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非
李志萍,一位活躍于影壇的女攝影家,她以相機作筆,記錄西部風情,描繪大地畫卷,禮贊藝苑奇葩,弘揚傳統(tǒng)文化。她以拍攝民俗文化為特色,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影展并獲大獎,還曾赴韓國、日本、奧地利等國家展出。她勤奮、務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呈現(xiàn)給人們的是一幅幅美麗圖像。
在常人看來,攝影是件奔波受罪、不掙錢的苦差事,而她卻偏偏愛上這項工作,一干就是20年,且無怨無悔,樂此不疲,將全部精力都投身于攝影事業(yè)。說起她的攝影,完全是藝術熏陶使然。李志萍從小喜歡繪畫、舞蹈,藝術的種子從小就在她的心里蘊藏。當面臨工作選擇時,她放棄了到行政部門吃官飯的機會,而進入照相館當了一名攝影師。酷愛藝術的她,非常熱愛攝影。就這樣,在這個崗位上,一直干了十幾年,成為國家特一級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走南闖北采風忙
在李志萍的眼里,西部的文化是非常豐富的,旖旎美麗的草原風光,濃郁厚重的民風民俗,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遍布各地的文化遺存,這些都是藝術家取之不盡的創(chuàng)作源泉。作為攝影師,她深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她要用鏡頭去捕捉、去反映,為人們留下難得的民俗文化影像。
近十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城市的經(jīng)濟建設突飛猛進,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劇增。反映陜西,宣傳陜西,成為李志萍的一種自覺追求。民間的婚嫁、陜北的年俗、關中的社火、陜南的木偶等等,都成了她拍攝的對象。她走南闖北,深入基層,到農(nóng)村采風,大約有五年時間里,她都是在陜北過的年。陜北濃濃的春節(jié)氣息,火紅的對聯(lián),歡騰的腰鼓,扭動的秧歌,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民族風俗畫,使她忘記了寒意,忘記了疲勞,翻越于溝溝峁峁之間,許多村落里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
有一年秋天,宜川縣一農(nóng)戶家,正忙著嫁女,窯洞前的院場上,熙熙攘攘擠滿了前來幫忙的鄉(xiāng)親好友。這時,有位身穿紅衣服的女子,拿著相機屋里屋外地跑前跑后,不停地觀察著。姑娘出門的時候到了,按當?shù)氐娘L俗,舅舅要將她抱出娘家,抱上驢背。繡著“喜”字的紅傘打開了,正在此時,端相機的女子喊了一聲“新娘子”,新娘似乎聽到了熟悉的聲音,揭開了紅蓋頭,只聽“咔嚓”一聲,新娘的笑臉被定格在膠片上。
這位端相機的女子,不是主人家的親友,也不是請來的婚禮攝影師,她就是李志萍,專門從省城西安來到陜北采風的女攝影家。李志萍到這戶農(nóng)家不足幾小時,就與新娘混熟了,她的真誠感動了新娘,所以人家也樂意讓她拍照,與她配合。這次采風的收獲《紅妝喜嫁》組照,被評為陜西藝術攝影學會年度學會獎。
此外,李志萍還深入到甘南等地拍攝草原風光、大漠黃河、藏族人家、喇嘛寺廟,還去陜西洋縣拍攝了杖頭木偶等。她將這些精彩畫面一一攝入鏡頭,成為難得的文化資料。
記錄民間活化石
對于民間文化,李志萍情有獨鐘。陜西華縣的皮影、合陽的提線木偶、隴縣的背社火等,這些都是難得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被譽為“民間活化石”。隨著時代的變遷,農(nóng)村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由于電視、電影、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一些傳統(tǒng)文化在年輕人心中逐漸淡化,慢慢走向衰落,有的甚至已經(jīng)消失。一些老藝人年事已高,有的已經(jīng)過世,而年輕人卻忙著打工,很少有人再學習這些東西。民間藝術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作為攝影家,李志萍覺得有責任記錄這些民間活化石,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傳承它,弘揚民族文化。
在使命感的驅動下,李志萍多次來到農(nóng)村,跟蹤拍攝。這些原生態(tài)的東西,沒有任何裝飾,是千百年來民間文化的積淀,是老百姓最喜愛的文化形式,最受群眾的歡迎。在采訪華縣皮影時,那精湛的雕刻技藝,嫻熟的表演技巧,真使人叫絕。她從多個角度拍攝了這些東西,希望這一文化瑰寶能長久流傳下去。
在隴縣拍攝社火時,她凌晨兩三點就起床了,參加演出的村民早早起來化妝,連孩子們也不例外。這種社火是在大人的背上有一個架子,把孩子綁在上邊,穿好戲裝行頭后,就像孩子站在大人們的肩上,俗稱為背社火,很獨特。然后走上幾十里路,到縣城表演。李志萍從村上一直跟到縣上,拍攝了許多精彩鏡頭。
有一年春節(jié),她去合陽拍片,大年初五從西安出發(fā),顛簸幾個小時后剛一落腳,正好趕上民間木偶劇團裝車要到村上演出。她顧不上休息,立即跟車連夜趕到一個村莊,現(xiàn)場記錄了合陽提線木偶演出的全過程。第二天,她又跟隨這個班子拍攝了幾場演出??粗耖g藝人們那精彩的表演,激越慷慨,細膩委婉的唱腔,使她深感這千年劇種,“中華一絕”的魅力。老藝人們對藝術的熱愛樸實而執(zhí)著,把這些東西當做自己的孩子一般呵護,使她感動不已?;貋砗?,她寫了這樣一首詩:
人們在閑暇中追求著時尚,
我把它輕輕地捧給你欣賞。
祖先留下的遺存,古樸而獨特,
凝聚著歷史的印痕,奇葩的芬芳。
傳承文化,是我們不變的向往。
航拍西安母親河
渭河是西安的一條母親河,由于城市發(fā)展的需要,規(guī)劃部門要對西安市區(qū)、臨潼、渭河流域進行一次航空勘查,航拍的任務就落到李志萍的肩上。她憑著自己的樂觀、勇敢、沉著和冷靜,把自己的情緒調(diào)整到最佳狀態(tài)。當她從西安出發(fā),一大早趕到閻良機場時,由于天氣變化,取消了當天的航拍。第二次又去,因臨潼兵馬俑博物館接待外國元首參觀臨時禁航,這次又沒有飛成。第三次一切條件具備,她如愿以償?shù)牡巧狭孙w機,將自己固定在機艙口,飛機從閻良起飛,先到華山、臨潼,然后沿渭河飛到西安,當時還有電視臺的攝影師一同拍攝。她盤腿坐在艙口近兩個小時,四個照相機,根據(jù)不同的地形和飛行高度,長槍短炮,輪換操作。她盤坐的腿感到麻木了,便試著將腿伸出艙外,可腳剛一伸,大風嗖地一下將她的腿吹進艙內(nèi),她只得又盤腿繼續(xù)拍照。當這次拍攝任務完成后,飛機上負責安全的師傅說:“今天最擔心的是你,可你表現(xiàn)的非常好?!?/p>
第二次航拍任務是在法門寺,這次她乘坐的是動力傘,論安全系數(shù),要比飛機危險得多。再說,當時正值寒冬,拍攝難度可想而知,盡管航空器配有連體的大棉襖,但高處不勝寒,風又大,加之人被綁在上面不能動,動力傘上有許多連接線老遮擋視線,手指被凍的麻木了,拍一張照片真不容易。當要拍一個鏡頭時,剛選好景,動力傘被大風吹走了,又得重來。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提前反應,選好景物,快速行動。就這樣,她在空中飛行了約三十分鐘,終于拍到了滿意的照片。
李志萍的成功,得益于她熱情開朗、容易與人相處的性格。但更重要的是她對于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不怕艱難、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她成為陜西首位航拍女攝影師,縱觀她的作品,不難看出她是一位勤于奔波、行萬里路、吃千般苦、善于思考、不斷進取的人。她的影像視角獨特,畫面充滿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呈現(xiàn)出一種自然的美、古樸的美。反映出一種真情實感,因此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她的作品在1995年獲得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舉辦的攝影大賽特等萬元大獎,編入了《中國攝影家全集》,有數(shù)十幅作品曾在全國和省、市攝影大賽上獲獎。最近,她又獲得了西安市攝協(xié)首屆“金朱雀”獎。
如今,李志萍除擔任陜西藝術攝影學會常務理事,還擔任西安市攝影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對于未來,她充滿信心,將繼續(xù)以攝影為使命,用更廣闊的視角去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東西,留住真實,留住美麗,用自己攝影的功底和技巧,拍攝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