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儀 郭 仁
摘要從品種選擇、選地建棚覆膜、育苗、栽植、大棚管理、病蟲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介紹了移動大棚香瓜的栽培技術,以期促進彭陽縣移動大棚香瓜的栽培。
關鍵詞香瓜;栽培技術;移動大棚;寧夏彭陽
中圖分類號S65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2-0048-01
隨著保護地栽培技術的發(fā)展,為了充分利用移動大棚的光能、熱能、空間,提高經(jīng)濟效益,彭陽縣于2007年開始進行移動大棚香瓜栽培試驗,已初步探索出移動大棚香瓜栽培技術。移動大棚栽培香瓜4月初栽植, 5月下旬搶早上市,填補市場上沒有香瓜的空白,以6元/kg左右的價格出售,截止6月中下旬采收結束,每棚收入達1 340元。此項技術滿足了人們對反季節(jié)鮮食香瓜的需求,是發(fā)展現(xiàn)代設施農(nóng)業(yè)、調整結構、增加農(nóng)民收入的突破點?,F(xiàn)將移動大棚香瓜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品種選擇
早春茬栽培必須選用早熟(生育期55~65d)、耐寒、抗病、糖度高、口味好的品種,如超早糖王、景甜4號、景香王等。
2選地建棚覆膜
2.1選地
棚應建在土壤耕層深厚、肥沃、疏松、有灌溉條件且背風向陽、周圍沒有高大建筑物及樹木遮蔭的地塊。施腐熟的有機肥67.5~75.0t/hm2、過磷酸鈣750kg/hm2、生物有機肥600kg/hm2、尿素225kg/hm2。
2.2建棚
2.2.1建棚要求與規(guī)格。建棚規(guī)格為棚體長30m、寬5.6m、高1.7m,拱架與地面夾角45°左右,拱架間距0.8m。
2.2.2建棚技術。每年3月建棚,棚體以東西方向為宜,先從竹竿大頭量30cm作為埋深標記,再從埋深標記處量3.5m作為綁扎標記;在選好的建棚地塊內(nèi)利用三角勾股定理放棚,以東西方向為棚的邊線,在棚的邊線對稱地方用鋼扦打孔,孔深30cm、間距80cm,每孔栽埋1根竹竿,所栽竹竿粗細要勻稱,栽好竹竿后,把對稱的竹竿拉到一起,從綁扎標記處用布帶捆扎緊形成拱形,最后把兩端剩余部分用布帶綁扎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拱形;橫梁選用直徑3~5cm的竹竿制作,沿中柱和邊柱共架5道橫梁,兩邊側橫梁從地面向上量0.8m處為第1道,從0.8m處向上量1.35m處為第2道,中橫梁在拱架中間;根據(jù)拱架形狀栽中柱和邊柱,使拱棚的拱架牢固;在晴天無風的中午扣膜,棚膜在拱架上面要鋪展拉緊,四周用土在邊溝壓緊;用壓膜線在拱架均等壓棚膜,壓膜線兩端固定在地錨。
2.3覆膜
在扣膜7d后,在棚內(nèi)深翻起壟(5壟)覆膜,壟寬60cm,溝寬40cm,壟高8cm,地膜寬80cm。
3育苗
3月初在日光溫室采用營養(yǎng)缽播種育苗,在適宜的溫度下7d即可出苗,苗齡約30d左右,4~5片葉栽植。
4栽植
采用雙行栽植,行距50cm,株距60cm,每棚栽植500株(33 345株/hm2)。于4月初香瓜幼苗具有4~5片葉時選擇晴天定植。
5大棚管理
緩苗階段要求較高的溫度,緩苗后,棚內(nèi)白天保持30~35℃,夜間15℃,適當通風降溫,隨著溫度的升高,大棚要以通風為主,防止高溫傷苗和瓜秧早衰。緩苗后每隔10d左右噴施1次壯多收,共噴2次,以增強植物的抗病能力,促進生長,增加糖度,提高產(chǎn)量。香瓜要求相對濕度以50%~60%為宜,如果長期高于70%,則易發(fā)生病害。伸蔓期和開花期各噴施1次壯多收,以促壯秧、壯根,雌花出現(xiàn)后應控制澆水,灌水在上午8時前進行,嚴禁中午及下午灌水,以促進坐果。當大部分植株已有2個瓜坐住時(尤其是果實膨大期需肥水量大),結合澆水追施磷酸二銨225kg/hm2。盛瓜期可追施摻混復合肥450kg/hm2。在成熟前7d停止?jié)菜龠M果實內(nèi)糖分積累。
香瓜在栽培中最主要的技術是整枝,主蔓有5~6片真葉時摘心;子蔓長出后,每株可留子蔓3~4條(以子蔓結瓜為主),每條子蔓在2~3節(jié)坐瓜,坐瓜后可留2~3葉摘心。孫蔓出現(xiàn)雌花后,在花上面留3~4葉摘心,無雌花子蔓及時拔去,其余枝杈全部摘除,每株留4~5個瓜為宜。瓜坐住后,可在瓜下墊草,同時選擇晴天翻瓜,提高商品性。
6病蟲害防治
大棚香瓜病蟲害發(fā)生不嚴重。前期蔓割病可用多菌靈500倍液灌根防治,蚜蟲可用氧化樂果1 500倍液葉噴防治;后期出現(xiàn)霜霉病用克霉靈1 500倍液葉噴防治,白粉病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葉噴防治。噴藥時葉面見濕即可。
7采收
從開花到成熟需30d左右。香瓜商品質量的好壞與果實成熟度有關,適時采收充分成熟的果實,能確保香瓜固有的香甜品質。成熟的香瓜有以下特征:一是色澤鮮艷,能充分表現(xiàn)其品種固有色澤特征;二是果臍部變軟;三是有香味;四是果柄松脫。
8參考文獻
[1] 張雪江,沈希華.洋香瓜的設施栽培技術[J].科學種養(yǎng),2008(10):16-1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