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雕母錢的出現(xiàn),因為直接關系到古代錢幣鑄造工藝最關鍵的問題,所以一直是古錢研究同仁非常關注的問題。
上世紀后期,孫仲匯先生在南京博物院庫房中發(fā)現(xiàn)了明代“嘉靖通寶”背“十一兩”雕母,被認為是當時最早的雕母錢。其后又陸續(xù)出現(xiàn)了“大元國寶”背“龍鳳”錫質(zhì)母錢,“大定通寶”背“申”和四川廣元的木質(zhì)母錢,但由于錢幣的品相較差或錢幣界關注度較小,討論的范圍及深入程度均不能令人滿意。作為本刊錢幣欄目主持人,筆者也一直在搜索著這方面的信息。
今年五月中旬,一位老友找我,約見一位前輩藏家的后人,由于是知名的收藏世家,便很快會了面,而且?guī)砹艘压世喜丶业脑S多古錢藏品,沒想到這又是一次難逢的天賜良機。
首先映入我眼簾的竟然是一枚北宋“大觀通寶”白銅雕母錢。經(jīng)我反復驗看,底張光潔如鏡,四字錢文字口清晰、干凈如新,其筆劃細部觀察,可見上細下寬略成鍥形,錢肉部分無任何砂眼及鑄造痕跡,確系手工精心雕制。
其錢包漿老舊,屬于開門見山之品,“大觀通寶”四字錢文是典型的宋徽宗趙佶的瘦金書體,間架結(jié)構安排舒展,筆力道勁鐵畫銀鉤,比起所見一般大觀錢尤為精到。
最為珍稀的是此錢背部穿上刻一“戶”字,旁留一斜月紋,證明其為宋代戶部官方制作的錢樣。而斜月紋制作極其工整,應為錢樣有意防偽的特殊記號。
此錢直徑30毫米,應相當于當時的小平大樣。
由于藏家為秦中世家,解放前即富甲一方,學養(yǎng)底蘊豐厚,解放后為高層民主人士,在統(tǒng)戰(zhàn)部門供職,并在考古研究部門擔任咨詢。此錢為解放前所購藏,至今60余年,仍放置于特制盒中,下墊絲棉,愛護有加,可謂傳承有序,其真?zhèn)螣o懈可擊。
可以說此枚“大觀通寶”的出現(xiàn),是宋代翻砂鑄錢的鐵證,它的出現(xiàn)把我國最早的雕母出現(xiàn)提前了420多年(宋大觀1107-明嘉靖1528年)。這不能不說是錢幣學界的一件大事。
這次目鑒的珍稀古錢還有多品。
如“天啟通寶”背“廣十”即屬于創(chuàng)見品。明代“洪武通寶”及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前的“大中通寶”中有廣東錢局鑄造的大錢,包括“廣五”、“廣十”等品種,其后明代諸帝鑄錢均無背“廣五”、“廣十”?!疤靻⑼▽殹贝箦X有背“十一兩”、“密”、“府”、“鎮(zhèn)”等當十錢,諸錢譜及文獻均無廣東鑄背“廣十”錢的記載,這一出譜品的面世,又為我們彌補了史料之闕。
“大泉五銖”的記載曾出現(xiàn)在數(shù)種錢幣書籍中,但是,并未見過拓片或其他真切的圖形,筆者曾見過一枚實物雖是生坑,但錢文書寫風格不統(tǒng)一,難以斷定。
這次藏家后人拿來的“大泉五銖”,制作極精,接近樣錢的水平,根據(jù)錢文及邊廓穿孔的形制推測與“大泉五十”極為接近,應屬于“大泉五十”的別品,時代應定在新莽。
一并帶來的“大富五銖”,亦應是首見品。《歷代古錢圖說》中,曾有一錢范拓片(磚范)上有“大富五銖”、“大吉五銖”等,因未見鑄造實物,有人對該范的真贗提出過質(zhì)疑,有了這件古錢實物,可以證明前賢著述之誠信度,是錢制作較粗劣,但文字頗有古人隨意率真之風。以其時代風格判斷,應為三國至南朝前后。因鑄量不大尚且欠規(guī)范,其性質(zhì)應為早期民鑄吉語錢。
另有“銖銖”,錢文形制均與西漢“三官五銖”一脈相承,亦為官鑄別品。
此外還有“高昌吉利”、“山陽”布幣、“東周”環(huán)錢都是屬于珍罕品種,“建炎重寶”也是近年不易見到之稀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藏家有一“次布九百”之石范,背有“十二”編號,應為官鑄錢幣之遺存。像這樣毫發(fā)無損、保存完整的錢范,也是彌足珍貴的。更何況“次布九百”屬于珍貴的“六泉十布”之 。
其所藏之成都慶記“天一福金號”金幣,至今已七八十年歷史,面背分別為雄獅、帆船,制作精良,工藝水平甚高,上標有“9999”成色。作為民鑄金幣可謂獨樹一幟,目前金融界對此研究甚少,實際上在民國通貨膨脹時期,民間銀號發(fā)行硬通貨幣,這一現(xiàn)象,頗值得重視,尚希方家探討。
(責編:丁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