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風輝
過渡是使文章連貫、結構嚴謹的一種手段。一篇文章起碼有兩個以上的層次和段落,這層與層之間、段與段之間的銜接與轉換,就叫過渡。它好比是橋梁,有了它,文章才會前后貫通,上下順承,思路通達,脈絡清晰,轉換自然,層次勾連,渾然一體。考場作文無論如何創(chuàng)意出新,其內容段落、層次之間的銜接與過渡是不能不講究的,如果銜接不順暢,過渡不自然,文章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一篇文章哪些部位需要安排好銜接與過渡呢?大致有下列幾種情況:一是文章由總寫至分寫,由概括介紹到具體描述,或者反過來,由分說到總述,由具體到概括的開合處;二是文章內容從一層意思轉入另一層意思的轉折處;三是文章的表達方式發(fā)生變化的轉換處(比如由敘到議,或由議到敘的交接處);四是文章容量較大,表示事件或場面(時間)轉換的關鍵處;五是文章的記敘方式發(fā)生變化,采用倒敘、插敘、補敘、分敘時的起止處。
文章過渡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下面就教給大家?guī)追N實用的過渡技法:
一、句子過渡法
用句子過渡的最大的特點是可以使文章的敘述更有條理性,便于讀者理清思路。作為過渡的句子,可以用排比句,也可以用其他形式的句子。有時過渡句子也可獨立成段。
例如:
課堂上,老師精彩的講演,告訴了我什么是語文:語文就是一個個詞、一段段話、一篇篇文章:語文就是要我們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文章、書寫文章。
老師還告訴我們主謂賓是語文的骨架,俏皮的語言、幽默的格調是語文的外裝;還有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這些小不點是語文的“關鍵”,沒有了它們,可還真不行。
老師還告訴我們,語文還有著陶冶情操催人奮進的作用。
多少個夜晚,我在燈下感受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志;讀懂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明白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生命只有一次”的深刻內涵……
語文就在我們身邊,這是一個寬泛的話題,可寫的事很多,也很雜,要把這些材料組合起來卻是不容易。作者選擇了句子過渡法,用“老師精彩的講演,告訴了我什么是語文”、“老師還告訴我們……”、“老師還告訴我們……”把身邊的語文串了起來,條理清晰,過渡自然。
二、設問過渡法
設問過渡法是指利用設問句做段落、章節(jié)之間的過渡。既點明了作者主要觀點,又引出具體分析。有的只有一句,有的單獨成段。這種過渡多用于議論性的文章中(記敘文中也可以使用),具有言簡意賅,層次分明,意蘊深厚的作用。
例如:
借用《游褒禪山記》中的話:“盡吾志而無悔”。只要盡力,又何必在乎成與敗呢?我很喜歡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的一段話:爬,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劃下的曲線;爬,只為已耗下的生命,站在自我的頂端,不斷浮動的頂端。爬,只管爬。
然而很少有人能無悔人生,為什么呢?究其原因,無非兩點。
一、不能盡吾志。有人一受挫折便一蹶不振,再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郁郁而終。他們哪里知道,沒有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撲鼻香。人生不如意之事太多,迎難而上的人也太多了。請看:左丘失明,著有《左傳》;屈原被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受宮刑卻完成《史記》;蒲松齡考場失意卻寫下《聊齋》……例子自然不勝枚舉。由此可見那些知難而退的人只配站在山腳,山頂的風光只屬于勇敢無畏的人。
選段有兩處過渡,從“盡吾志而無悔”過渡到生活中“常有悔”,又從“常有悔”過渡到“悔”的原因,前者用“然而”過渡,后者用“為什么呢?”究其原因,無非兩點。”這一設問巧妙過渡到對“常有悔”的分析,可以說這是典型的設問過渡法。
三、小標題過渡法
小標題過渡法是指在較長的文章里,在各部分之前冠以小標題連接文章整體的過渡。使用小標題的最大的好處是:由于采用簡潔的小標題,各個看似無關的材料可以和諧地整合在一起,體現出“形散神不散”的構思特點,各部分又構成一個整體,更好地表達出自己對生活的理解。運用恰當,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例如:
歌聲連連串
窗外的陽光活潑地跳躍著,鉆進每一塊土地,每一扇窗戶,甚至是每一寸肌膚,她洶涌著你的血液,乒乒乓乓地組合在一起,奏出了行云流水般的“哆來咪發(fā)索—”
《相信自己》
……
所以,獲得好心情秘訣之一,保持自信,笑對人生!
《真心英雄》
……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鐘,
全力以赴我們心中的夢……”
拿破侖說:“如果你想挖開那口井,就再向下挖一尺。”因為就由于那一尺,成了是否有水的分界點,就因為那最后一份堅韌,你的明天將是另一番光景。堅定了目標,就請永不言棄走下去,全力以赴,你的夢總有一天不再是夢!
《水手》
……
獲得好心情秘訣之三:不畏艱難,不怕失??!
這是以“有個好心情”為話題的一篇佳作,作者的題目是《歌聲連連串》,用了三首歌名作為小標題,歌名是一個引子,目的是引出自己對好心情的感悟,新穎別致。從內容上說,選用的歌詞與主題一致,省去了許多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