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天
30年前的8月11日,上海的《文匯報》破例以整版篇幅,登出他的那篇讓“全中國的讀者淚流成河”的短篇小說《傷痕》。從那時起,盧新華便成為了一個傳奇。而由此發(fā)端的“傷痕文學”也成為此后一個時期中國文壇的主流。
當鮮花和光環(huán)擺在這個年輕人面前的時候,他選擇了拋棄、放手,邁出國門,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從零開始,延續(xù)他新的傳奇。
從未離開過文學
1974年,他在山東曲阜當偵察兵。值班站崗時,醞釀出了自己的第一首小詩——《偵察兵愛山》,刊登在《曲阜文藝》上。此后,他大受鼓舞,不時有詩刊登在當?shù)氐摹豆まr兵詩畫??飞?。
1978年2月,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盧新華人讀復旦大學中文系。班里成立興趣小組,發(fā)表過詩歌的他理所當然地被分進了詩歌組??伤麉s堅決“跳槽”到了小說組?!拔矣X得比起詩歌的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小說的影響和讀者群更大。同時,詩歌不適宜表達思想,自己對時代的思索,必須通過必要的人物形象才能表達。”
進校后,他讀了大量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小說,希望能直接師承他們的文風,用小說的形式對現(xiàn)實加以批判?!秱邸氛沁@種閱讀背景下的產物。這個故事最初定名為《心傷》,后來改作《傷痕》。講的是一個與親情和愛情有關的故事:女青年王曉華,在“文革”中和被打成“叛徒”的母親決裂,離家出走,多年來對母親心存怨恨。為了改造自己,也為了能夠脫離“叛徒”母親,她選擇了上山下鄉(xiāng),到渤海灣畔的一個農村扎下了根。在她的自我改造過程中,盡管做了最大的努力,但始終不能融合到主流的“上進”行列。戀人又由于自己的家庭問題而不能上大學,被迫中止往來。八年后,重病的母親獲得平反,渴望見女兒一面。當在農村插隊的王曉華終于趕回家時,母親已經離開了人世。
對作品充滿自信的盧新華,曾興沖沖地捧著《傷痕》請幾位老師和同學指教,結果他們并不熱烈的反應就像一盆冷水,一度澆熄了盧新華心中的熱情之火。這篇小說由此被他鎖進書桌,但沒過多久盧新華把它當做墻報稿上交了,上交的第三天,它便成為了班級墻報的頭條,十七張稿紙被貼在最醒目的位置。一場關于《傷痕》的爭論在校園中迅速展開。復旦大學為此特別組織了一場學術討論會。
由于寫作突破了某些禁區(qū),《傷痕》的公開發(fā)表并非一帆風順?!段膮R報》要去手稿后在近三個月的時間內杳無音信;后來轉投《人民文學》又遭退稿,盧新華有些心寒。幸運的是,他最終等到了《文匯報》的消息,要求他做些修改后予以發(fā)表。
修改意見提了16條,比如:小說第一句說除夕的夜里,車窗外“墨一般漆黑”,因擔心有人會說“‘四人幫都粉碎了,天下怎還會一片漆黑呢?”于是改成“遠的近的,紅的白的,五彩繽紛的燈火在窗外時隱時現(xiàn)”,同時加一句:“這已是1978年的春天了”。而小說為了避免太過壓抑,也加了一個光明的結尾。1978年8月11日,修改后的《傷痕》正式在《文匯報》刊登。
當天的《文匯報》被爭相購買,緊急加印到了破天荒的150萬份。
《傷痕》的發(fā)表旋即在全國范圍內引發(fā)大討論,一直持續(xù)到次年秋。在此期間,大批因與《傷痕》題材類似而被命名為“傷痕文學”的作品相繼問世。1984年底,中國作協(xié)第四次代表大會對“傷痕文學”作出評價——“一系列帶有濃重悲壯色彩的中短篇小說,扣動了億萬人民的心弦,在新時期文學中起了披荊斬棘、敢為天下先的作用”。
《傷痕》之后,盧新華也寫過一些或長或短的小說,但再也沒能產生那般轟動的影響。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遠離了公眾的視線。直到20年后,一本名為《細節(jié)》的小說出現(xiàn)在書攤上,有人突然驚訝地叫起來:哎呀,這是盧新華嗎?他還在寫書呀!《細節(jié)》僅是盧新華擱筆多年后的練筆之作,真正帶他回歸文學的,是2004年付梓的《紫禁女》?!拔易鲞^許多事,但在我的心里,我認為自己一時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文學?!彼f。
在美國賭場當發(fā)牌手
1986年的一個夜晚,在素有“小巴黎”之稱的美國洛杉磯西木區(qū),一群踩著三輪車載人觀光游覽的白人車夫中多出了一個黃皮膚、黑頭發(fā)的東方男子。那是盧新華第一天上班,等了幾個小時都沒有客人,還被警察開了張罰單。正沮喪間,生意從天而降,一對白人夫婦上了他的車。一路上坡的騎行之后,汗流浹背的他得到了25美元車資和20美元小費。
從那以后,當?shù)厝私洺D芸吹絺€整天樂呵呵地踩著三輪車的身影。他們不知道,這個叫盧新華的年輕人在中國曾經有著怎樣的名氣。
“那是一段讓我充滿喜悅和自豪的經歷,我一直對此很得意。”盧新華細數(shù)踩三輪車的種種好處:沒有時間的限制、可以練習英語、鍛煉身體、還能掙到不少小費。“最重要的是,它能幫助我卸下曾經的光環(huán),一切從零做起,重新出發(fā)。既然三輪車夫都能做,我覺得自己身上再也沒有什么放不下的包袱了?!睂τ谶@條,盧新華尤其看重。
當年,《傷痕》的發(fā)表使盧新華一夜之間頭頂眾多光環(huán):還是大學一年級學生的他,成為“文革”后首批加入中國作協(xié)的作家。他頻繁出席活動、參加會議,受到過鄧小平、華國鋒、胡耀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氐綄W校,經常一周數(shù)次接待絡繹來訪的中外記者。
畢業(yè)時,許多很好的就業(yè)機會擺在面前。思慮再三,他婉拒了最具誘惑的人民日報社團委書記一職,選擇去《文匯報》做一名普通記者。“我很清楚自己是個情緒化的人,不適合從政。更重要的是,冥冥之中,我總感覺,自己的生命可能更屬于文學,更適合做一個有著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文化人。”對于人生和社會的思考,盧新華從未停止。而報社交稿壓力下的寫作令他頗不適應,漸漸地,他動起了經商的念頭。這一回,命運并未眷顧他。作為上世紀80年代中期第一批下海的文人,盧新華在深圳辦公司的嘗試不久就告失敗。于是,另一個大學時就曾有過的想法浮出水面:出國留學。不久,懷揣著僅有的500多美元,盧新華踏上了異國土地。在那里,靠著踩三輪車掙來的錢,他在兩年后攻下了加州大學的文學碩士學位,也把妻子和孩子接到了美國。
畢業(yè)后,盧新華依然想先盡快完成養(yǎng)家糊口的任務??稍诿绹毯捉洺粮?,所有的投資,除了在中國買了一處房產還算增值外,其余的都打了水漂。
1992年,盧新華謀到了一份薪水頗豐的工作:在洛杉磯的一家大型賭場當發(fā)牌員。這份似乎與踩三輪同樣不太“體面”的職業(yè),盧新華說自己做得很開心。
發(fā)牌員干了七年,從新手到“資深”。多年后回國,他為老同學們表演,一位同學事后對媒體說:“盧新華發(fā)牌手勢之優(yōu)美,已到了
藝術的境界”。
盧新華將人生比作進電影院看電影。
“每個人都想坐第10排中間的位置,但坐上去以后別人跟你說,這是他的位置,于是你往后坐,第11排、第12排、第13排……走到最后發(fā)現(xiàn)這才是自己的位置,但這個時候,電影已經落幕了……所以,從一開始就要對號入座,最迅速、最準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p>
“放手如來”
賭桌之上,盧新華閱牌無數(shù),也同樣閱人無數(shù)。
“中國人有句俗話說‘賭桌上選女婿,因為賭性是人性中最突出的一種性質,賭品亦是人品。在我看來,發(fā)牌員工作最大的好處是,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觀察人性,思考人生?!北R新華對本刊記者說,“每一個民族的人都會在賭桌上表現(xiàn)出他們獨特的個性。像阿拉伯人多脾氣急;猶太人幾乎從不給小費;韓國人出手大方,但一輸錢常常沉不住氣;日本人比較斯文;中國人愛面子,永遠隨大流……都是我從賭桌上得到的極其深刻的感性印象?!?/p>
賭場的工作讓盧新華對于財富有了新的看法。在他看來,財富具備水一樣的特性,可以凍結、流動,甚至蒸發(fā)?!八茌d舟、亦能覆舟”。
工作間隙,盧新華幾乎全部交給了書本。他看書很雜,除小說、理論專著之外,還有《佛經》、《道德經》等。一次,他正坐在賭場入口處的沙發(fā)上研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忽聽身旁爆出一陣大笑,一個客人搖著頭對身邊的—伙人直嚷嚷:“你們看看,你們看看,這個鬧哄哄的賭場里,還有個人在讀佛經,滑稽吧!”
“那是一個最物欲的場所,看一個最精神化的東西會幫助你從這個最物欲化的世界里迅速解脫出來?!北R新華自有道理。如今,一本《金剛經》仍擺在他書桌上最容易拿到的地方。
從賭場辭職后,盧新華終于又重新拿起了手中的筆,新書《紫禁女》讓人們對他的未來有了新的期待。他當年的老師、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吳中杰在《紫禁女》問世后評價自己的學生,“在人生道路上兜了一圈,看似回到原來的起點,其實卻是‘更上一層樓了”。
他家中書房里最顯眼的位置,懸掛著一幅用玻璃框裝裱的條幅,上書四字:“放手如來”。這頗具禪意的箴言,是盧新華多年來感悟出的人生真諦。
(摘自《戀愛婚姻家庭》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