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譯文:
做哥哥的要友愛弟弟,做弟弟的敬重哥哥;兄弟之間和睦相處,這其中包含了禮孝。把財物看輕了,相互間的怨恨從哪里產(chǎn)生呢?說話相互忍讓了,憤恨自然就消除了。
賞析:
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相互尊重,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忠孝、和睦、禮讓,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文明社會、和諧社會的美好要求。我們應(yīng)該從做人的基本準(zhǔn)則開始,在家里孝敬長輩,善結(jié)親友;在學(xué)校關(guān)心同學(xué),樂于助人;在社會遵守公德,文明行事,這樣我們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才會更加文明、和諧、美好。
人的生活離不開財富。但如果我們把財富看得過重了,那么我們就可能唯利是圖,喪失朋友,甚至產(chǎn)生怨恨,那樣的生活就會非常痛苦。如果把財富看得淡一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與人相互幫助,和氣生財,那么我們就會贏得友情,生活就會美好快樂。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事情我們要注意,比如與人言語,古人云“良言一句暖三冬”,說話是一種藝術(shù),一句尊重、理解、忍讓別人的話語,可能就會化干戈為玉帛,就會得到別人的贊賞。如果為一點小事就唇槍舌劍,針鋒相對,那便既傷人,又傷己。生活中我們要學(xué)會稱贊別人、忍讓別人,讓言語成為溝通友情的橋梁。
運用:
1、家庭聚會的時候,大人們有很多事要忙,有的在忙家務(wù),有的在談事情,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照顧表弟表妹就成了我的任務(wù),每一次我都很樂意,帶他們玩游戲、看電視、講故事。爸爸媽媽很高興,問我為什么做得這樣好,我就告訴他們《弟子規(guī)》上“兄道友,弟道恭”這句話對我的啟迪。
2、鄰居家兄弟倆為了房產(chǎn)多次爭吵,后來干脆告到了法院。媽媽勸他們說:“你們可知道‘財物輕,怨何生’?父母留下財產(chǎn)不是讓你們產(chǎn)生紛爭的,把財產(chǎn)看輕一些,弟兄之情看得重一些,事情就好辦了。”旁觀的人都說媽媽勸得有理。
3、一天,同桌不小心把水灑在我的衣服上,我不禁大叫起來,隨手拿起他的書就擦,他見狀大聲罵我,我氣極了也罵他,后采我們竟大打出手。老師知道后,將我們帶到辦公室,讓我們反省,并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言語忍,忿自泯’!為一點小事鬧成這樣,值得嗎?以后不要再發(fā)生這樣的事了”我們都羞愧地低下了頭。
新語文學(xué)習(xí)·小學(xué)中年級200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