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云
物價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我們經常聽到百姓抱怨說吃的東西漲了,用的東西也漲了;企業(yè)家說企業(yè)的日子也不好過,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
為什么一方面老百姓都在喊物價飛漲,另一方面企業(yè)家在抱怨產品賣不出去,打折銷售呢?
讀者可能會問,房價漲、油價漲、糧價漲,吃的用的都漲得這么厲害,怎么國家公布的統計公報表明物價指數漲得并不多呢?比如2008年2月的物價指數(CPI)是8.7%,但我們實際感覺漲得很高了,每個月生活費多支出不少,可物價指數為什么沒表現出來呢?老百姓對物價和食品價格的上漲,對基本生活物品的價格上漲反應特別強烈,他們每個月都要為此多支出一筆錢。對于富裕家庭來說,吃飯在他們生活費用中占的分量不大,所以他們感覺不明顯。中國13億人口中,富人畢竟是少數,多數是農民或城鎮(zhèn)居民,他們靠工資、打工收入或耕種所得維持生活。當物價指數不斷上升時,就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費用,我們的支出增加了。
用什么來表示一國的物價水平呢?這里給出一個名詞叫做物價指數,也叫價格指數。什么是物價指數?我國有上億種商品,這些商品有的漲有的跌,一種商品也可能年初漲年末跌。這么多的商品價格怎么反映呢?我們就用一個物價指數來表示商品價格水平的總趨勢。
物價指數是這樣算出來的:先分出吃、穿、用、住、行等八大類,然后算出這八大類的比重各占多少,總和加起來是100。之后選出每一類的代表商品,國家統計局總共選出三百多種代表商品,把這些代表商品一月、一季、一年的價格折算成物價指數定期向社會公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官方的物價指數。
如果今年100元錢只能買到去年90元能買到的東西,我們就說物價指數上升了10%,也就是今年的100元錢值去年的90元。當物價指數上升時,貨幣就開始貶值了。為什么?因為今天的錢不值錢了。所以,政府總是在想辦法讓物價降下來。
經濟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物價是怎么升上去的。找不到升上去的原因,就找不出解決的辦法。物價怎么突然一夜之間就升了?為什么是從食品價格開始的?
也許有人會問,這幾年房價漲得那么高,為什么物價指數只有8.7%的增長呢?我們說,在統計物價時,沒把房產價格統計進去。為什么?因為買房不算消費算投資。買房和買股票一樣,你有10萬元買了房子,或者拿這10萬元買了股票,這都算投資。所以房價漲跌不計入物價指數,計入物價指數的只是房租的價格。
石油價格也沒有計入物價指數。因為石油屬于能源,它的價格隨著季節(jié)不斷波動。我國有將近50%的原油需要進口,但統計時也沒有把石油價格的漲跌計算在物價指數內。所以,我們既沒有把房產價格計入物價指數,也沒有把原油價格、成品油價格計入物價指數。否則,2008年中國的物價指數會更高。你要保持2007年的生活水平,2008年就要多花幾百元,否則就維持不了2007年的生活水平。這就是說,物價指數在向上升,通貨膨脹來了。
統計畢竟是統計,它反映的只是一個趨勢。如果物價指數連續(xù)不斷地上升,買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就比前一年多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就相對下降了。如果你的工資和2007年一樣,2008年上半年物價指數在向上升,你的生活質量相對就會下降。13億人口中畢竟靠掙工資生活的人多,當物價水平上升的時候,很多百姓承受不住,他們的生活質量實際在下降。所以,政府一定要想出辦法來,妥善解決物價問題。百姓也希望政府能把物價壓下來。
讓我們分析一下,物價究竟是怎么漲上去的?漲價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糧食、蔬菜、玉米、食用油這些生活必需品都漲得這么快,而那些工業(yè)品,比如彩電、冰箱、洗衣機的價格漲得不快呢?
讓我們來看一下,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地里種的糧食,生長期至少三個月,可是我國耕地有限,如果把部分土地用來蓋住宅建廠房,耕地就減少了。由于土地資源稀缺,在這塊地上種的糧食要等上幾個月才能收獲,打下的糧食還要進一步加工才能吃,做成飼料才能養(yǎng)雞喂豬。所以,誰都愿意掙快錢、大錢,愿意到城市去辦工業(yè),這是世界的普遍趨勢。
中國歷來是非常重視農業(yè)的,俗話說“無農不穩(wěn)”。國家千方百計保護農業(yè),也千方百計保證城市物價穩(wěn)定。既要保護農民,又要保證城市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這是一種很難保持的平衡。
2007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5.015億噸,成為歷史上第4個產量超過5億噸的高產年;我國谷物類糧食自2000年以來的8年中,只有2004年是進口多于出口,其他年份我國糧食自給率均達到100%,不存在依賴進口的問題。也就是說,在過去這些年,我國并不缺糧。
既然不缺糧,那糧價怎么就漲起來了呢?
我國糧食構成中除了谷物,還有大豆和玉米。比如說,我國大米雖然自給率很高,大豆進口率卻很高,有近70%需要依靠進口,國內大豆價格就由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決定。而玉米呢?由于2007年石油價格猛漲,美國、巴西都用玉米生產乙醇來部分替代汽油作為燃料,玉米價格就會上升。再加上國內玉米生產成本呈逐年增加趨勢,1995~2007年總成本上升了一半,生產成本上升了大約三分之一,土地成本則上升了近三倍。
由此形成了一個比價效應:大豆價格漲、玉米價格也漲,那大米的價格漲還是不漲?如果米價不漲,會傷害種米農民的利益,農民就不再種大米,因為他們覺得不劃算。這樣一來,我國的大米就不夠了。如果大米的產量降低,米價自然會升高。
再從國際上看,2008年以來,國際市場大米價格持續(xù)上漲,泰國大米的價格從每噸355美元猛漲到760美元,創(chuàng)了20年來最高點。美國農業(yè)部稱,全球大米庫存量將跌至7520萬噸,創(chuàng)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約為2000年的一半。于是世界銀行警告說,由于糧食和能源價格持續(xù)攀高,墨西哥、也門等33個國家可能面臨“社會動蕩”。
由此可以看出,糧食安全有多重要。大米價格的高低影響甚大,它已不是一個國家自己關起門來說“我國大米夠吃,不用進口,米價不會漲”的問題。因為有一系列比價效應、關聯效應,這會改變或者影響市場的心理預期。
當我們搞清糧食漲價的傳導機制后,蔬菜、豬肉漲價也就不難理解了。種子、農藥、化肥、塑料薄膜都在漲,蔬菜價格能不漲嗎?尤其是豬肉,飼料漲了,人工也漲了。有農民說他不養(yǎng)豬了,因為養(yǎng)一頭豬需要半年時間,買豬崽的時候就已經很貴,飼料也很貴,等真正賣出豬肉的時候,根本收不回本錢,索性我就不養(yǎng)豬了,我把這錢拿來炒股票,買股票賺錢。因為股市有賺錢的“例子”,很多人都不愿意干實業(yè),都愿意去炒股,或者去做點別的生意甚至出去打工。這就是2007年物價上漲速度快的原因。
那為什么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電腦,這些商品的價格不漲反跌?
因為它們可以批量生產,只要原材料充足,一開機器就會批量生產出來。所以,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的生產成本低、競爭激烈。你要是漲價,我這兒降價,你就賣不出去。這就是中國物價水平的現狀。稀缺的土地上生產的東西越來越貴,大工業(yè)化生產的東西價格卻上不去,所以物價指數才沒有那么高。
概括起來說,生活必需品,比如糧食、蔬菜、食用油、煤炭、電力、自來水、天然氣,這些東西的價格必然上漲,因為土地資源稀缺,礦產資源不可以再生,而且這些消費沒有彈性。
在2008年“兩會”期間,溫總理說,希望我國的物價指數2008年保持在4.8%的水平上。為什么說這個數?
這里就需要給大家解釋一下,物價指數在5%以下時一般消費者都能承受,這是全世界通行的規(guī)律。物價指數5%,只要和銀行存款利率大體持平就行了。但物價指數一旦超過5%,所有人都不愿意存錢。為什么?物價指數7%,銀行存款利率4.14%,中間差了很多。也就是說,存在銀行里的錢出現了負利率。怎么辦?政府只能千方百計把物價指數壓下去,至少跟銀行存款利率相當。政府在宏觀調控上下大力氣,既要保護農民,又要保護城市低收入群體,要避免一系列問題傳導下去。
(陳莎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