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思考,課堂教學追求什么呢?是課堂教學氣氛活躍還是教學形式新穎呢?不!課堂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交流.教師要善于選擇學生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由此可見,具體操作活動和真實的觀察活動是展開思考、討論、交流的前題.平時,我將活動教學的理念滲透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當中,努力創(chuàng)建以活動教學為特色的新課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了明顯提高.如教學三年級下學期的“用兩步乘法解決問題”一課,我設計了如下這個有明確目標導向、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多元體驗、具有邏輯關系、有豐富資源作支撐的、能帶給學生更廣闊探索空間的活動串.
活動一:課前數(shù)學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提出,數(shù)學要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因此在學習前我就要求學生到學校的電腦室收集數(shù)學信息,初步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二: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nèi)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學中要重視回歸現(xiàn)實生活,展示一個個生動的生活畫面,讓學生深刻感悟到身邊有數(shù)學,并養(yǎng)成平時留心觀察生活的好習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到上課的時候,我就設計了有客人來我校參觀的情境,并提問:“誰能用數(shù)學信息向客人介紹我們學校的電腦室呢?”學生的興趣馬上被激發(fā).爭先恐后地說:“每排有14臺電腦,有4排.”我說:“能提出數(shù)學問題嗎?”學生原有的一步乘法解決問題的知識立刻被調(diào)動起來,都提出了一共有多少臺電腦的問題.解答完后,我因勢利導,提出了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我說:“客人想知道,買這些電腦一共要多少元?能解答嗎?”學生異口同聲回答說:“能.”學生正想在練習本上計算的時候,他們有所發(fā)現(xiàn)了,一位學生說:“老師你騙人,不能計算.”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都說不能計算.我說:“怎么樣才能計算呢?”一位學生回答說:“要知道每臺電腦多少元?”我說:“怎么樣才知道每臺電腦多少元?”一位學生回答說:“要問老師.”我說:“對,這也是收集數(shù)學信息的方法,你會問嗎?”學生很有信心地說:“有,請問老師,每臺電腦多少元?”我說:“每臺電腦3000元.現(xiàn)在加上這個條件能計算嗎?”學生充滿信心地計算.最后我說:“要求買這些電腦一共要多少元,你必須知道什么?”讓學生感受問題與條件的關系來分析應用題.在這樣的情境里,學生學習興趣被激發(fā)了.
活動三:展開探究活動
學生有了前面兩步乘法計算應用題的經(jīng)驗后,我繼續(xù)引入第二個情境,客人到了足球場,參觀同學做早操,從而引出主題圖,要求同學提取數(shù)學信息,形成數(shù)學問題,并寫下來形成一道應用題.
“有3個方陣,每個方陣有8行,每行有10人,一共有多少人?”我先要求學生先自己解答,允許有不同的解答方法.10分鐘過后,我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看有幾種解法.學生明確要求后,展開了探究活動,小組內(nèi)有不同解法的同學,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看到他們的學習熱情如此高漲、學習的興趣如此濃厚,我被深深地打動了.
活動四:成果展示活動
研究結束后,我讓學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解題方法并作解釋.
學生A:8×10×3,每個方陣有8行,每行有10人,就是有8個10,所以第一步是先求一個方陣有多少人,第二步就是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學生B:8×10=80(人),8×10=80(人),8×10=80(人),80+80+80=240(人).第1步是求第1個方陣有多少人,第2步是求第2個方陣有多少人,第3步是求第3個方陣有多少人,第4步是求3個方陣有多少人.
學生C:10×3×8,因為每個方陣第一行有10人,三個方陣的第一行一共有3個10人,所以第一步是求三個方陣第一行共有多少人,因為有8行,所以再乘以8求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學生D:8×3×10,因為每列有8人,3個方陣的第一列有3個8,所以第一步求3個方陣第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因為有10列,所以第2步就是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最后我與學生一起把方法進行了優(yōu)化.從應用題的編寫到解答都充分展示了學生是學習主人的風采,讓學生經(jīng)歷了數(shù)學信息的收集、形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