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文化館、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構建文化館、站服務體系的目標及對策。
關鍵詞文化館;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作者簡介范向健,北流市文化館館長,廣西北流,543002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7723(2009)03-0174-0003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政府舉辦的以非營利為目的,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種政府文化機構的總和。國家設立文化館、站,是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基層文化部門,縣文化館以及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在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館、站的性質、特征、功能、作用,決定了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支柱性構件。因此,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務是文化館、站義不容辭的職責。
今后的5至10年,將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快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我們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加強文化館、站建設,以全新的方式重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文化館、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館、站是負責群眾文化活動的專門機構。具有文化采集、示范、演練、宣傳和推廣功能
文化館、站是政府所屬的文化事業(yè)單位,專業(yè)涵蓋文學、音樂、舞蹈、戲曲、美術、民俗等領域,人員由各類文藝創(chuàng)作輔導干部構成,負責從文化藝術的層面上搜集、整理、展演、培訓,組織地方和社區(qū)群眾文化活動,廣泛宣傳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的先進文化。
(二)文化館、站是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策劃者與直接實施者,是農村文化的強勁支撐
文化館、站的職能是服務鄉(xiāng)村文化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一個地方文化生活水平層次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職能部門工作的策略、方式與工作力度。作為政府最基層的文化單位,文化館、站不但要積極策劃、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娛樂社區(qū)群眾生活,在各鄉(xiāng)鎮(zhèn)、村屯中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要引導農民設立村級文化活動室,引導小組社區(qū)設立文化中心戶,起到農村文化活動的總導演作用,策劃廣場文化、社區(qū)文化、農民樂隊、田間地頭草臺戲等種種文化活動形式,建設從縣到鄉(xiāng)到村到屯都有的立體的文化責任與宣傳指導網絡,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把健康美好、愉悅身心的多彩的文化娛樂,編織進人們的生活,使其深入到人們的心靈。
(三)文化館、站擔負著搜集、整理、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使命,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課題
新時代的農村文化建設,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僅肩負著建設現代先進文化的任務,還肩負著傳承保護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在將具有現代色調的先進文化注入鄉(xiāng)村生活中,播種到農民的心田的同時,還要繼承、發(fā)揚甚至搶救保護瀕臨滅絕、散發(fā)著泥土芳香的古老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疾飚斀竦泥l(xiāng)土文化,由于受西方觀念、現代科技與時尚生活的沖擊,一些“土得掉渣”的古老文化遺存,包括民間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民俗以及傳統(tǒng)手工藝等,因后繼乏人,正漸漸遠離我們的視野,不少文化“品種”已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新形勢下的農村文化建設,不僅要充分展現富于時代特點的新型農村氣象,還要復活其古老而優(yōu)秀的民間鄉(xiāng)土文化,使社會主義新農村既具有現代氣韻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又成為保存了完好的原生態(tài)文化、折射著古典光芒的具有濃郁人文色彩和深厚文化底蘊的美麗村莊。
(四)農村文化隊伍建設。離不開文化館、站卓有成效的管理、指導與培訓
文化館、站,是政府部門最基層的文化機構,是基層文化活動的實施者,是鄉(xiāng)鎮(zhèn)村屯、社區(qū)文化活動的指導者和人才的培養(yǎng)主體。目前,我們面臨的現狀是,農村文化隊伍基本處于一個斷層狀態(tài),文化人才嚴重缺失,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步伐與農民的文化需求。要搞好新農村文化建設,必須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文化隊伍短缺的問題,造就一批業(yè)務過硬、肯于吃苦、樂于奉獻的農村文化新人。文化館、站從事文化宣傳工作的人員要轉變觀念,增強服務意識,在使自己真正成為農村文化隊伍的一員、全心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上來的同時,積極扶持農村文化隊伍,通過輔導、培訓和幫帶的方式,培養(yǎng)一批活躍于鄉(xiāng)村聚落的文化骨干,變單純的“送文化”為“種文化”和“城鄉(xiāng)文化互動”,建設一支支“永遠不走的文藝隊”和一批批“永遠留下來的文化隊伍”。
二、構建目標體系和服務體系,細化文化館、站的工作目標
先進文化、城市文化、現代文化的滲透與影響,上級宣傳、文化部門的指導,政府有關文化政策在鄉(xiāng)村得到落實,都離不開文化館、站在兩者之間所起的“橋梁”與“紐帶”作用。然而,由于受諸多條件制約,文化館、站的主動性發(fā)揮不夠,長期扮演著“中介”的角色,很多時候僅僅起著“上傳下達”的功能。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文化館、站應該構建科學的、可操作性強的目標體系和服務體系,改變這種“被動”的工作局面,強化職能,及時轉型,擔負起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
(一)構建文化館、站的目標體系
文化館、站的建設目標,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始終把為人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當作自身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的、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工作的根本目的。構建文化館站目標體系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要積極探索構建文化館、站的少兒工作目標、青年工作目標、中年工作目標、老年工作目標以及婦女工作目標,要深入研究構建全球化形勢下的文化館、站的文學工作目標、美術工作目標、攝影工作目標、戲曲工作目標、曲藝工作目標、舞蹈工作目標、書法工作目標、音樂工作目標、社會文化理論研究工作目標、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目標。通過目標體系建設,使廣大文化館、站工作人員有針對性地把文化館、站的價值和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二)構建文化館、站服務體系。就是要求文化館、站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增強活力
文化館、站服務體系建設要植根在深厚的群眾基礎之中,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享受到文化服務的實惠。服務體系建設要堅持社會化、科學化、系統(tǒng)化、網絡化。文化館、站服務體系主要包括鄉(xiāng)鎮(zhèn)文化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社區(qū)文化服務體系、家庭文化服務體系、社會文化信息共享服務體系、校園文化服務體系、企業(yè)文化服務體系等方面。服務體系建設要明確服務范圍、服務方法、服務方式、服務內容、服務目標、服務措施等。通過服務體系建設,凝聚社會文化人才,整合社會文化資源,建立社會文化人才庫、節(jié)目庫,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社會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營造人人參與社會
文化的氛圍,打造公共社會文化服務發(fā)展的大格局。
三、構建活動體系,強化文化館、站的主導作用
活動,是文化館、站生存的根本,文化館、站要保證生命之樹長青,必須努力構建好陣地文化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兩大體系。陣地文化活動體系建設要堅持制度化、規(guī)范化、公共化,要以社會文化骨干培訓、少兒藝術培訓、老年文化休閑、群眾文藝創(chuàng)作、館辦文藝刊物、陣地文藝演出、民俗展覽、社會藝術(美術、書法、攝影、工藝品等)展覽、音樂舞蹈創(chuàng)排、科普知識講座、文化藝術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在館內舉辦的活動為主體構建。社會文化活動體系要堅持主題化、品牌化、系列化,要緊扣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現代節(jié)慶、黨和政府工作大局來構建,選擇一批普遍的、大眾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點、能帶動整個社會文化活動的項目,為其尋找符合鄉(xiāng)情、民情的活動載體,把其打造成既能操作在手,又能充分體現特色、富有牽動性的特色文化品牌。
作為政府基層文化部門,文化館、站不僅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陣地文化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而且要了解農民的文化需求,培訓農村文化工作人員,幫助每個村莊制訂切實可行的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引導農民自己重視文化,提高素質,積極主動地開展各種群眾文化活動,將“送文化”變?yōu)椤胺N文化”,將“輸血”變?yōu)椤霸煅?,從而加強農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意識,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和推動農村文化活動。
(一)深入農村,了解新時期農民的文化需求
文化館、站的工作人員要經常深入農村,對農村文化設施、民間文藝活動、農民文化水平以及農民的文化需求、精神追求、價值取向等方面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綜合,了解當前農村文化現狀及農民的文化需求。只有充分了解,在掌握事實的基礎上,做出定量、定性的科學分析,文化工作人員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應對策。
(二)發(fā)現、培養(yǎng)農村文藝拔尖人才
農村文化除了挖掘傳統(tǒng)、引入外來之外,還要整合優(yōu)勢,不斷創(chuàng)造,才談得上農村文化的真正發(fā)展。要有所創(chuàng)造,就必須發(fā)揮農村文藝能人、骨干的積極作用。在農民文學、繪畫、書法、攝影、戲劇、歌唱、舞蹈等各種展覽、比賽中,發(fā)現人才、培養(yǎng)人才。只有如此,才能對當地的各項農村文化工作起到強有力的推進作用。
(三)培訓農村文化工作人員
農村文化建設最終靠農民自己,但文化館、站的指導作用不可忽視,引導農民建設一支文化骨干隊伍尤為重要。將農村文化中心、文化室工作人員以及熱愛群眾文化,熱衷宣傳工作,具有文藝特長、組織才能、示范能力的農民組織起來,培訓鍛煉,讓他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發(fā)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帶動整個村莊農民群眾文化的積極開展。
(四)積極引導農村的創(chuàng)造性文化活動
充分利用農村的文學、文藝、戲劇愛好者,利用節(jié)假日、紅白喜事、民間節(jié)慶活動,通過比賽、展演等形式,鼓勵農民參與其中,投入其中。
(五)幫助每個村莊制訂切實可行的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
每個村莊的地理位置、面積人口、歷史狀況、經濟條件不一,哪怕同一鄉(xiāng)鎮(zhèn)中的不同村莊,文化建設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文化館、站要針對每一村莊的具體情況,指導他們制訂切實可行的農村文化建設發(fā)展計劃,既要有一年、兩年的短期計劃,也要有五年、十年的長遠規(guī)劃,由量變的漸進式發(fā)展過渡為質變的超越式發(fā)展。
(六)引導農民加強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一門相當重要的學問。農村文化工作當然離不開管理,管理好了,可科學有序地向前發(fā)展;若沒有管理或管理混亂,別說發(fā)展,還可能滯后。因此,文化館、站干部要督促農村配備文化管理員,指導他們對文化設施的使用,如閱覽室、棋牌室、活動室要經常開放,否則便形同虛設。
(七)建立翔實的資料檔案,隨時掌握發(fā)展動態(tài),及時反饋,不斷調整,將農村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落到實處
文化館、站要對每一鄉(xiāng)村建立文字、圖像等方面的資料檔案,定期了解情況,及時反饋、及時備案;發(fā)現問題,及時調整、及時指導,盡可能地使各鄉(xiāng)村的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落到實處。
(八)建立特色文化民俗村,以點帶面。推動創(chuàng)造性文化的普遍開展
廣大農村,特別是原生態(tài)村落,蘊藏著十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有著建立特色文化民俗村的必要條件。對那些已初具建立特色文化村的條件與雛型,文化館、站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促進,可重點投入精力,積極扶持具有典型意義的農村文化示范村的建立,不斷摸索總結,積累經驗,以點帶面,逐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