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我國北方蒙古族建立的政權,并對我國幣制帶來了一種基本的變革,這種變革一直影響到清末。元朝幣制的最大特點是實行“銀本位”,同時長期、廣泛、大量地發(fā)行和流通紙幣。元朝版圖遼闊,橫貫歐亞,由于紙幣本身輕便,攜之可“北逾陽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
元朝雖以行鈔為主,但也鑄錢,雖數(shù)量不多,但種類繁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是法定官幣,即官鑄流通幣,僅鑄于世祖、武宗和順帝三朝;另一類是寺廟供養(yǎng)錢和紀念錢,且多為珍稀品種。例如從早期蒙古汗國時期的“大朝通寶”,到元世祖忽必烈中統(tǒng)年間(南宋景定元年至四年,公元1260-1263年)鑄行的“中統(tǒng)元寶”小平錢等。
“元貞通寶”為元成宗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6年)所鑄。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霸懲▽殹彼淖挚瑫弊x,光背無文,制作精陋,文字不清。除小平、折二外,尚有特小錢,形制不按規(guī)范。元貞漢文錢雖劣,然世間尚不易見。蒙文“元貞通寶”僅見折三一種,錢文上下左右讀之,其制作較漢文錢精整。元貞錢較為罕見,有收藏價值。
例如有一枚漢文“元貞通寶”小平,直徑22毫米,美品,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6年春拍會上,原估價人民幣1000元,而成交價為22,000元。
還有一枚元代蒙文“元貞通寶”母錢,直徑31毫米,極美品,于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6年秋季拍賣會上,原估價70,000-100,000元,最后以101,000元成交。
我收藏的這枚“元貞通寶”鎏金大錢(見圖),直徑46.5毫米,穿徑12.6毫米,廓厚3.4毫米。通體鎏金,紅銹斑斕,包漿滋潤,鑄造精美。錢文大字,接廓寄緣,楷體魏韻,“元”字雙挑,筆力遒勁,拙中藏鋒,字口峻深,實為元代漢文錢幣中所僅見。
今特借貴刊一角發(fā)表于此,以供泉友和專家鑒賞和提出寶貴意見。
(責編:丁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