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茉納
記憶寶盒叮咚響
一段靈動的樂聲,常讓人魂牽夢縈,墜入美好的時光隧道。當它被裝進一個精致的小盒,抽象的音樂凝固成了具象的藝術品,八音盒因此成為人們表達情感、收藏回憶的珍物。
機械八音盒的發(fā)展史,可追溯至14世紀初期教堂鐘樓上的組鐘,這種用發(fā)條裝置來演奏的樂器,能發(fā)出清脆如水晶般的樂聲,一度風靡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北部。16世紀,瑞士鐘表匠給鐘表增加報時聲,八音盒的雛形誕生。直到18世紀,八音盒與鐘表分道揚鑣,獨立成為提供音樂享受的“留聲機”。
1796年,瑞士一名鐘表匠安托?法布爾發(fā)明了世上最古老的圓筒八音盒。這只僅約10厘米高的小盒其實是個精美實用的純金印章,在其底部內藏了一個八音盒,當人們轉動印章上的環(huán)狀發(fā)條,臺座上的開關便開始演奏。法布爾開啟了這個絢麗的音樂機械夢,八音盒文化迅速發(fā)展,為歐洲音樂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最初的八音盒,先在黃銅滾軸上根據(jù)五線譜用手工雕刻“音紋”,然后借助發(fā)條帶動鋼齒讀寫發(fā)音,滾軸雕工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八音盒的音質。由于工藝復雜,材料昂貴,內芯價格不菲,再配以制作精巧的上等木質外殼(通常選用優(yōu)質胡桃木、黃楊木),八音盒最終注定成為宮廷珍玩,貴族典藏,一般百姓望洋興嘆。
許多人印象中的八音盒,總伴有一個單腿舞娘站在上面不停旋轉,這與法國當時處于玩偶制造盛期有關。1865年,一名伯爵為女兒準備了人偶八音盒作為生日禮物,他花重金聘請能工巧匠打造這份意外驚喜:娃娃的服裝必須是巴黎最時髦的,她的栗色頭發(fā)也要用真人的頭發(fā)繡上去,小小的八音盒最后被藏在娃娃的裙子里,叮咚聲響起,她開始旋轉……八音盒成了小女孩童年最美的伙伴。
1811年以來,瑞士的八音盒制造技藝與其鐘表業(yè)相輔相成,各領風騷。1886年后,Reuge家族將瑞士八音盒的輝煌推向高潮,Reuge(御爵)八音盒逐步享譽全球,成為瑞士的國禮代表。1981年,瑞士總統(tǒng)用Reuge八音盒作為結婚禮物送給查爾斯王子與黛安娜王妃;1982年,美國第一夫人南希?里根收到寫有“南希的美麗笑容”的Reuge八音盒,音樂是弗蘭克?西納特拉所譜的曲子;1996年,日本天皇獲贈Reuge72梳交換式八音盒。此外,這份尊貴名單上還有南非總統(tǒng)曼德拉、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國際巨星邁克爾?杰克遜等人。1996年,瑞士宇航員還將八音盒搬上了航天飛機“發(fā)現(xiàn)號”。
1885年后,可以換片的點唱式八音盒(又稱圓片八音盒)開始出現(xiàn)在人群聚集的車站、酒吧或咖啡廳。當時,這種圓片八音盒成了不少眷侶的紅娘。美國紳士走到中央的圓片八音盒前,投下一枚硬幣,待悠揚的樂聲蕩漾而出,單膝跪在淑女的石榴裙下——“你愿意嫁給我嗎?”一段佳緣被載進小小的八音盒中。
二戰(zhàn)后,美國大兵將這種精致的西洋玩意帶至日本,給戰(zhàn)后處于陣痛呻吟中的東瀛以極大撫慰。日本人借鑒瑞士技術,更新了八音盒的制作,并降低了造價,打敗了瑞士的眾多廠商,逐漸形成以瑞士Regue和日本Sankyo八音盒二足鼎立的格局。在日本,一種類似“搖搖樂”的八音盒玩具被編入了小學教學大綱,可謂寓教于樂的成功典范。這是一種手搖驅動的打孔式八音盒,根據(jù)紙帶上疏密有致的孔位,孩子可以在上面打孔“譜曲”,“搖”出自創(chuàng)的曲子,其樂無窮。
幾百年后的今天,八音盒的外觀、款式、曲目、音色逐漸豐富起來,昔日皇室貴族的專利,同樣可以成為普通百姓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成為人們表情達意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