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唯
1桑葉要合理采、運、貯。盡量在早上或傍晚采葉,隨采隨運,松裝快運。采回的桑葉須合理貯藏,防止風(fēng)吹或堆積發(fā)熱變質(zhì)。
2小蠶期實行小蠶共育,并覆蓋塑料薄膜。大蠶期喂蠶后關(guān)閉門窗5小時,待桑葉被蠶食去70%以上才開門窗通氣,能防止桑葉萎凋。
3控制少食期用桑。每個齡期的初、末,蠶食桑量少,應(yīng)少喂葉,防止桑葉浪費。
4確保蠶室溫度。大、小蠶適溫分別為28℃、24℃。在適溫范圍內(nèi),能促進(jìn)蠶兒食欲,提高吃食量,葉絲轉(zhuǎn)化率高。
5適時翻葉。喂蠶后檢查蠶座,輕輕翻動蠶匾內(nèi)堆積的桑葉,將其撒開讓蠶吃凈。
6推廣少回育,條桑育。小蠶平面與立體一日一回育,全齡二回育,大蠶蛾采用條桑育、全芽育等省力化養(yǎng)蠶技術(shù),可比普通育節(jié)省桑葉17%-20%。
7計劃用桑,定量給桑。按不同蠶期逐齡、逐日、逐回訂標(biāo)準(zhǔn)用桑量,5齡蠶盛食期每日最大用桑量控制在110千克以內(nèi)(春季芽葉,夏秋季片葉),以利提高單位桑葉重量的產(chǎn)繭量與產(chǎn)值。
8添食蛻皮激素。蠶兒見熟5%左右,使用1支蛻皮激素,對水2.5千克,拌和20千克桑葉,一次給蠶吃完,能促使蠶兒老熟齊一,每張可節(jié)約桑葉15千克。如缺一日葉量,在最后一次用葉時添食蛻皮激素,待桑葉被蠶食凈后提蠶上蔟。
名貴中草藥——金線蓮
陳錦忠
金線蓮別名金線蘭、金線石松、烏人參。由于功效獨特,近年來在福建、廣東兩地比較流行食用。
1形態(tài)特征。金線蓮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10厘米,根淺生,整株橫臥斜升,莖節(jié)明顯。葉互生,具柄,基部呈鞘狀。葉片卵形,長2-5厘米,寬1-3厘米,表面有細(xì)微鱗片狀突起,有光澤,背面暗紅色,弧形脈(金絲)3—7條,通常5條,幼葉的葉脈為金黃色,老葉脈呈橙紅色。8-10月開花,花莖長4-5厘米,具2-3朵花。一般生長在海拔200-1400米的高山、土地肥沃的闊葉林或竹林下,全年可采鮮草鮮食或曬干。耐寒、耐熱,四季常青,適宜在溫度20℃以下、光線半陰半陽的陰濕地帶生長。
金線蓮有兩種:分大葉的和小葉的。進(jìn)口的金線蓮整株較硬質(zhì),葉片、莖稈較小:而廣東、廣西及福建的金線蓮整株較軟質(zhì),葉片、莖稈較大,且金絲明顯。
2功能及效用。金線蓮,人稱“藥王”、“藥虎”,具有涼血平肝、清熱解毒的功效,常吃金線蓮對防癌抗癌和治療糖尿病、腎炎、肝炎、小兒驚風(fēng)、毒蛇咬傷有獨特療效,還有美容作用。閩西、閩南人遇有貴賓或重大節(jié)日都會用金線蓮燉雞、鴨或排骨湯。每天每次用鮮品50-100克,是人們養(yǎng)身保健的一種不可多得的天然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