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茂 趙小喬
拿到梁力先生《歐行散記》(軍事誼文出版社2008年版)這本書的時候,著實為它外表的質(zhì)樸和平實吃了一驚,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書的封面大都喧賓奪主。往往包裝勝過內(nèi)容。而梁力贈送的大著沒有那些花里胡哨的東西,其樸素的裝裱和略帶點抽象感的封面似乎從,一開始就告訴我們:這樣的書是不帶功利性的,我們應(yīng)該摒棄浮躁,以快樂的心情享受閱讀的過程。
近年來熱銷的旅行書或者游記大抵有兩種:一種是實用性強的,帶操作指南性質(zhì)的,也稱為旅行攻略,是對于人們的出行有非常實際的指導(dǎo)意義;另一種就是心情類的散文雜記,以作者游走的所思所見所想為切入點。指東道西,喻古于今,具有較強的文化穿透力,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書其實是寫給自己的游記,是作者個性化的心靈體驗和真情告白。
很顯然,《歐行散記》是屬于后者。正如梁力先生在書后的后記里所說的:他“更多的是想以率性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思考和觀察”。正因為此,它不是一本旅游觀光指南,告訴人們住在哪里,吃在哪里,如何經(jīng)濟方便,如何購物。如何選擇景點,如何挑選路線……諸如此類,本末倒置地忽略了人心靈深處的真正體會。
這也不是人文地理探索,非要背負一個沉重的歷史或時代的主題,并時時想著對現(xiàn)實有所觀照,厚重得讓人無法呼吸。
這本書甚至沒有旅行游記中常常喜歡運用的大篇累犢的炫耀性的照片,簡單省事的代替文字描述——在這個讀圖時代里,圖片雖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真實感,卻無可避免地扼殺掉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相伴而來的天馬行空的想象樂趣。
這本書的名字也取得老實,老實得像熱愛土地的農(nóng)民,一提起生活,必然要講水稻,要講與自己天天打交道的皇天厚土。梁力先生忠誠于自己的內(nèi)心,簡單地取名為“散記”,只是一些閑散的,不成體系的沿途心情;只是一些性情所至的快樂情緒的自然流露。
或者可以這樣說,只是因為作者的興趣。只是因為作者的喜好。甚至只是為了純粹的記錄下來旅途中所發(fā)生的一切,將自己最原始、最直率、也是最真實的感受與快樂表達出來,如此而已。既不帶任何商業(yè)性、先導(dǎo)性的指標(biāo),也不帶任何感嘆式、自省式的觀照,更不帶載道式的負重性的精神追問。不是,別把那些太沉重的主題拿來說事,作者只是把一路上詩意地行走寫出來與朋友們一起分享,這種行走有著透明般的快樂,有著一觸即發(fā)的愜意和舒坦,所寫文字,信手拿來。直抒胸臆,見情見性。
在一個有著暖暖冬陽的下午,搬張薄薄的小竹椅,坐在陽光潑曬的消瘦的陽臺上,任俏皮的風(fēng)用看不見的手指將書紙一頁一頁地翻過去,我們慵懶地,如此這般地跟隨著作者到遙遠的歐洲閑逛了一圈,從字里行間里,我們感受到作者的快樂像是飛了出來似的,那些不同尋常的風(fēng)景,那些迴異于本土文明的生活習(xí)慣,那些陽光下單純的善良的人,鄉(xiāng)村,宮殿,咖啡廳,博物館,廣場,名人故居,名人墓地……
作者像一位久違的好友,娓娓地告訴我們內(nèi)心的喜悅和深思。他讓我們的思緒也飄飛到郁金香遍地的阿姆斯特丹·潔凈平和的盧森堡,古樸鄉(xiāng)野與現(xiàn)代文明完美結(jié)合的奧地利,以及被稱為浪漫巴黎的精神源泉的人文左岸,悠然如畫的水城威尼斯。等等。在這里,歐洲古老畫冊中層層透明的生活底片被一一翻開,每翻開一頁便翻開了一個國家或城市透明沉靜又獨一無二的歷史和文明。在碧草藍天郁金香開的秀美景致里。在咖啡飄香的寧靜街道上,在或是陽光明媚或是陰暗沉郁的各大城市中,我們的思緒被緊緊攫取,沉淀在作者所描繪的細膩里,而真實的背景竟然淡淡地隱藏起來,渾然不覺我們其實還在岳麓山下的一處閣樓里。
讀這樣的書,我們的心也跟隨著作者快樂地行走,并想象自己跟作者一起,在歐洲的農(nóng)場鄉(xiāng)村玩耍嬉戲,在寬闊的牧場,凝視彈著各種不同樂器的藝人和瘋狂跳舞的人們;想象自己也身處歐洲古老宮殿,感受幾個世紀(jì)之前,這里穿著中世紀(jì)漂亮衣服的官員,公主,王子,國王,仿佛置身童話之中;想象自己去了博物館,名人故居,名人墓地,與大師進行精神交流,感受大師的博學(xué),遙想大師生前的風(fēng)采,或生活寬裕,往來于名流之間,或貧困潦倒,用思想、藝術(shù)和不屈的精神充實自己,感受一種不問世事的隱居生活;還想象自己在某個廣場,欣賞各種街頭藝術(shù),在狂歡節(jié)時與周圍的人肆意舞跳,在啤酒節(jié)痛快淋漓地喝著剛出廠的新鮮啤酒,不用擔(dān)心醉后失態(tài);甚而竟然想象自己會有一場美麗、浪漫或風(fēng)花雪月式的邂逅……
作者游歷歐洲各國高度發(fā)達文明的同時,亦同時會對比國內(nèi)的情形做一番評論。相信每一個外出游歷的中國人都會止不住有這樣的“民族情節(jié)”,在仰視,贊嘆,羨慕的同時對自己,感嘆他們的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贊嘆他們的生活方式。原來生活可以這么過。
大多數(shù)了無生趣、為了活著而活著的中國人,需要讀一讀這樣的書,需要這樣的心靈陶冶,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生活變得生動有趣的話。為什么我們要讓短短的人生,在彷徨、忍受、刻板中度過?就像作者在書中所說:“從容的生活當(dāng)然有賴于富有的物質(zhì)條件,更有賴于內(nèi)心的自信也堅定,平和之氣就是從這種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中自然流露出來的?!?/p>
這本書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只有旅行才讓我們保持生活的新意,讓我們重新認(rèn)識世界、認(rèn)識自己,讓我們回來之后更加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而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像我們一樣暫時沒有條件去感受這種文明和美卻又熱愛生活的人,都是可以來讀一讀這本書的。就如作者所說“觀光,實則只是一種外表的印象,短暫的接觸往往比細細觀賞,長久接觸所獲得的美感更巨大,更迅猛,更強烈,它讓你有一種不期而遇,悠忽而去的驚喜和悵惆,在這一息一愁的巨大落差中,你會獲得一種更深厚的美感。美在很多時候,就是讓你有一種期待,牽掛,失落,遙想。她隱隱綽綽,讓你不明就里,有一種長久欲窮其趣的沖動”。讓我們在這樣的文字牽引下,一步步走近內(nèi)心的渴望。一步步走向遙遠的未來……
整整一個下午時光,就這樣輕松快樂地打發(fā)掉了。有些不舍地合上書頁。是誰說過我們的離開正是為了更好地回來。的確,我們還會再次拜讀這本書的。特別是心情陰郁的時候。細細一想,全書并沒有什么明確的主題,更談不上宏大的、壯美的敘事,但是,腦海里意猶未盡的卻是一系列揮之不去的色彩斑斕的畫面。
就這樣自言自語,就這樣舉重若輕,坦誠的記錄,真實的表達,這大概就是這本無主題散記的最大主題。觀察細致,妙筆生花,無論是氣勢恢宏的古堡還是弄堂里的石板小路,全都清晰明了且不乏趣味盎然。作者流露出的旅行情感,大多歡快明亮,充滿詩意。透過文字,我們看到了一個美麗而古老的、有人文氣息的、流暢的、經(jīng)典的歐洲。
這本書適合安靜的時候看,你可以從第一頁翻起,跟著作者的腳步,沿著作者的足跡一路走下去,也可以翻開其中任何一頁就開始讀,收獲突如其來的驚喜。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