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演說專家James?搖C.Humes曾經(jīng)說過:“有些時候,沉默比喋喋不休說得更為響亮;一個恰當?shù)淖藨B(tài)會比千言萬語說得更清楚。領導不單要求口才文采,更需要看得見的行動?!?/p>
這位專家大有來頭,他曾經(jīng)為5位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尼克松、福特、里根和老布什)當文膽,退休后,寫了多本教導政治人物演講的書籍,例如《溫斯頓先生的方法》《起立鼓掌》等。最近的一本叫做《說得像丘吉爾,站得像林肯》,里面以生動的政治人物故事來說明發(fā)表演說的21個秘訣。
先跟大家分享其中一項——沉默。
沉默都是一種強有力的身體語言?
不錯,正如Humes所言,有時它比喋喋不休來得更為響亮。
舉個例子,美國國父華盛頓一向不擅辭令,說起話來結結巴巴。別以為他因此便沒有威嚴,不懂得表達自己。華盛頓懂得取長補短,以身體語言甚至巧妙地利用沉默,來增加自己的震懾力。
例如1786年,獨立戰(zhàn)爭剛結束,華盛頓麾下的軍隊久久領不到軍餉。屢次向臨時政府交涉未果,逐漸開始有騷動,甚至組織叛軍向著費城(即臨時政府所在地)進發(fā),危機一觸即發(fā)。
結果,華盛頓出其不意地在手下軍官的聚會上現(xiàn)身。在寒暄一番后,他從口袋里摸出一份演講稿,再東摸西索,好不容易從身上找出一副眼鏡,才道歉說:
“各位,對不起,我為國家從軍多年,不知不覺已經(jīng)白了頭,現(xiàn)在眼睛也快瞎了?!?/p>
華盛頓的手下們從未見過他戴眼鏡,一時感動得老淚縱橫,又羞愧得無地自容,打消了謀反之心。一副眼鏡,一個身體語言,便戲劇性地把一場危機化解于無形。
再舉一個例子。
12年后,華盛頓已經(jīng)貴為總統(tǒng)。有一天,一群為數(shù)近300的暴民,其中有些人甚至攜帶棍棒、槍械,來到費城的總統(tǒng)官邸,抗議英法戰(zhàn)爭中美國保持中立,離棄法國這個獨立戰(zhàn)爭中仗義相助的盟友。
好一個華盛頓,默不作聲地走到窗前,以冷峻的目光射向那群頭腦發(fā)熱的群眾,雙手交叉在胸前,顯出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神威。
人群越走越近,直到與華盛頓只有一窗之隔時,都敵不過他的震懾力。于是知難而退,一哄而散。一個冷峻的眼神,一個雙手交叉胸前的身體語言,加上沉默,再次戲劇性地把一場危機化解于無形。
沉默有時就是最佳的語言。除華盛頓外,很多領袖都懂得個中之道。例如拿破侖,每次在將領及軍隊前發(fā)表開戰(zhàn)演說鼓舞士氣時,都會刻意地靜默四五十秒。有人甚至如此形容:在士兵眼中,每當他多沉默一秒,就會長高一分,贏得他們多一分注視。
大獨裁者希特勒也深諳語言技巧,在柏林廣場發(fā)表演說前,他往往會沉默好一陣,以贏得群眾的關注,然后才高聲喊出:
“我們要的是和平!”
拿破侖和希特勒的例子都說明,在演講到了關鍵部分時,一段適時的停頓和沉默,能為你的演說增加分量及智慧,加深聽眾的印象。
再看看沉默的另類作用。
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中美雙方討論到美國在日本的駐軍這個異常敏感的問題。當時中國官方的立場是要求美國從日本撤軍,并廢除《美日共同防御條約》。尼克松在會談中說,如果這樣,日本就會尋求和克里姆林宮妥協(xié),或者重新武裝。他甚至打了個比喻:“美國可以從日本的水域撤出,但是別人仍然要在那里打魚?!保ㄟ@是一番語帶雙關的話,英文中有“fishing?搖in?搖troubled?搖water”的成語,尼克松是想暗示蘇聯(lián)渾水摸魚的可能性。)
尼克松分析,從現(xiàn)實政治的觀點出發(fā),周總理不難想到同一個結論;但是從意識形態(tài)和官方立場出發(fā),他很難開口對此表示認同。
結果,尼克松認為周總理用了一個十分巧妙的方式響應——他沉默了好一會兒,接著不予評論地改變了話題。
尼克松說,大家都對此心領神會,盡在不言中。
(郭 隆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