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輝
三峽(節(jié)選)
余秋雨
順長江而下,三峽的起點是白帝城。這個頭開得真漂亮。
告別白帝城,便進入了長約200公里的三峽。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個距離。但是,你絕不會覺得造物主在作過于冗長的文章。這里所匯聚的力度和美色,鋪排開去2000公里,也不會讓人厭倦。
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谷都濃縮得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它們化解開來,連臨照萬里的太陽和月亮,在這里也擠捱不上。
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匯的。只能老老實實,讓嗖嗖陰風吹著,讓滔滔江流濺著,讓迷亂的眼睛呆著,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著。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
歷史在這兒終結,山川在這兒避退。
船外,王昭君的家鄉(xiāng)過去了。也許是這里的激流把這位女子的心扉沖開了,顧盼生風,絕世艷麗,卻放著宮女不做,甘心遠嫁給草原匈奴,終逝他鄉(xiāng)。她的驚人舉動,使中國歷史也疏通了一條三峽般的險峻通道。
船外,屈原的故里過去了。也許是這里的奇峰交給他一副傲骨,這位比李白還老的瘋詩人太不安分,長劍佩腰,滿腦奇想,縱橫中原,問天索地,最終投身汩羅江,一時把那里的江水,也攪起了三峽的波濤。
看來,從三峽出發(fā)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是怪異的。都會卷起一點旋渦,發(fā)起一些沖撞。他們都有點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麗而驚人。他們都不以家鄉(xiāng)為終點,就像三峽的水拼著全力流注四方。
三峽,注定是一個不安定的淵藪(sou)。憑它的力度,誰知道還會把承載它的土地奔瀉成什么模樣?
(摘編自《文化苦旅》)
一位老人的三峽情
吳躍農
老人花甲那年,取道漢口回川,到了奉節(jié),老人住進了航道站,那是為了與三峽貼得更近些。那兒有一位青年航道工是業(yè)余學畫的,老人的到來,使他興奮莫名,老人對他說:“我覺得三峽之美,瞿塘峽之精彩絕倫,都是久看不厭的,不深入到三峽的波濤急流旋渦之中,不能算是真正感悟到了三峽。我明天就坐你的小船去三峽?!鼻嗄旰降拦こ泽@于老人的膽魄之大。
一老一少,兩人一起乘坐航標艇,每天下午放船下去,到了傍晚才回來,下瞿塘,沖激流,小船與大輪船不同,風浪的顛簸異常劇烈,有時就是翻天覆地的感覺,“長江洶涌下涪萬,沖破夔門一線天。舟過瞿塘如駛箭,驚魂蕩魄浪濤間”。老人俯貼在船頭,迎著江風,看著三峽之浪涌來,心中詩情進發(fā),他的情緒是如此年輕、豪壯。“天門對峙壁崔嵬,一線中開走巨桅。駭浪濺飛蓋頭雪,驚波激響震心雷。才收密絮濃云起,又散輕紗薄霧垂。閃閃航標前指路,輕舟一瞬去如飛。”
到瞿塘峽東面,船就停在那兒,青年航道工在船上做移航標的工作,老人就一個人從懸岸上爬上去寫生。為了尋找一個最佳的寫生角度,必須奮力爬上懸崖絕壁,站在絕壁之處寫生。有一次在西陵崆嶺峽的柳林磧,老人看中了一個風景角度,太險峻了,青年航道工勸阻他,老人說,大不了一死,戰(zhàn)士死在戰(zhàn)場上,我死也要死在陣地上。他懸空吊在懸崖上,像一只自由的飛鳥,飛在藝術的自由天際,一畫就是一整天。
老人從花甲到耄耋之年,20多年間前后20多次前往三峽,一般都是從重慶到宜昌,乘下水船,然后回過頭來,坐航道工作船一段一段地溯流而上,這樣船開得慢,能夠把三峽看個仔細,到一個點就下船寫生,巫山縣,西陵峽,茅坪,柳林磧縣,聚魚坊和蓮沱縣的牛肝馬肺峽都是一個個必經的航站,而瞿塘峽和神女峰沒有航站,就坐航標船上下。
三峽一瀉三千里,老人去的最多的就是神女峰。坐小船到神女峰下的航標站,老人經常一住就是3天,因為小船單日上,雙日下,中間間隔是3天。老人把神女峰琢磨得爛熟于心,他能將每一塊巖石的形態(tài)“背”出來,它們的位置和形狀,上下左右正反都能在腦中浮出清晰的形態(tài)來。三峽水的紋理也全在老人胸中回旋,大三峽與小三峽的水流是不同的,小三峽急流多,流水線明顯,大三峽則是翻水多,處處是從下面翻上來的水。老人覺得在三峽的下段,靠近水的地方是最精彩的,也是最好看的,山腳下的石頭暴露在外,石頭上的紋理絲絲入扣。
老人也經常帶領著拜他為師的年輕人一起去三峽,年輕人幫助老人攀登。有一次到瞿塘峽去,遇到了塌方,他們從亂石堆中爬將過去,天下著豪雨,地滑難行,稍有不慎,就會直墜而下,粉身碎骨。年輕人將繩子拴在老人的腰上,前面兩個年輕人拉著,后面兩個年輕人牽著,就是這樣,還是險情不斷,途中有兩次致命的摔跌,第一次摔到了崖邊,終于戛然而止沒有繼續(xù)下滑,第二次就沒有這么幸運了,一摔摔到了崖下,結果老人危急之中生猛力,硬是靠雙手抓住了崖石,才免于下滑。
今天,老人坐在輪椅上,神情淡定,他已將生命摯愛之情,化作一幅幅巨幅的三峽山水畫,人們由此在他的筆下聆聽到三峽大氣磅礴富于永恒之美的天籟之聲。
老人名叫黃純堯,又稱“黃三峽”,中年時因山水畫《銀線橫空譜新歌》一舉成名天下知,現在是中國最著名的三峽山水畫家。
(摘編自《揚子晚報》)
【比較閱讀】
主題比較。同為寫三峽的文章,文一描繪的是三峽之景的瑰麗與壯觀,融入了歷史和文化的氣息,表達了對三峽及三峽文化的贊美與熱愛之情。文二則是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了一位畫家對三峽的深厚情誼,向讀者呈現了一種追求理想的執(zhí)著精神,感人至深。
文體比較。文一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文章將作者對三峽的熱愛、對三峽歷史與文化的思考融入到文字中,情感濃烈、真摯。文二是一篇記敘文,敘述了畫家黃純堯在各種險境中領略三峽風光,并用畫筆將之描繪出來的感人故事,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不僅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也深深地感染了讀者。
語言特點比較。文一語言優(yōu)美,富有文采,多運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再加入對歷史事件精妙的概述,讓文章飽有歷史厚度和文化深度,耐讀。文二沒有華麗的文辭,有的就只是平實的語言和樸素的情感,仿佛一位歷盡滄桑的老者在向我們講述著遙遠的故事,親切而富有哲理,給人無盡的啟迪。
總之,兩文盡管主題不同、語言風格迥異,卻同樣讓我們領略到了三峽的美麗與魅力,讀后讓人心中頓生一種自豪之感,為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美麗風景而驕傲,更為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而自豪!
【閱讀訓練】
1文一側重寫自然景觀還是文化景觀?聯系文一,說說如何將這兩種景觀結合在一起。
2請簡要賞析下面兩句話,試比較兩文的語言特色。
①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谷都濃縮得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它們化解開來。連臨照萬里的太陽和月亮,在這里也擠捱不上。
②老人已將生命摯愛之情,化作一幅幅巨幅的三峽山水畫,人們由此在他的筆下聆聽到三峽大氣磅礴:永恒之美的天籟之聲。
3你喜歡文二中的畫家嗎?為什么?
4談談你如何理解文一中的這句話:“三峽,注定是一個不安定的淵藪。憑它的力度,誰知道還會把承載它的土地奔瀉成什么模樣?”
5你知道關于三峽的哪些詩句?請寫出兩句來,并注明作者或出處。
6三峽,一片美麗的地方,一方神奇的熱土,一個悠久的傳說。憶往昔,這里狼煙四起,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想舊日,昭君出嫁塞外戰(zhàn)事平;看今朝,美麗三峽風景如畫。昔日酈道元筆下的美麗三峽,如今因三峽工程更聞名于世,吸引無數中外游客觀光游覽。請你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一段導游詞,向前來觀光的游,客介紹三峽的風景特點和人文特色。(150字左右)
【參考答案】
1文一側重文化景觀。前5個自然段為寫景,這是自然景觀。接下來講述了王昭君、屈原等歷史名人與三峽的故事,于字里行間洋溢出一種文化景觀。
2①此句運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將三峽的密密層層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②此句運用了抒情的表達方式,將老人對三峽的愛融入到景物之中抒發(fā)出來。文一主要以描寫為主,文二主要以記敘為主。
3參考:喜歡,因為他是一個癡情于山水且有著執(zhí)著信念的人。
4這句話是對三峽的神奇與壯觀的由衷贊美。
5參考: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早發(fā)白帝城》);十二巫山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蘇轍《巫山賦》);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酈道元《三峽》)。
6參考:瞿塘峽以宏偉雄壯著稱,巫峽以幽深秀麗而聞名,西陵峽則以灘多險峻驚人,三峽勝景可謂豐富多姿。這里更有許許多多的名勝古跡,流傳著奇妙動人的神話故事,令人無限神往。古往今來,不知多少詩人畫家、名士高人慕名而來,為其吟詩作畫,描繪和贊美它的千姿萬態(tài)。游覽三峽,飽嘗奇光異景,真是一種美妙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