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煙籠②寒水月籠沙③,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④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⑤。
注釋:
①秦淮:即秦淮河,穿南京城而過。唐時河畔商業(yè)繁榮,娛樂場所很多。
②籠:籠罩。
③沙:沙灘,指秦淮河兩岸。
④商女:賣唱歌女。
⑤后庭花:曲調(diào)名,全稱《玉樹后庭花》,是南朝陳后主所作,詞調(diào)凄傷,被稱為亡國之音。
譯文:
秦淮河上秋水蕩漾,暮靄像輕紗般舒卷飛翔。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煙霧,溶溶的月光籠罩著兩岸。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靜靜眺望,對岸酒家的燈火一片輝煌?!逗笸セā返母杪晱浡?,可有誰想到了國破家亡?
作者:
杜牧(公元803~853年),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杜牧出身高門士族,為官多年。他關(guān)心國事,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主張抵御入侵之?dāng)常磳Ω?,同情人民。詩歌?chuàng)作是杜牧最突出的成就,與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
賞析: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名作。作者通過描寫夜泊秦淮的所見所聞,對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的荒淫進行了揭露和譏諷,表現(xiàn)出對國家前途的深深憂慮。
詩歌首句寫景。秦淮河畔酒家如林,夜晚本是燈紅酒綠的時候,可在詩人的筆下卻是淡月輕煙,夜色迷茫,讓人感到凄清寒冷,這也正是作者憂郁心情的寫照。第二句由景敘事,作者“近酒家”而不是“進酒家”,反映了他對秦淮夜生活的反感和厭惡。
而后他巧用曲筆,含蓄點題——“商女不知亡國恨”。是啊!歌者無心,但聽者有意。作者表面寫“商女”,其實是在譏諷那些在“商女”周同醉眼朦朧的達官貴人。從《后庭花》聯(lián)想到陳后主亡國之君的下場,這不僅不能讓當(dāng)世權(quán)貴們引以為鑒,反而在深夜中盡情欣賞亡國之音,這怎能不讓詩人傷感至極?在曲筆含蓄中,作者對統(tǒng)治者荒淫生活的憤怒和為國家前途的擔(dān)憂噴薄而出。
全詩寫景敘事,曲筆譏諷,飽含真情,并小中見大,引發(fā)讀者思考,顯示出凝練含蓄的藝術(shù)魅力。
杜牧詩名句鏈接:
(1)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3)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4)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6)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7)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倪志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