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我國的毛筆有悠久的歷史?!对娊洝ぺL·靜女》云:“靜女其孌,貽我彤管?!惫{云:“彤管,筆赤管也?!爆F(xiàn)存最早的有戰(zhàn)國時代的筆(見1954年12期《文物參考資料》),還有漢代居延筆(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之“記漢居延筆”)。幾千年來毛筆不斷改良,促進了漢字書寫的演變和書畫藝術的發(fā)展。
景德鎮(zhèn)歷代青花瓷上的題記、款識都有時代特征,這與青花匠師選用的毛筆有密切關系。本文試從中國書法藝術的筆法,傳統(tǒng)青花彩繪的毛筆(俗稱“青花料筆”)性能兩方面比較歷代青花瓷上題記、款識的筆畫特征,探討一般毛筆和“料筆”的使用時期以及鑒定斷代價值。
二、書畫筆的筆畫特征
(一)傳統(tǒng)書畫筆的性能
中國毛筆的品種繁多,按其材質大致分為三種。羊毫,毫軟,易鋪毫,宜渲染,但彈性小。狼毫(兔毫),毫硬,宜鉤勒,彈性大。兼毫,如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前兩者性能兼而有之。優(yōu)良的書畫筆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運筆者提按使轉富有彈性的筆能表現(xiàn)出具有造型特征的點畫線條。唐孫過庭《書譜》云:“一畫之間,變起伏于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奔词钦f一畫之間,筆法有提與接的變化;一點之內,筆端要有頓與挫的不同。所謂“永字八法”的“側、勒、努、趯、策、掠、啄、磔”不同筆法,就是借助毛筆的性能,表現(xiàn)“點、橫、豎、鉤、撇、捺”等有造型特征的筆畫,以橫畫的“勒”為例,就是欲橫先縱,逆鋒落筆,緩去急回,內存力度,且含有“勒”過去的斜勢,不應順向平鋒拖過。這樣多種筆畫組織構建獨立的字形。
(二)宋代以來軟硬毫的變化
書法作品的藝術特征與筆的軟硬性能有密切關系。黃庭堅《次韻黃斌老所畫橫竹》詩云:“晴窗影落石泓處,松煤淺染飽霜兔?!彼?兔毫筆)染墨畫竹挺拔勁健。周密《癸辛雜識》云:“米元章謂‘筆不可意者,如朽竹篙舟,曲箸哺物’,此最善喻?!泵桌仙鷦拥谋确降莱鲕浐敛灰撞俟埽y于使力。此習傳到米友仁,他有一張?zhí)麛⒚魇褂醚蚝翆懽?,所以寫得不好。元朝以來,制筆工藝不斷進步,元朝仇遠贊筆工沈秀榮詩云:“不論兔穎與羊毛,染墨試之能耐久?!滨r于樞的詩也有明證。明朝到清初一直盛行硬毫,如文徵明的行書圓渾的筆法露出的是勁挺的點畫。自清嘉慶、道光以來,梁同書、鄧石如、包世臣諸人提倡羊毫,制筆技法又有提高,鄧石如專用羊毫作篆隸行草,筆意神完意足。
三、“青花料筆”及書寫特征
上文簡單回顧了自宋至清書家選用筆的時代風尚,對于我們考察分析青花題記、款識的筆畫特征有大致的比照性。下面我們先了解傳統(tǒng)“青花料筆”(以下簡稱“料筆”)。
(一)料筆的制作。傳統(tǒng)青花彩繪用筆分兩種:料筆用于鉤線,“混水”筆用于青花“混水”。料筆采用特殊的制作方法。筆者調查采訪數(shù)家筆店,世代制瓷用筆的“盛記筆店”老師傅盛先生講述了制作料筆的三個步驟。
1 選料。選用山羊毛為材料,經過長短搭配、浸濕清凈、梳理勻稱,扎成筆頭的粗胚。
2 煙熏。用竹竿截成短小竹條,覆蓋在暗火上冒出熱煙。將粗胚筆頭放在煙中熏烤。約半個月時間,白色柔軟的羊毛熏成赭色、勁健有彈性的羊毛。
3 成型。精選配齊粗胚筆頭的毛做成料筆筆頭,安插在筆桿上。料筆(圖1)長約28厘米,筆頭長約1.8厘米,筆頭上端直徑約0.3厘米。
(二)料筆的性能與特點。與相似筆型的中國書畫筆如衣紋筆、葉筋筆、小楷筆比較,料筆的性能與特點是:
1 毫硬有彈性?!傲瞎P”的羊毫有紫毫的性能,筆鋒柔軟而有彈性,尖細而勁挺。
2 含料多,易流淌。青花料是金屬鈷土礦物質,彩繪時配制成泥狀。比書畫用的松煙、油煙墨的比重大,質地粗,粘性強。一般書畫筆蘸青花料后,筆肚漲得很大,不易流淌到筆端。料筆的毫毛很少,毫毛之間空隙較大,料水容易流注筆端。
3 鉤線細勻、流暢。在直立的立體器型坯胎上畫青花時,幾乎是平行地面的畫筆含的料都下垂一側,但“料筆”的料色流淌較暢又不急涌。其次筆鋒較挺,運筆時能較輕松地表現(xiàn)粗細均勻的線條,非常適合描繪紋樣。
4 易畫線而難寫字。料筆的毫毛松散,難以頓挫鋒芒表現(xiàn)所謂“永字八法”的造型特征。從左向右運筆輕快,從右向左運筆則澀滯不暢,甚至筆鋒不聽使喚。順筆畫大弧度的線條流暢,轉筆鋒畫小圈時常常扭動方向。若筆鋒有磨損而稍禿,這一特征的反應更為明顯。
四、歷代青花瓷題記、款識與筆的關系
在景德鎮(zhèn)青花彩繪史上使用的毛筆有分階段性的變化,要認清這個變化,觀察分析字的筆法是關鍵?!罢f到筆法,就不能離開點畫”(沈尹默《書法論叢》)。以下選擇有代表性典型器物的題記、款識為例,從筆法、點畫方面展開討論。
(一)元代至明前期青花題記、款識的筆畫特征及其演變
例1,元青花云龍紋象耳瓶(大維德基金會藏)至正十一年題記(圖1-1)。例2,元青花菊紋題句高足杯(高安博物館藏)題句:“人生……”(圖1-2)。例3,元釉里紅題詩玉壺春瓶(菲律賓海域出水),行草書題詩:“寒夜……”(圖1-3)。例4,明洪武青花云龍紋瓶(上海博物館藏,以下簡稱“上博”)篆書“春壽”(圖1-4)。例5,宣德青花纏枝花紋碗(南京博物院藏,以下簡稱“南博”)楷書款(以下簡稱“款”)“大明宣德年制”(圖1-5)。例6,宣德青花纏枝蓮托八寶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以下簡稱“故宮”)款“大明宣德年制”(圖1-6)。
解析:例1,楷法不工,書法水平不高,但有楷書點橫撇撩的形態(tài)。如“信”的撇畫有側鋒筆意,“州”的末筆豎畫,“路”的“足”偏旁,“玉”的三橫,“元帥”的“元”字撇畫、豎彎橫鉤畫等,都有楷書點畫的基本造型特征。例2,從“人”字開始一筆連綿,順勢而下,轉折起伏,濃淡粗細流暢自如有變化,細看點畫也清晰,如“算”、“萬”的起筆,“來”、“三”的橫畫,特別是“年”的收筆向下連接到不是“長”的最佳起筆處,改變筆勢向左斜下的方向,稍稍一頓向右再起筆。提按的筆鋒都把草書的點畫特征表現(xiàn)出來。“場”字的斜“土”旁橫與豎的連筆,露鋒起筆逐漸細而圓,再按筆斜挑斜上,右邊的“勿”的橫折筆畫是較大的弧線連著小圈,最后下按鋪毫斜掃,快速運筆的粗畫線條柔和而不勁挺。例3,一般釉里紅料沒有青花料的發(fā)色性能強,書寫時料色濃燒成后才能達到好效果。一般色料濃則筆滯,例3色較紅艷,“客來”、“茶當酒”,都是一筆連綿書寫,細看較流暢,并有輕重轉折時粗細的點畫變化。
例4,字體方整平穩(wěn),筆畫細勁勻稱。例5,料色稍有暈散,但筆畫很清晰。例6,料色明朗,可見清晰的運筆痕跡。兩個宣德官窯款格式不同,結體相似,筆法完全相同,都具有楷書的基本筆畫特征,如橫畫(見“大”、“宣”、“年”、“制”)起收筆,撇畫(“大”、“明”、“德”)由細漸粗,略頓再稍快速出鋒收筆。橫折畫(“明”、“宣”、“德”)有明顯的小棱角,點畫(“宣”、“德”)上尖下圓。以上六字結構較嚴謹,筆畫較穩(wěn)健,點畫清晰。明代的書畫筆多為紫毫,在寫青花楷書款時也應是選用了具有一定彈性的書畫筆,方能達到如此效果。
小結:根據以上分析,兩例元青花題記都有書法的點畫特征,而且較圓細、柔和。筆者初步推斷是用一般羊毫筆書寫。洪武至宣德時官窯款識是用兼毫或紫毫筆。
永樂白釉青花蓋“內府”銘梅瓶(日本安宅藏)肩部青花楷書“內府”(圖1-7),細審兩例圖片為先用雙線鉤勒字形輪廓,再填料色,不是直接書寫的。還有“永樂年制”篆書款,字小,料色有暈散,篆書線條不清晰,難分辨筆法,不加討論。
(二)“空白期”青花題記、款識的筆畫特征及其演變
明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古陶瓷界稱之為“空白期”。這個時期青花題記極罕見。
例1,景泰青花“奉天敕命”牌(江西省博物館藏,以下簡稱“江博”),牌額記(圖2-1)。例2,天順青花波斯文三足爐(故宮藏)款“天順年”(圖2-2)。
解析:例1,牌上下邊飾均為五爪雙龍戲珠紋。紋樣、牌額和正文的青花料色均有明顯向下流淌和暈散?!胺钐祀访弊州^大,先用青花雙鉤字形輪廓,再填料色。正文是直接書寫,雖然書寫者的書法功底淺,筆法很稚拙,仍有楷書的一般點畫特點,為書畫筆書寫。例2,款識書于爐內底。爐高11.5厘米,按照器坯燒成瓷豎向縮幅計算,爐坯原高約13.5厘米,即書寫者握管的高度至少在筆鋒以上13.5厘米,而且三字較小,高高的執(zhí)筆書小字是不符合規(guī)律的。因此,只能按字形的筆畫順著拖出線條,難以表現(xiàn)書寫的筆畫特征。這也體現(xiàn)在“天順年”三字的形態(tài)上。
小結: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推斷“空白期”官窯青花題記、款識選用書畫筆。
(三)明中期青花題記、款識和筆畫特征及其演變
例1,成化青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盤(上博藏),雙圈款“大明成化年制”(圖3-1)。例2,成化青花云龍紋盤(同上)雙圈款“大明成化年制”(圖3-2)。例3,成化青花夔龍紋碗(同上)雙框款“大明成化年制”(圖3-3)。例4,弘治青花折枝花果紋盤(同上)雙圈款“大明弘治年制”(圖3-4)。例5,弘治青花雙龍戲珠紋盤(香港天民樓藏,以下簡稱“天民樓”)雙圈款“大明弘冶年制”(圖3-5)。例6,正德青花穿花龍紋碗(上博藏)雙圈款“正德年制”(圖3-6)。例7,正德青花纏枝花托阿拉伯文碗(故宮藏)雙圈款“大明正德年制”(圖3-7)。例8,正德青花穿花龍紋碗(日本展出《中國名陶瓷》)雙圈“八思巴文”,譯意“正德年制”(圖3-8)。
解析:成化款選兩雙圈、一雙框。此文不詳論款字的結體,只略作分析。成化三例的結體還屬本朝款字中較工整平穩(wěn)的,以圖3-3與宣德的圖1-6比較“大、明、年、制”四字都有相似之處,有一定仿照痕跡。但因成化款書寫者書法基礎差,結字松散或局促,只是摹出粉本的大體構架。筆法總體上有兩個特點,沒有欲橫先縱的起筆和回鋒收筆,所有筆畫均為粗細勻稱或彎或直的短線段,沒有書法的筆意。二是沒有筆力貫注筆鋒,所有筆畫實際是短線段。向來評論成化款者大都以為是中鋒用筆,其實是禿鋒平拖筆鋒而成的。具體剖析如下:橫畫,見“大”、“年”字,沒有書法筆法“勒”的筆力,長短橫畫都似細繩線。撇畫,款的六個字均有撇畫,同樣沒有書法筆畫的“掠”法,運筆不舒展,故收筆也成為“禿”筆。或收筆處未到位,如例1的“大”字一撇,或筆鋒扭動改變方向,如例2的“大”、“明”字的一撇,還有“成”的“戈”撇,論者以此撇似“刀”筆力剛勁有力,此撇又長又直其實也是不能控制筆鋒時拖帶出來的、貌似道勁的不協(xié)調筆法?!般^”畫,見“明”、“成”、“化”、“制”下的“衣”等字,貌似尖而挺。書法的“鉤”為“趯”,要在改變運筆方向的瞬間,稍頓著力而后挑起筆鋒作收筆。而在以上的鉤畫中,筆痕與其他筆畫等粗,像一條或彎或直的線條,沒有用書法“超”法寫出的筆意?!俺伞弊謨鹊臋M折豎彎鉤本來是一筆寫成的,例2是分成兩筆完成,即小“鉤”畫是從左向右點一小點與橫折豎連接上,還有“成”的斜鉤,斜直的向右上,大多粗而長,鉤出向外,這是書寫者手中的筆不聽使喚,導致把握不穩(wěn)運筆方向和輕重提按。
我們把許多成化官窯款放在一起對比分析,就有了一個大體的輪廓,筆畫與前朝款識有明顯的不同,沒有楷體書法的筆畫特征,其原因與選用的書寫筆有關。
弘治官窯六字款的結體部略有左低右高的斜勢,筆法卻沒有使轉提按,也沒有粗細的變化,都是由勻細的線段構架成字形。在例4、5中只有“治”的“三點水”偏旁的向右上挑稍有一些筆法的“策”意。有些橫豎轉折處用筆勉強著力頓筆,但屬于拖毫的運筆方法。“點”畫沒有書法“側”的筆法,如“治”的兩點多為圓點,而“臺”、“弘”的點,又是一條短斜線段。其他的橫豎撇捺也都是細瘦均勻的線條,無書法的筆法寫出各種筆畫特征。從筆意分析,例5中“大”的撇畫運筆是從上向下在與橫畫相交處止,然后從左下斜向上與前一畫連接,同樣的寫法還有“制”下“衣”的長撇也是從左下斜向右上與橫畫相交。這里透露出一個信息,書寫者從上向左下寫撇畫時難以把握筆鋒,才采用順著筆的性能特點的寫法。從左下向右上斜畫正符合“料筆”的性能。
正德官窯款字的結體與弘治很相近,規(guī)矩、平整。筆法方面也屬平拖運筆,筆畫大體是線段形狀,粗細均勻,沒有提按轉折起伏的變化。如“德”、“年”的短撇,“制”的長撇,收筆都是圓鈍的。正德款的筆畫與“料筆”的書寫特征也吻合,橫、豎畫起筆的一點點楷書特征(如例6“正”、“年”的橫畫起筆),也體現(xiàn)了“料筆”可以稍稍表現(xiàn)筆意又不明顯的性能。例8的書寫八思巴文的線條粗細均勻,當然這種文字不是用中國書法的書寫筆法寫的,但是圓弧形小彎處的瘦硬線條,出現(xiàn)尖角狀的轉折,本來用一筆寫成曲線要用兩筆上下連接而成,這里也證明不易表現(xiàn)出柔和流暢的圓轉小彎弧線條應是用青花“料筆”描成的。
小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成化官窯青花款識突然出現(xiàn)特異的筆畫特征,它不是一般傳統(tǒng)書畫筆按筆法要求書寫出來的,也不是矯揉造作的。弘治、正德青花款雖然力改成化款生硬稚拙之弊,以工整平穩(wěn)筆觸書寫,也只能以平拖筆鋒描畫。我們從當代沿用的料筆的性能分析,料筆書寫的筆畫特征與成化、弘治、正德的款識筆畫特征十分相似。由此推斷,料筆是從成化年間刨制并開始運用在官窯上。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款識對比,成化創(chuàng)制之時料筆較禿而硬,弘治朝筆法轉為細勁,筆畫清晰,可知制筆技藝有些提高。
(未完待續(xù))
(責編:雨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