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衛(wèi)
在倫敦商業(yè)街的一家酒店住下后,雖然身處異國他鄉(xiāng),貿(mào)易小組的老郭仍不改早上跑步的習慣。那天早上,怕迷了路,他拉上我作陪。
倫敦,世界著名的霧都果然名不虛傳。凌晨,教堂的鐘聲悠然響起,紅色雙層巴士閃著車燈,裹著霧靄從空曠的大街上穿行而過。老郭突然停下來,指著碼放在路邊的一堆舊物說:“你看,這些是什么?”
抬眼望去,街邊有幾處帶花園的別墅,窗口透出柔和的燈光,靜謐而安詳。我心想,弄不好,我們“誤入”倫敦富人區(qū)了。我們借著路燈,細看眼前舊貨,說是舊貨,其實并不舊。一個帶墊子的長條沙發(fā),沒有破洞,摁了幾下,彈性十足。還有一個酒柜,式樣老氣了點,但油漆依舊光亮。一臺舊電腦,配有鼠標和鼠標墊,上面附著一張“使用說明”。幾個做工結(jié)實的紙箱里有掉了一點毛的雞毛撣子、底部缺了幾片瓷的餐盤、有少許銹痕的廚具、修整花園的小鏟等等。我們注意到,這些小物件雖然雜,但放進去前顯然進行了認真的清理。不遠處還有一堆舊物,有兩個人好像在挑選,嘀咕了一陣后,他們把看中的東西搬進小貨車里。
對此,我們十分不解。第二天,和華人羅先生談及此事,他微微一笑解除了我們的疑惑。原來,倫敦的殷實家庭扔東西也很“紳士”。他們把過時但還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在天黑后打包好,不事張揚地擺放在門前或街道邊,一些經(jīng)濟窘迫或新來的移民趁天亮前來“掃貨”。約定俗成,雙方都保留了面子。挑剩的東西由市政部門的專用車及時拖走,并清掃場地。這樣,天亮后街道依舊干凈,沒人知道這里發(fā)生過“免費饋贈”。
我們恍然大悟。羅先生還告訴我們,英國人處理舊貨有三種途徑:一是悄悄地“扔”;二是拖到跳蚤市場去叫賣,我們在泰晤士河邊就看到過這樣的二手市場,連綿數(shù)十米,店鋪連著店鋪,各種舊貨應有盡有;三是送給慈善機構(gòu),在英國,由教會提供塑料袋或紙箱,各家把不要的東西清理好擺放在門前,由專車拖走,送給那些需要的人。
這讓我們感嘆不已:這種體面的舊貨處理方式,既實現(xiàn)了物質(zhì)的有效利用,又悄然無息地幫助了有困難的人,傳遞了一份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