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松濤
《中國錢幣》2006年第4期發(fā)表徐淵先生《百元債券百年紀:兼與〈中華革命軍第一票〉作者商榷》(以下簡稱《徐文》)一文,討論了該債券印發(fā)經過、所見品種,該債券為何要印英、法兩種文字及鎮(zhèn)南關起義前為何要將存港債券運往越南等重要問題。徐先生是錢幣行家,文章占有一定史料,讀后受益匪淺。但是,該文與其所商榷之文一樣,似對關鍵史料未能全面掌握,而多以二三手資料為憑,所論難免與歷史本相有所差距。徐先生亦在文末特別指出:“希望通過開展不斷深入的研究探討,能真正還‘百元債券之歷史本來面貌?!苯鼇砉P者因著手編纂《辛亥革命史事長編》(第五分冊)的關系,仔細研讀、比勘既有史料,認為這一問題有再討論的必要和可能。
一“中華革命政府債券”的實際發(fā)行時間
確如《徐文》所指出,目前有關“中華革命政府債券”的史料主要是部分當事人如馮自由、張永福的回憶。但近二十多年來,清廷官方記錄的檔案也有所刊布,因此可資互相參考,以重建史實。
“中華革命政府債券”實際發(fā)行的時間應是在1906年7、8月間。該債券票面記載的發(fā)行時間是1906年1月1日,但此時顯然并沒有能夠發(fā)行。馮自由回憶印發(fā)債券經過是:“丙午年正月發(fā)行之英法文中國革命政府一百元軍債券,內載革命政府許持券人于政府成立一年后向廣東政府官庫或駐外代理取回一百元。1906年元月一日總統(tǒng)孫文字樣。下刊白日徽章,一面用英文,一面用法文,語意相同。先是孫總理有法國友人李安利寓西貢波列華查納街九十號,向日贊助中國革命,總理特以印刷此項軍債券之任務委托之。印成后,總理復加蓋藍色小章然后發(fā)出?!雹?/p>
1906年1月1日是農歷“乙巳年十二月初七”,馮所說發(fā)行時間是“丙午年正月”,已是近一個月之后,即1906年2月后的事情。但該債券實際發(fā)行時間比馮自由聲稱的時間更晚,而可能是在1906年7、8月之間的某個時候。筆者的根據,主要來自新加坡同盟會會長張永福的回憶、孫中山這段時間的行程安排和清廷的檔案綜合考察。
民國建立之后,張永?;貞涍^此事,稱:“記載是丙午年,孫先生由日本來電,說他快要來星洲了,楚楠兄與我就預備一切,委了林義順到碼頭歡迎,……過了有一個半月光景,孫先生接到一封電信,就對我們說,他有由巴黎寄來的重要東西四箱,叫我預備著向輪船上起領,但是要加倍秘密,加倍謹慎。我奉了命待船到星洲,自己帶了許多銀幣(預備起運時行賄警探),帶了親信伙伴,依照手續(xù)向船上起運。路上幸而沒有意外的事發(fā)生,但亦不敢一直往晚晴園,就轉彎寄在我的住宅貯放。過幾天孫先生自己到我的清河住宅啟開一箱挑看,原來一包一包完全是軍用紙票,每張票面一百元,印得亦算精美,一面英文,一面法文,全沒有中國字。孫先生看了后,面上很歡喜,取了好幾張帶回晚晴園,分給同志傳觀,其余仍照舊叫我裝好。隔了幾天,就叫我把未開的幾箱,附往香港《中國日報》交馮自由先生收。這轉運的事,就由林義順負責辦理。那已開的以后一箱,孫先生親自帶去,留下一包交楚楠及余共管,其后再來信索寄香港《中國日報》馮自由君收用?!雹?/p>
張永福的說法是事后回憶,只稱是在丙午年,即1906年,而沒有更明確的時間。據新加坡學者研究,孫中山在進行反清革命時期,八次來到過新加坡,在1906年這一年,就有2月16日、7月初兩次。③但張氏所說“中華革命政府債券”由巴黎寄到新加坡的時間,不可能發(fā)生在2月。其依據是,孫中山1906年2月這次來新加坡,停留時間短暫,只有兩個星期,且主要是為了初步發(fā)起成立新加坡同盟會之事。不可能“過了有一個半月光景”,孫中山還能停留在新加坡。因此,張氏所說的應是指1906年6月底、七月初之后的“一個半月”。這個判定,還有其他旁證。張永福提及此前“孫先生由日本來電,說他快要來星洲了”,根據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一書記載,1906年5月9日,孫中山致函管原傳,通知將離開日本。④在此前后,孫是有可能將自己行程告知張永福等的。
根據張永福的說法,馮自由在此之前是沒有見到過“中華革命政府債券”。由于馮自由并非歷史的直接當事者,因此其所稱發(fā)行的時間不確切是極有可能的。實際上,馮自由自己也說是:“是年秋總理自南洋赴日本,途經香港,余迓之于法國郵船,總理交付余軍債券三箱”。⑤馮氏說法,也能間接證明1906年7、8月是該債券的實際發(fā)行時間。該債券由馮自由經手在香港等地發(fā)行就更晚,應是在這年秋天了。
近年來,檔案館所藏清廷官方檔案的公布,更使得認定債券發(fā)行時間是在1906年7、8月間有非常充分的根據。1906年8月28日(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初九),巡警部探訪局長史云向朝廷密報:“竊卑局頃據訪員報稱,現(xiàn)聞革命黨魁孫文近創(chuàng)一軍務債票,在日本及南洋各島及香港等處發(fā)售,每票一張,注明俟軍務事畢憑票給銀十元,現(xiàn)時賣價,每張銀一元,業(yè)印有數萬張。卑職已飭訪員設法往購該票?!敝炫?“案交內外廳稽查處,速□查有無此等□事?!雹迯倪@價密報所知,在同盟會發(fā)行“中華革命政府債券”幾乎同時,清廷密探就已偵知此事。但密探尚無確證在手,因此需要“設法往購該票”,而且對債券票面價值也認識不確。這也正好證明,“中華革命政府債券”此時還在發(fā)行之初,尚不多為人見,因此密探也難以一開始輕易獲得。
二“中華革命政府債券”以英、法文印制的原因
徐淵先生文章指出,“印制英、法兩種文字的中國革命政府債券之初衷,很有可能是準備向洋人特別是法國人籌款的?!边@個觀點,原本是徐文所商榷的張小杰《中華革命軍第一票》(刊《廣東錢幣》2005年第1期)一文所有,徐先生又進行了補充。
應該說,這一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在邏輯上是講得通的。但缺乏直接史料的支持,而只能是一種推測。不過,以“當時東南亞的華僑多是文盲出身,中文都懂得不多,就不要說兩國洋文”之故,而認為“中國革命政府債券”上沒有中文,也就沒有向華僑募款的初意,筆者卻認為是妥當的。
依據筆者判斷,“中華革命政府債券”之所以以英、法文字印制,很可能是因為該債券是孫中山的法國友人負責設計,而且在華人之外地區(qū)印制而成有關。從馮自由的回憶可知,孫中山當時住在越南西貢的法國友人李安利,因為同情革命,所以孫委托他辦理印刷債券之事。又,張永福的回憶可知,孫中山本人在債券沒有寄到新加坡之前,極有可能也沒有見到過債券的廬山真面目。因此他曾經親自挑了一箱驗看,而且“孫先生看了后,面上很歡喜,取了好幾張帶回晚晴園,分給同志傳觀”。如果事先看過票樣,難說有這樣驚喜的表情,且還特別帶印好的債券去給同盟會員傳閱。既然是由法國人李安利完全負責經辦債券,其沒有使用中文也就是很好理解的了。并且,從張氏回憶看,債券應是在法國印成的,印制的工廠無法使用中文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說,印制英法文的中國債券本意是向外國人籌款,比較難解釋何以會在短短數月之后,債券就能從法國通過當時為時甚慢的海上運輸,被運到了新加坡,并進而發(fā)行到南洋群島、香港、日本等地。這樣短暫的過程,只能理解為,債券在一開始就有在華僑中發(fā)行的計劃。
“中華革命政府債券”發(fā)行的經過,根據以上各種史料看,應是:債券在法國由李安利印制,再運到新加坡。新加坡同盟會在南洋一帶發(fā)行,而在孫中山及新加坡同盟會的幫助下,債券再送至香港,由馮自由在本地發(fā)行。日本發(fā)行的債券,是由孫中山親自帶去的。
三“中華革命政府債券”的“樣票”與“行用票”及發(fā)行價格
從現(xiàn)存“中華革命政府債券”看,主要有加蓋各種中文印章及未蓋印章兩大類。加蓋的字樣有“中華革命軍銀票壹百元”、“中華國商民銀票壹百元”、“孫文之章”等等。那么,哪一種是樣票,哪一種是行用票呢?答案是,有印章者是行用票,反之則是樣票。
關于加蓋印章之事,馮自由的說法是:“印成后,總理復加蓋藍色小章發(fā)出”。張永福說,由孫中山發(fā)出者蓋藍色“孫文之章”。這與馮說是吻合的,張氏還說,其他人發(fā)出者則蓋經手人之章,但目前未見有實票。種種加蓋印章的行為,都可理解為是一種防止偽票的手段。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原票印制方式、數量等重大事務并不是在同盟會直接掌控之下的,該票又四處轉運,若不加蓋戳記,很可能出現(xiàn)收支不符的嚴重后果。實際上,許多同盟會籠絡的會黨成員在河口戰(zhàn)役失敗后,亡命南洋英屬各地,其手上后來也有大量的債券,以致受到英國警察的干涉。最后,“總理乃將所藏軍債券全數付之一炬,僅檢出百數十張裹一大束,交張永福保存。至民國成立后,張尤鄭重珍藏,至今未失云?!雹吖P者估計,張永福保存的債券正是那些尚沒有加蓋印章的,也就是說,沒有真正發(fā)行過的票券。
“中華革命政府債券”發(fā)行的數量有多少,現(xiàn)在史料缺乏,無法斷定。清廷新加坡領事孫士鼎在1906年9月曾經報稱,在南洋各島就售賣有“數百萬張”。⑧但這很可能是道聽途說,難以為據。因為僅一個月之前,巡警部探訪局長史云的報告還是“業(yè)印有數萬張”。這兩個數字差距實在太大。
至于“中華革命政府債券”最初發(fā)行價格,徐淵先生的文章估計是“以一還四”。這個估計是不確的,其實際的發(fā)行價格是“以一還十”。因為駐新領事孫士鼎稱,“每張收銀一元,券內注本軍功成之日還本息銀十元字樣”,這與巡警部探訪局長史云“每票一張,注明俟軍務事畢憑票給銀十元,現(xiàn)時賣價,每十銀一元”說法完全吻合。并且,從清廷官員的報告來看,債券實際發(fā)行還并不是按“百元”的面值進行的,而是銀“一元”。就其在南洋發(fā)行的情況看,最主要集中在荷蘭所屬各埠,英屬的新加坡、吡叻及吉隆等地。
注釋:
① 馮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79頁。
② 張永福:《南洋與創(chuàng)立民國》,中華書局1933年版,第14-15頁。
③ 柯木林:《晚晴園與孫中山》,《人文與社會科學論文集》(第七卷),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奮斗報1987年。
④ 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369頁。
⑤ 同①,第179頁。
⑥ 《巡警部史云密報孫中山在海外發(fā)售軍務債票稟文》,中山市檔案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山明清檔案輯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97頁。
⑦ 同①,第180頁。
⑧ 《外務部為禁孫中山發(fā)售軍務債票致駐英荷使電》,《歷史檔案》1985年第1期。
(責任編輯 高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