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敏
摘要:在理論界,圍繞公允價值的運用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的影響。有些學者認為,盡管用歷史成本對資產進行計量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由于市場價值的變動,歷史成本與現實脫節(jié),不能正確反映資產的當前價值,缺乏相關性,從而影響了會計報告的主要使用者——投資者做出正確的合理的投資決策。反對本文著重討論公允價值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關鍵詞:公允價值;會計信息質量;現實意義
一、公允價值的定義及本質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定義是,“公允價值,指在一項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自愿的雙方交換一項資產或清償一項債務所使用的金額?!惫蕛r值的本質是一種基于市場信息的評價,是市場而不是其它主體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認定。存在市場交易價格的情況下,交換價格即為公允價值市場以價格為信號傳遞信息,市場根據不同資產的風險與收益決定其具有不同的交換價格。因此,市價是所有市場參與者充分考慮了某項資產或負債未來現金流量及其不確定性風險之后所形成的共識。若沒有相反的證據表明所進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出于自愿的。市場交易價格即為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
二、公允價值對我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中引入的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成為新準則的一大亮點,其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金融工具確認及計量等方面都有所體現。
1《企業(yè)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規(guī)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當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人當期損益:(1)該項交換具有商業(yè)實質;(2)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并增加了限定條件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虛增利潤。同時還指出,交易雙方存在關聯關系,可能導致發(fā)生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具有商業(yè)實質。該規(guī)定謹慎地運用公允價值,極大地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2新增的會計準則《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旨在規(guī)范股份支付的確認、計量和相關信息的披露。股份支付分為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授予后立即可行權的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應當在授予日按照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人相關成本或費用,相應增加資本公積。在行權日,企業(yè)根據實際行權的權益工具數量,計算確定應轉入實收資本或股本的金額,將其轉入實收資本或股本。該規(guī)定完善了會計信息的披露功能,同時采用公允價值來計量,增強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另外將股票期權作為費用處理,提高了會計利潤計算的可靠性。
3《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規(guī)定了可能產生損益的四種情況:第一,以現金清償債務的,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實際支付現金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第二,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第三,將債務轉為資本的,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股份的公允價值總額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第四,修改其他債務條件的,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重組后債務的入賬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
從上述規(guī)定可以看出,新準則明確了債務重組準則的適用范圍,使公允價值的應用更能反映企業(yè)的實際情況,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公允性。
4根據《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guī)定,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時以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后續(xù)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人當期損益。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持有不是為了長期持有,而是為了交易,因此期末采用市價法計量更能反映其交易的實質,從而更符合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求。但對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新會計準則沒有將其認定為交易性金融資產,而是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對該類資產新會計準則規(guī)定,取得時按照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人所有者權益。新會計準則規(guī)定,金融工具的期未計量采用公允價值,反映了金融工具在企業(yè)和市場的真實價值。同時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期末公允價值和期初成本之間差額的確認,前者計入當期損益,后者計人所有者權益,這種區(qū)分既提高了當期損益的真實性,又保證了所有者權益的可靠性。
三、公允價值推行的現實意義
1公允價值的計量有利于我國企業(yè)的資本保全。
生產需要生產要素的耗費,公允價值計量可以很好地反映當前的成本價格。尤其是在通貨膨脹下,用歷史成本計量得出的金額將購不會原來相應規(guī)模的生產能力。企業(yè)的生產職能在萎縮的狀態(tài)下進行。反過來,當企業(yè)耗費的生產能力如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此時不管是何時耗費的生產能力,一律按現行市價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計量,則計量得出的金額,即使是在物價上漲的環(huán)境下,也可在現時情況下購回原來相應規(guī)模的生產能力,企業(yè)的實物資本得到維護,企業(yè)的生產將在正常的狀態(tài)下進行。
2公允價值的計量符合會計的配比原則。
不僅是收入與成本、費用要保持時間上的配比;而且要求配比的收入與成本、費用之間應具有經濟內容和性質上的必然因果聯系,即不同收入的取得是因為發(fā)生了與之相適應的不同成本和費用。目前,收入和成本、費用在計量的單位方面是配比的,都是采用貨幣計量單位。但是在計量的屬性方面卻不配比,收入是按現行市價計量,成本、費用卻是按歷史成本計價。因此為使會計核算符合配比原則就有必要推行公允價值計量。
3能更真實地反映企業(yè)的收益
由于收入、費用計量基礎不同,導致收入、費用不配比,造成收益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純利潤,另一部分則是由經濟因素影響形成的價格差。如按舊的利潤分配制度對這兩者卻不加區(qū)分,從而導致收益超分配、虛利潤的現象。
4我國經濟形勢發(fā)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當今經濟形式發(fā)展呈現競爭激烈、風險加大、除了高新技術產業(yè)迅猛發(fā)展外,市場創(chuàng)新、金融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且越演越烈。特別是金融創(chuàng)新,產生了復雜多樣的衍生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行業(yè)按歷史成本計量不能真實反映其金融資產的價值,給投資者導致了重大的損失。
參考文獻:
[1]葛家澍,林志軍,現代西方會計理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07。
[2]謝詩芬,公允價值:國際會計前沿問題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02。
[3]財政部,企業(yè)會計準則2006,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
[4]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面向2l世紀的計量模式,會計研究,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