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4289(2009)10-0069-02
2009年1至2月,廣元中學在高2010級1500余名學生中開展了一場網(wǎng)上思想行為狀況調(diào)查。本次調(diào)查采取無記名網(wǎng)上問卷的方式開展,其目的在于,全面、正確地認識和評價“90后”年輕人,以利于規(guī)范教育定位(特別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以利于中華文明薪火相傳。
“90后”作為一個運用日益廣泛的名詞,多半意味著對這一代人的失望、憐憫和前途的悲觀。更多的人用一些諸如“腦殘”、“非主流”等刻薄的詞匯來描述這一代人。但是,這種自以為是的傲慢與偏見,不利甚至阻礙了“90后”的健康成長。我們這一個“原生態(tài)”式的調(diào)研報告,將會說明一些問題。
一、思想政治
(一)關于《廣元中學成長手冊》
有64.8%的學生選擇了“要求適中,遵守”;有35.2%的學生認為“要求太高,部分遵守”。
(二)關于祖國
有35.23%的學生認為應該“刻苦學習,報效祖國”;有59.93%的學生認為“學習的目的是有一份好職業(yè)”;有4.84%的學生“從未想過,無所謂”。
(三)關于感恩教育活動
有64.40%的學生認為“活動使我懂得感恩”;有26.88%的學生認為“活動促使我感恩”;有8.73%的學生認為“無所謂”。
(四)關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活動
有48.32%的學生認為“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精神使我自信”;有41.78%的學生認為“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精神使我找到精神家園”;有9.90%的學生“崇尚西方文化”。
(五)關于道德修養(yǎng)
有90.35%的學生認為“以誠信為本的道德修養(yǎng)是立身之本”;有5.09%的學生認為“在市經(jīng)經(jīng)濟條件下,道德已顯得不重要”;有4.56%的學生認為“我喜歡非主流文化,不喜歡道德的約束”。
(六)關于英雄人物,最尊重誰
有8.05%的學生說“是江姐”;有22.33%的學生說“是雷鋒”;有58.46%的學生說“是抗震英雄”。另外,有11.17%的學生選擇了拿破侖、農(nóng)民、鄧小平、胡錦濤、見義勇為者、劉翔、周恩來、貝聿銘、自己、郭敬明、諸葛亮、陳嘉庚、德勒、溫家寶、鄧稼先、邱少云、菲爾普斯、項羽、超人、劉翔等。
(七)關于公共財物
有86.44%的學生選擇了“盡力愛護”;有8.27%的學生選擇了“隨意使用”;有5.28%的學生選擇了“時有破壞”。
(八)關于偶像崇拜
有4.39%的學生“很瘋狂”;有68.25%的學生“關注偶像”;有27.37%的學生“沒有偶像”。
在設置思想政治部分問題的時候,注重引導學生關注身邊,關注自身。對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成長手冊,學生大部分(近七成)認可,并愿意自覺遵守。對國家的責任,有三成半的學生有報效祖國的愿望,實屬難能可貴。而六成的學生把學習作為找到一份好職業(yè)的必經(jīng)過程,是誠實的表達,也符合現(xiàn)實,至少我們可以把這樣的觀點看著是家長庸俗現(xiàn)實主義觀點對學生的影響。對此,如果想一味地拔高,這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虛偽。省市教育行政部門開展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活動,旨在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九成以上的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依戀和認同,說明他們是主流文化的中堅。許多成年人低估了中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九成以上的學生將以誠信為本的道德修養(yǎng)看作立身之本。這既表達了他們的價值觀,又表達了他們對當前社會誠信缺失的羞恥和擔憂。這一點,從只有5.09%的學生認為“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道德已顯得不重要”得到了印證。從對英雄人物的尊重選項上可以看出,江姐等革命英烈離這一代人已經(jīng)很遠了,這提醒我們有必要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雷鋒作為從平凡中脫穎而出的英雄,受到學生的敬重。因大地震剛剛過去,抗震英雄離大家很近,也許就在他們身邊,英雄們在驚心動魄中不惜流血犧牲、救民于危難之中的壯舉自然會贏得更多的景仰。在這一項的其他選擇中,還有革命領袖、政治家、科學家、哲學家、作家、商業(yè)精英、運動員、勇敢的化身、智慧的化身等等,敬佩的人物呈現(xiàn)多元化,甚至包括農(nóng)民。對公共財物的愛護,近九成的同學表示盡力愛護,這得益于我校高2010級開展的以“厲行節(jié)約,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為主題的節(jié)約型年級建設活動。偶像問題在年輕人中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有極少數(shù)同學對偶像很瘋狂,這是社會現(xiàn)實,我們不應責備而應給予更多的寬容和理解。
二、行為習慣
(一)關于說臟話
有19.68%的學生認為“自己從不說臟話”;有63.12%的學生“憤怒時會脫口而出”;有17.2%的學生“經(jīng)常無意識地說”。
(二)關于你常常自責的行為習慣
有2.88%的學生認為是“隨地吐痰”;有5.99%的學生認為是“愛說臟話”;有2.97%的學生認為是“亂丟紙屑”;有2.07%的學生認為是“打架斗毆”;有5.81%的學生認為是“大聲喧嘩”;有8.37%的學生認為是“愛吃零食”;有4.14%的學生認為是“偷用手機”;有2.03%的學生認為是“隨意擤鼻涕”;有8.91%的學生認為是“隨意花錢”;有2.88%的學生認為是“偷吸香煙”;有4.46%的學生認為是“看網(wǎng)絡小說”;有5.22%的學生認為是“玩網(wǎng)絡游戲”;有2.93%的學生認為是“遲到早退”;有2.66%的學生認為是“早戀”;有6.89%的學生認為是“集會(上課)時閑談”;有8.78%的學生認為是“抄襲作業(yè)”;有2.66%的學生認為是“使用‘火星文’”;有6.48%的學生認為是“浪費糧食”;有3.42%的學生認為是“不打理衛(wèi)生”;有1.76%的學生認為是“留長頭發(fā)(男生)”;有1.94%的學生認為是“涂脂抹粉(女生)”;有5.54%的學生認為是“暴飲暴食”。另外,有1.26%的學生選擇了“其他習慣”。
(三)關于和家長交流(包括住校生打電話)
有30.16%的學生能達到“每周三次以上”;有57.95%的學生“只是偶爾”;有11.88%的學生“從不和家長交流”。
(四)關于你最滿意的習慣
有12.42%的學生認為是“生活、學習有規(guī)律”;有11.7%的學生認為是“隨手關電關水關門”;有13.03%的學生認為是“愛清潔講衛(wèi)生”;有15.41%的學生認為是“對長輩有禮貌”;有12.25%的學生認為是“無不良嗜好”;有7.71%的學生認為是“舉止莊重”;有12.92%的學生認為是“遵守法紀規(guī)范”;有13.64%的學生認為是“樂于幫助他人”。另有0.94%的學生選擇了“其他引以自豪的習慣”。
(五)關于體育運動
有17.86%的學生“熱愛,并有一定技能”;有60.22%的學生“喜歡,并積極鍛煉”;有21.92%的學生認為“太累,能躲就躲”。
中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歷來是學校管理的重頭戲。所謂成才先成人,其中的“成人”一詞,其外顯的標志就是形象,就是行為習慣,這也是家教、學校教育成效的外在顯示。在調(diào)查中,我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目前校園臟話太多的問題。調(diào)查顯示,有80.32%的學生承認自己說過臟話,這個比例是相當大的。中學校園語言環(huán)境的凈化需要得到社會的大力配合。實際上,學生對自己的不良習慣常常自責,相比自己滿意的習慣來說,自責的壞習慣要多得多。因此,學生應該得到師長的引導,他們也渴望得到引導。學校一直在開展感恩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啟發(fā)學生孝敬父母,多與父母溝通。但調(diào)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近六成的學生只偶與家長交流,超過一成的學生從不和家長交流。這種淡漠的親情關系,是家長的悲哀,是學校的困惑,是社會的憂慮。
這份調(diào)研報告,除了會對廣元中學的教育教學和管理產(chǎn)生重要影響外,還將對其他學校管理者、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產(chǎn)生影響。我國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約有一億人左右,有一千人另類,只占十萬分之一,有一萬人另類,也只占萬分之一。以如此比例評價一代人,無疑是以偏概全。真實的情況是,這一代人思想活躍,追求獨立,求新求變,活力四射。我們對“90后”的指責和喝斥,雖不能說全部錯誤,但至少大多數(shù)是戴著有色眼鏡的危言聳聽。通過調(diào)查,結合平時的觀察與交流,事實應讓我們堅信,通過教育,這一代年輕人將來一定能夠擔負起歷史的責任,一定能夠把國家建設得更好。
最后,我代“90后”的孩子們向社會疾呼:“誰說我們‘非主流’!”
(作者單位:廣元中學,四川,廣元 62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