《入殮師》的導演瀧田洋二郎,5年拍了26部A片,曾被譽為“A片中的天才”。后來轉戰(zhàn)主流電影,成為奧斯卡史上第一個拍過A片而拿下大獎的人。
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頒給日本片《入殮師》,這部片感人至深,至少可以連看兩遍。
片中的男主角本來是私人交響樂團的大提琴手,不幸遇到經濟不景氣。樂團倒閉。他不只因此失業(yè),好不容易買到手的名貴大提琴,也因為繳不起貸款而只好退還。茫茫無路時,在太太支持下,他決定離開生活昂貴的東京,回鄉(xiāng)下老家。
回到鄉(xiāng)下,生活開支便宜很多,但是工作機會不多,合適的工作很難找。一天,他發(fā)現(xiàn)一個“送行者”的招聘廣告,收入高免經驗。他本來以為是旅行社導游之類的工作,興沖沖去應聘,才知道原來是“納棺夫”。“納棺夫”就是負責為往生者清洗、化妝、換裝、放入棺木的工作。
起初,男主角以為一個月薪水只有5萬元(日元,下同),沒想到兩人公司的社長一開口就給他50萬元。男主角接下這個工作,而且愈做愈出色,但納棺夫終究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職業(yè),不只老同學排斥他,連太太也不惜以分手相脅,要他離開這種丟人的“賤業(yè)”……后來的劇情請自己看電影。
我要談的是,社會上有許多傳統(tǒng)偏見,常常把很多重要的工作“污名化”,冠之以“臟”、“賤”、“低”,像按摩、修腳、掏糞、吹手……以前幾乎都與乞丐同流。而令社會觀念改變,職業(yè)已無貴賤,但某些刻板印象仍在,像《入殮師》的納棺夫,要從事這份職業(yè),還得先家庭革命一番。
但是,若這個工作是社會所必需,那么受到誤解愈深,想投入的人稀少,收入反而愈高。反過來,大家認定安全性高、保障多的工作,反而擠破頭,勉強擠進去也未必好。像每次考空姐、考公務員,人山人海,錄取率甚低。我建議大家不如把眼光轉向,相信有許多角落反而更有發(fā)揮的空間。很暗的地方。一根小小蠟燭就很亮,錢可能在別人忽視的地方啊!
回頭來看《入殮師》,本片的導演瀧田洋二郎這下爆紅了。但你一定想不到,他是拍A片出身!他5年拍了26部A片,曾被譽為“A片中的天才”,后來轉戰(zhàn)主流電影,他應該是奧斯卡吏上第一個拍過A片而拿下大獎的人。
我講這個不是要談“英雄不怕出身低”。而是《入殮師》此片,完全沒有特效、場面,導演用最質樸的說故事手法,讓你在一笑一哭間,巧妙拉到情感的高峰。拍攝的成本比起大片低很多,這難道不是低成本的A片曾給他的磨煉嗎?
據(jù)說,《入殮師》奪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后,在日本掀起一股熱潮,除再度重映、票房突破32億日元、發(fā)行公司公司股價大漲外,片中出現(xiàn)的澡堂“鶴乃湯”也成為熱門觀光景點,甚至改變了日本民眾對殯儀工作的看法,許多人打電話詢問如何成為納棺師。
所以為人父母者,子士有機會想做什么,切忌七嘴八舌、用傳統(tǒng)扼殺;而自己,一定要有自信,不要盲從媒體、家人、朋友。說不定陰暗的角落,正是你大放異彩的機會。
(編輯/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