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改革的預設是完美的,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這樣或那樣的偏差與誤區(qū)。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在進行過程中出現(xiàn)了課程理念和“三維”目標被誤讀和泛化的情形,講解不當、課時不夠、忽視實驗等諸多問題,使化學課程改革的進程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對這些問題的準確把握和分析,是解決化學課程改革“瓶頸”問題的關鍵。
關鍵詞:化學;課程改革;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4289(2009)10-0047-02
海南、寧夏、廣東、山東等省開展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至今已經(jīng)有5個年頭了。在這些年里,又相繼有一些省份進入化學新課程改革實驗。通過實驗區(qū)廣大教師的努力,化學課程改革的實效初步顯現(xiàn)。在實驗過程中,雖然積累了許多的經(jīng)驗,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
一、理念誤區(qū):內(nèi)容多,時間少
實施新課程改革后,經(jīng)常會聽到老師抱怨,化學內(nèi)容太多了,課時不夠。課程改革的初衷是讓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化學,《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化學課程標準》)指出,“設置多樣化的化學課程模塊,努力開發(fā)課程資源,拓展學生選擇的空間,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學生在高中階段最低必須修滿6學分,學生在學完A類課程模塊之后,至少還應選學B類課程中的一個模塊,以達到高中化學課程學習的畢業(yè)要求”;“報考理工類專業(yè)的學生,最多不超過4個模塊”[1]。從《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看,學生的負擔已經(jīng)減下來,老師的勞動強度也自然減下來了??蔀槭裁慈藗儏s還是叫苦不迭呢?
在調(diào)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老師仍舊沿襲過去對課程與教學的理解去選擇教學方法,他們不管學生會與不會,仍就喋喋不休地講個不停。其原因是老師對新課程理念學習不夠,對《化學課程標準》的研讀不深,對教材缺乏整體的把握,同時缺少對高考的研究,缺少對學習規(guī)律的基本認識,害怕講少了學生考試通不過。
因此,組織教師深入鉆研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深入領會課程改革的精神,系統(tǒng)研究各冊教材,把握教學深度和廣度,顯得尤為必要。
二、目標誤區(qū):泛“三維”,套“三維”
“三維”目標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原指課程總目標的設計思路,但在實際工作中,“三維”目標同時也被賦予了另外兩個含義:一是指按照課程目標設計思路設計出的學科課程目標體系;二是指教學目標的擬定方式,它把課程目標分解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常被稱為“三維”教學目標。
現(xiàn)在,有一個普遍的誤解,即“三維”目標既是教學目標的擬訂思路,又是評價教學的依據(jù)。教師將課程目標總體思路的“三維”目標當成了教學目標。一些教師在備課時,常常為找不到“三維”目標而困惑,勉強找到的,也與本課的重難點聯(lián)系不緊密。對于一節(jié)課的教學而言,根據(jù)課程目標體系的階段安排和課程教材的資源特點,其目標有可能是單維的、兩維的,也有可能是三維的。因此,不能不顧課程目標體系與教材特點,把三個維度當作模式來硬套教學設計。
新課程改革之后的教學,更加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多維心理參與。教學目標有可能是單維的,但并不意味著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單維的,它同樣需要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多個心理維度上參與同一學習過程。我們要讓“三維”目標回歸本位,就應當對以下三點引起重視。一是要區(qū)別“三維”目標的不同含義,不能將作為課程目標設計思路的“三維”目標與教學目標混為一談;二是要重視學科課程目標體系在課程目標設計思路與課堂教學目標之間的銜接,在達成課程目標的過程中來實現(xiàn)“三維”目標;三是要充分認識課程資源的特點,根據(jù)其特點充分利用好資源,避免盲目追求“三維”目標而誤讀與肢解資源。
三、模塊選擇誤區(qū):對高考,大統(tǒng)一
高中新課程方案的亮點之一,是課程結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內(nèi)容。設置選修模塊,加大了選修分量,突出高中階段學習的選擇性和多樣化,改變了過去“一刀切”的千人一面的培養(yǎng)模式,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大了,老師講課的靈活性大了。這容易激發(fā)起教學雙方的興趣,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出現(xiàn)了兩種傾向:一是以高考為中心,“考什么,選什么”,一些與高考無關的模塊無人問津,例如實驗化學模塊、化學與技術模塊基本沒有學校開設。二是按照學校和教師現(xiàn)有條件選擇統(tǒng)一課程模塊,全校、全市甚至以省為單位統(tǒng)一動作,而不考慮化學課程對學生未來發(fā)展的價值。更有甚者,有的學校開不出國家的選修模塊,卻挖空心思組織一些課程供學生選擇,打擦邊球,開一些與應試有關的內(nèi)容,例如化學競賽課。
出現(xiàn)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校缺乏管理經(jīng)驗。高中階段增加選修課內(nèi)容,打破了固定班級,實行“走班”上課。這樣,教學班與行政班共存,給學校的管理提出了挑戰(zhàn),增加了難度。同時,學校缺少師資,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由于教育資源的差異,所能開出的選修課差別甚大。另外,學校習慣于按應試教育的思路指導教學,擔心改革不徹底,自己率先改革會吃虧,對課程改革持觀望態(tài)度,所以在課程改革中有意不作為。當然,早已習慣被別人安排學習的學生,還沒有學會自己規(guī)劃未來,面對升學競爭,更不能自主選課,制定三年的發(fā)展目標。
各級實驗區(qū)應該狠抓選修課的開設,樹立樣板,推出經(jīng)驗,搞出學校以及地區(qū)的特色來,同時研究高考改革,使那些積極開設選修課的學校不吃虧甚至占便宜。高校也應對此做出積極的回應。
四、實驗教學誤區(qū):講實驗,播實驗
“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也體現(xiàn)了化學學科的特點。但是,現(xiàn)在很多高中還存在著用講實驗來代替做實驗的現(xiàn)象,昔日板畫實驗的狀況非但沒有絲毫的改觀,而且又生出了機演或機放的新花樣。教師用軟件做成動畫或?qū)嶒炰浵窈蠓沤o學生看,實驗開出率低,實驗教學被淡化。
課程改革之前,中小學教材對學生的分組實驗編寫比較詳細,包括實驗的名稱、原理、步驟,以及需要觀察的現(xiàn)象、測量的數(shù)據(jù)、記錄的表格都一一列出,學生只需要進行一些簡單的操作便可。
現(xiàn)在使用的中學化學新教材有三個版本。這些教材針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按照科學探究的步驟,設計了許多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必須先動腦,再動手,通過手腦并用付出一定的甚至是艱辛的努力才能完成探究。然而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非一日之功,小學和初中在這方面做得不多,到高中期望馬上改觀是有一定難度的。
此外,原有的教學設備難以滿足新的需要,特別是高中的擴招使這一矛盾更加突出,學校規(guī)模一擴再擴,一所學校有三十多個平行班也不鮮見,原有的實驗室無法滿足過多學生的實驗要求。高考對化學實驗能力的考查由于條件的限制還限于紙筆測驗。教師對實驗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還認識不足,因而就很少用課程改革的精神指導實驗教學。有中學教師公然聲稱,不做實驗也能在升學時考高分。
要改變這種狀態(tài),首先,在課程改革設計時,國家課程要注意系統(tǒng)性,要注意各個學段的銜接;其次,限制學校的規(guī)模也是確保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方面;其三,探索和落實在各級各類考試中考查實驗的形式,對實驗的開設情況施以積極的影響;其四,上級主管部門和學校檢查時,不僅要關注實驗室建設和實驗開出的數(shù)量,更要關注實驗做了沒有,做了多少,關注學生實驗的動手落實情況。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0;哈爾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