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1992年的某天,我正在看書,并品著香茶,一位大爺來到我的店鋪前,拿出一把小錢,我一瞧,普通品,都是清代的一般方孔銅錢,于是作價每枚0.5元買下,老者欣然而去。
經過清水清洗后,我發(fā)現一枚很特別。錢肉地章等光潔度很高,制作規(guī)整,錢面一些痕跡部分似為機器打壓而成,初疑為樣錢。后終因證據不足而擱淺,放在一邊。不料一晃時間就飛到2000年,朋友送來一本《四川銅元研究》(成都市錢幣學會編,四川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閱讀后,方知是一枚珍貴的錢幣。
書中介紹,寶川局鑄“光緒通寶”機制方孔錢,為四川省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前引入西法制幣的初期產物。由于鑄量不大,模具更換頻繁,故機制方孔錢成本甚高,當時鑄行也是一種點綴,加之后世的銷熔,至今已成鳳毛麟角,可視為蜀中由傳統(tǒng)范鑄向機制過渡的產物,在造幣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我的此枚機制方孔寶川局“光緒通寶”小平錢的數據是:直徑2,3厘米,重量2.85克。銅質為紅銅。多次示與同好鑒賞,皆獲好評,說我有錢緣。銅元專家段洪剛看了照片后,回信說是值得收藏的一枚好錢幣。
然更有意義的是,這種機制幣都是黃銅質地,目前除我有此幣外,還沒有發(fā)現第二枚紅銅質地的,也就是說,此枚紅銅質“光緒通寶”應屬僅見之品,更加稀罕了。
(責編:丁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