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文勃 康德新 孫立國 陳志奇 黃海濤 梁春林
[摘要] 目的:對74例肝局灶性結節(jié)增生(FNH)的MRI表現(xiàn)和病理特點進行分析,提高對這種少見的良性病變的鑒別診斷。方法:對74例肝局灶性結節(jié)增生(FNH)患者的MRI臨床診斷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74例FNH中男4例(5%),女70例(95%),平均37.6歲。FNH單發(fā)57例(77%),多發(fā)17例(23%)。FNH位于右葉前段或后段者52例、左葉內(nèi)側段或外側段17例、尾狀葉5例。74例中15例有一個或多個肝血管瘤。57例單發(fā)FNH中,11例(19%)有一個或多個血管瘤;17例多發(fā)FNH者,4例(24%)有一個或多個血管瘤,二者無顯著性差異。不伴血管瘤者59例,其FNH平均大小4.9 cm。伴與不伴血管瘤的FNH病例之間年齡、性別及病灶大小無顯著性差異。對照組49例非FNH病例中,5例(10%)伴血管瘤,分別是:肝腺瘤2例、轉移瘤2例、炎性假瘤與組織細胞纖維瘤各1例。該組病例男性合并血管瘤者為3%,女性為13%。74例FNH伴隨血管瘤比率(20%)顯著高于對照組49例(10%)(Pd<0.02)。結論:FNH具有典型的MRI表現(xiàn),平掃T1WI呈等或稍低信號,T2WI呈等或稍高信號,增強掃描動脈期呈明顯均勻強化,在門脈期和延遲期呈等或稍高信號;病灶內(nèi)可見特征性中心瘢痕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增強掃描延遲期出現(xiàn)強化。
[關鍵詞] 肝局灶性結節(jié)增生(FNH);MRI;T1WI;T2WI
[中圖分類號]R445.2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3(c)-136-02
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增生(focal nodular hyerplasia,F(xiàn)NH)是一種少見的肝臟良性腫瘤樣占位性病變,并非真正的腫瘤。但是在影像學表現(xiàn)上與肝細胞癌等肝占位性病變相似,準確診斷及鑒別診斷十分困難。臨床上FNH已成為需要與原發(fā)性肝癌相鑒別的重要對象。
1 資料與方法
本組臨床資料研究包括診斷為FNH以及非FNH的病例共123例。使用2.0 T超導型MR儀,掃描序列包括FSE T2WI、屏氣GE T1WI(加或不加脂肪抑制)。手推靜脈注射對比劑后20、50 s分別行動脈期與門靜脈期屏氣GE T1WI,5 min后延遲掃描。74例FNH 中63例符合MRI的診斷標準(平掃T1WI、靜脈期及延遲期T1WI上與鄰近肝組織相比為稍低或等信號。動脈期則為顯著、均勻強化信號。T2WI上為稍高或等信號,T1WI及T2WI延遲掃描上中心瘢痕為高信號)。不符合上述MRI診斷標準的FNH病例,則為手術(3例)或活檢(7例)證實。1例符合CT診斷標準。49例非FNH 的局灶性肝占位:肝腺瘤10例、肝內(nèi)膽管癌4例、纖維板層肝癌3例、轉移瘤27例,其他病變包括膿腫、血管肌脂肪瘤、淋巴瘤、類癌、炎性假瘤、腺瘤、包蟲囊腫及組織細胞纖維瘤。肝血管瘤的診斷符合廣泛采用的診斷標準。
2 結果
74例FNH中,男4例(5%),女70例(95%),平均37.6歲。FNH單發(fā)57例(77%),多發(fā)17例(23%)。FNH位于右葉前段或后段者52例,左葉內(nèi)側段或外側段17例,尾狀葉5例。74例中15例有一個或多個肝血管瘤。57例單發(fā)FNH中,11例(19%)有一個或多個血管瘤;17例多發(fā)FNH者,4例(24%)有一個或多個血管瘤,二者無顯著性差異。不伴血管瘤者59例,其FNH平均大小4.9 cm。伴與不伴血管瘤的FNH病例之間年齡、性別及病灶大小無顯著性差異。對照組49例非FNH病例中,5例(10%)伴血管瘤,分別是:肝腺瘤2例、轉移瘤2例、炎性假瘤與組織細胞纖維瘤各1例。該組病例男性合并血管瘤者為3%、女性為13%。74例FNH伴隨血管瘤比率(2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9例(10%)(Pd<0.02)。
3 討論
3.1 FNH發(fā)病機制和發(fā)病率
FNH是肝內(nèi)少見的一種良性富血供占位病變,無潛在惡變。自1958年Edmondson從病理上明確以來,歐美報道較多,日本及我國報道較少。目前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有人認為先天性血管畸形導致肝細胞結節(jié)增生可能是原因之一,多見于女性,可能與雌激素刺激血管畸形發(fā)展和肝細胞的增生有關腳,但與口服避孕藥無密切關系;也可發(fā)生于小兒,常為單發(fā),約20%為多發(fā),易發(fā)生于肝被膜下,深部少見。邊界大多清楚,其病理特征為腫塊內(nèi)部有放射狀纖維瘢痕組織由內(nèi)向外分布構成輻條狀纖維分隔,隔內(nèi)含動脈、靜脈及增生的膽管,但無包膜。臨床上多見于30~60歲女性,無特異性癥狀,多偶然發(fā)現(xiàn),可表現(xiàn)為腹痛、腹部腫塊。少數(shù)病例可自發(fā)性破裂而大出血,約占2.5%。本組74例FNH中,男4例(5%),女70例(95%),平均37.6歲。
3.2 MRI表現(xiàn)
MRI檢查包括T1WI、T2WI平掃和Gd-DTPA動態(tài)增強掃描,對于FNH內(nèi)部質(zhì)地和血供情況有較好的顯示。FNH的典型MRI表現(xiàn)是: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號腫塊、低信號瘢痕;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號腫塊、高信號瘢痕;動態(tài)增強掃描上動脈期腫塊明顯強化呈高信號、瘢痕尚無明顯強化為低信號;門脈期和延遲期腫塊呈等或稍高信號,瘢痕逐漸強化至延遲期變?yōu)榈然蚋咝盘枴1窘M74例FNH 中63例符合MRI的診斷標準:平掃T1WI、靜脈期及延遲期T1WI上與鄰近肝組織相比為稍低或等信號。動脈期則為顯著、均勻強化信號。T2WI上為稍高或等信號,T1WI及T2WI延遲掃描上中心瘢痕為高信號。
3.3 FNH病理相關性及鑒別診斷
鑒于FNH良性病變的特點,因此其治療前定性診斷至關重要。雖然信號特點、“快進慢出”的強化方式及中心瘢痕較具有特征性,但并不特異,需要與一些疾病鑒別:①巨大血管瘤有時也可見中心瘢痕,但此瘢痕在T2WI上顯示比較大也比較亮,且血管瘤T2WI顯示為明顯的高信號,多數(shù)病灶增強時為自周邊開始結節(jié)和環(huán)形強化。②一些肝細胞癌平掃信號強度與FNH接近,也可含有中心瘢痕,但由于瘢痕組織鈣化或壞死,T1WI和T2WI均表現(xiàn)為低信號,對比增強強化不太明顯。FNH的假包膜在T2WI顯示為高信號,延遲增強有強化。與肝細胞癌的包膜不同,是由纖維組織構成,T1WI及T2WI均呈低信號。肝癌主要由肝動脈供血,強化時多呈“快進快出”的特點。另外從臨床看,肝癌患者多數(shù)具有慢性肝炎病史、AFP的增高等。③肝腺瘤與口服避孕藥有關,可引起出血、惡變等并發(fā)癥。MRI表現(xiàn)為信號不均勻,有出血時T1WI及T2WI均為高信號;壞死時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動脈期強化明顯,但腫瘤內(nèi)無對比劑的積聚,其血供主要來自腫瘤周邊,而FNH血供來自病灶中心。特別應指出應用特異性的對比物質(zhì)如超順磁性氧化鐵對這幾種病變的鑒別非常有幫助,超順磁性氧化鐵的靶細胞分別為枯否細胞和正常的肝細胞,而肝內(nèi)占位中只有FNH含有正常的枯否細胞,病灶信號可以與正常肝組織一同降低,而肝癌、血管瘤、肝腺瘤等病灶信號無改變,易于鑒別。
綜上所述,F(xiàn)NH具有典型的MRI表現(xiàn),平掃T1WI呈等或稍低信號,T2WI呈等或稍高信號,增強掃描動脈期呈明顯均勻強化,在門脈期和延遲期呈等或稍高信號;病灶內(nèi)可見特征性中心瘢痕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增強掃描延遲期出現(xiàn)強化。放射科醫(yī)生應該熟悉FNH的病理基礎及MRI表現(xiàn)特點,一般可以對FNH可作出明確診斷,而不需要其他影像學檢查,少數(shù)病例需要穿刺活檢。
[參考文獻]
[1]陸建平,王莉,王飛.平掃和動態(tài)增強MRI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增生[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0,4(11):749-752.
[2]Mortele KJ,Praet M,Van V H,et al.CT and MR imaging findings in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of the liver:radiologie-pathologic tortelation[J].MR Am J Roentgenol,2000,175:687-692.
[3]Hussain SM,Terkivatan T,Zondervan PE,et al.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indings at state of the art MR imaging,US,CT and pathologic analysis[J].Radiographies,2004,24(1):3-17.
[4]楊軍,嚴福華,周康榮,等.肝局灶性結節(jié)增生的MRI表現(xiàn)[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4,23(8):695-698.
(收稿日期:200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