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雙燕
摘要:在大量閱讀和研究瞿秋白經濟原著的基礎上,對瞿秋白的經濟思想進行了總結,論述了瞿秋白早期和后期的關于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并分析了其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局限性。
關鍵詞:瞿秋白;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對外開放;生產力;所有制
中圖分類號:F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9006804
瞿秋白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之一,一生留下了數(shù)萬字的著作,其中很多是他關于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思想尤其是經濟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史上具有一定地位,探討和研究瞿秋白的經濟思想對于我們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建設也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在他所處的那樣一個歷史時期,他的很多經濟思想卻與今天的很多已經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思想不謀而合,我想,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地研究以瞿秋白為代表的黨史上的很多同志的思想,也許我們可以避免多走彎路,甚至可以更早地找到今天這樣一條經濟建設的正確道路,這些都是瞿秋白的經濟思想給我們的啟發(fā)。
1經濟問題的極端重要性
對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重視,或者說是對社會主義生產力發(fā)展、物質基礎的重視在瞿秋白的若干文章中都可以見到。他的這種重視,概括起來表現(xiàn)在以下諸多方面。
首先,他認為經濟生活是一切社會生活的首要條件,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和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他認為:“物質的生產是社會的基礎?!彼€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對于以往社會的“社會改造之中心問題在于經濟組織之整頓,推翻舊的,創(chuàng)造新的?!睙o論哪一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經濟問題必定是最困難的問題,所以“社會主義革命的意義在于經濟改造?!痹诟脑熘?“社會主義的生產及交易制度逐漸推廣,漸漸掃除資本主義的遺跡,以至于完全變資本主義的社會為社會主義的社會?!?/p>
他對生產力發(fā)展的重視,還表現(xiàn)在他認為生產力是社會向前發(fā)展最根本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的實質,社會的基礎;生產力的發(fā)展是社會實質的根性?!?/p>
在《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一卷的《共產主義之人間化》這篇文章中,他曾經引用蘇俄的前商業(yè)委員會代理委員長列若乏的話表達了自己的觀念“無工業(yè)無社會主義”。他還緊接著在這篇文章中寫到:“工業(yè)發(fā)達非常之困難,……真正離共產主義的前途,遠而又遠?!薄岸韲f日的經營的西伯利亞一直到北滿一帶,生生開辟出來的荒地,歷年以來,隨漸漸的一方面資本主義化,一方面孕育勞動運動,始終經濟生活還是保存落后民族的特性。如此‘非現(xiàn)代的經濟生活里,如西伯利亞,如哈爾濱,怎樣實現(xiàn)科學社會主義的理想社會?”可見,他把經濟的發(fā)達與否看作是達到共產主義的一個重要前提和衡量標準,他認為經濟的現(xiàn)代性、物質文明的先進性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必要條件,物質的落后與貧乏絕對不是社會主義。
他同時認為,在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過程中,應該是一切為我所用,不僅僅是社會主義的一切經濟形式,即使資本主義的經濟形式,只要是對社會主義的經濟發(fā)展有利的,也可以不必拘泥,一樣采用。在《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一卷的《赤都心史(十)》中,他引用列若乏的話說資本家是可以推翻的,資本卻不可以毀的,——無產階級勝利后,那資本就是無產階級國家的庫藏,俄國革命中或者有這一類誤點。他甚至對俄國所行的經濟政策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同樣是在這篇文章中,他又一次具體地提到了他曾經在他的《社會主義之人間化》一文中寫到的列若乏的談話,借以闡述自己的想法。他寫到:“列若乏還著重的說:‘沒有工業(yè)就沒有社會主義,況且決不能再隔離狀態(tài)中實行新村式的共產主義……我們俄國革命史上十九世紀七八十年時代盛行的民粹派主張無工業(yè)的農村公社社會主義。馬克思和民粹派的爭執(zhí)的焦點就在于此。你們想必很明白,我們是馬克思主義者,決不能行這種俄國式的社會主義。……當然并且必須和暫時沒倒的外國資本家相利用,——發(fā)展工業(yè)培植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基本;……然而,很可以明白:俄國不能成隔離的新村制,而是現(xiàn)實經濟改造世界中之一部分?!?/p>
他的這些論斷與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走了彎路以后,吸取教訓以后所提出的“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不管黑貓白貌,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等等類似的論斷是完全一致的。我們現(xiàn)在確立的種種關于社會主義的理念、原則,即使是鄧小平同志的很多經過實踐以后產生的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其中有一部分在瞿秋白的文字中也可以見到他們的雛形。
2前期經濟思想
2.1社會主義經濟的屬性
(1)高度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
瞿秋白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的最大特點就是高度的公有制,一切重要的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勞動人民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人與人之間徹底打破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建立平等互助的關系,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這種經濟是“真正的民眾經濟”。他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國家“享有一切大生產的資料及機器,而且運輸、財政、通商等等亦都歸它獨占”?!皠谵r國家建立以后,經濟才成真正的民眾經濟:而生產力之增高才能是大多數(shù)勞動者的利益?!鄙鐣髁x制度下,“經濟生活、工業(yè)、農業(yè)完全在國家支配之下,依社會主義理想上的原則行生產及分配”。
(2)以計劃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組織形式。
瞿秋白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應該是采用計劃經濟的組織形式,這種計劃經濟“是漸求跳出那‘經濟的無政府之第一步。全社會的‘有規(guī)劃的經濟,依生產制度之漸集中,而能日益擴充其范圍?!边@種所謂有規(guī)劃的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廢止商業(yè),取消市場”,或說是“消滅市場,消滅商業(yè),而行社會主義的共同分配”。“以至于分配上可以完全廢止商業(yè),社會主義之有規(guī)畫的經濟,至此方得實現(xiàn)?!薄坝谑莿谵r國家享有一切大生產的資料及機關,而且運輸、財政、通商等等亦都歸他獨占,再加以政權的運用,則雖有舊社會遺留的小資產經濟,……尚未集中的生產也因無產階級的經濟政策而漸集中,……所謂集中便是農工業(yè)之純粹機器化,所以能漸漸解放其他階級,是他們脫離私產之束縛,其結果要使全體民眾都成無產階級,共同享有生產資料。”
他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應該采取計劃經濟的原因是什么?“社會主義經濟之屬性亦有三:與資本主義恰相反:①自然經濟;②社會公有生產資料及工具;③勞動之使用系社會自動的性質,因此,生產及分配皆當以社會之生產力及需要量為標準——生產品成為社會消費品而非私有商品,故社會主義乃有規(guī)畫的經濟?!?/p>
瞿秋白還將計劃經濟分為三個要素:非商業(yè)的分配方法、生產資料和工具的公有、自由競爭的消滅?!坝幸?guī)畫經濟之要素,乃:①非商業(yè)的分配方法;②生產資料及工具之真正公有,而并非僅只‘均富(均無貧);③大工業(yè)式之經營生產方法。三種要素之中,‘大生產制度乃資本主義發(fā)展之必然結果;公有制度亦唯大生產方有可能;二消滅商業(yè)中之‘自由競爭,在資本主義之末期(帝國主義——財政資本,托拉斯制度)亦已露端倪。唯有規(guī)畫的經濟里方能‘各取所需,各盡所能”。
關于計劃經濟,瞿秋白還論述了它的優(yōu)點和作用。“只有無產階級的有規(guī)劃的經濟組織里,私有制度方能漸漸消滅。只有有規(guī)劃的經濟組
織里,才能真正提高技術程度,減少每人的工作時間,享受機器文明,而一切生產工作方不得不由社會公有;人人只須在生產、分配、文化等各機關稍盡勞動之義務便可享受一切‘社會的生產品”。
(3)國家經濟的管理方式。
國家經濟的管理是有國家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之下、人民遴選出來的專門人才擔任。從國家經濟管理的性質來講,這種管理主要是對物的管理,而不是對人的管理,這是對勞工的解放,也是對人類的解放。
“一切經濟事業(yè)的管理以及行政、司法等,都是勞動平民遴選的人才擔任,又可以用國家的經費廣泛的舉辦職業(yè)教育,造就專門人才。不但如此,蘇維埃制的國家更有統(tǒng)一的國家經濟計劃委員會,凡是與經濟事業(yè)有關系的國務委員會(各部),都應當遵守這統(tǒng)一的計劃進行。這又是漸求跳出那‘經濟的無政府之第一步。全社會的‘有規(guī)劃的經濟,依生產制度之漸集中,而能日益擴充其范圍;同時,全社會的各階級,亦依生產制度之漸集中,而能日益混一;于是國家管理‘人的世界者日少,而管理‘物的世界者日多;漸漸不成其為治人的機關而是治事的機關。于是國家不但是解放勞工階級的組織,而且是解放人類的組織?!?/p>
2.2對外開放的思想
不能閉關自守,必須對外開放,與世界經濟合作,這是瞿秋白的對外開放思想。他主張對外政策中不能有閉關自守的傾向。“自有資本主義以來經濟機體已成世界的,難道建筑萬里長城閉關自守便是社會主義? ”“通商與外資對于社會主義的國家亦是很重要的。無產階級政權存在的時候,由通商及外資所得的利益亦是增加這無產階級新社會的經濟力的”。
2.3生產力發(fā)展的不可逾越性
資本主義從客觀上來講,是一個在剝削制度之下的生產力發(fā)展過程,是一個物質基礎積累的過程,人類的物質文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獲得了迅猛發(fā)展。這種生產力發(fā)展的過程對于社會主義來說,具有不可逾越性。但是這里應當說明的是瞿秋白的觀點不是說資本主義社會形式的不可逾越,不是指我們一定要經過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tài),才能夠達到社會主義。既然資本主義是人類的一種不合理的非理想的社會形式,我們是應當而且可以避免的,這里的不可逾越是指資本主義的那種生產力發(fā)展過程、物質基礎的積累過程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建成社會主義的根本。
2.4消滅私有制問題
在談到消滅私有制的過程與方法的時候,瞿秋白認為,對于小生產、小商業(yè),是在生產力發(fā)展的基礎上,采取自然而然的消滅方法,要順應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不是蠻干,強行的消滅一切私有財產。對私有制的消滅要經過一個過程,一個無產階級獨裁制的過程,慢慢向公有制過渡?!盁o產階級獨裁的社會是使私有財產漸死的,是有計劃的經濟組織。實際上,社會主義只有經過無產階級獨裁制方能實現(xiàn);只有無產階級的有規(guī)劃的經濟組織里,私有制度方能漸漸消滅。只有有規(guī)劃的經濟組織里,才能真正提高技術程度,減少每人的工作時間,享受機器文明,而一切生產工作方不得不由社會公有;人人只須在生產、分配、文化等各機關稍盡勞動之義務便可享受一切‘社會的生產品;可是有規(guī)劃的經濟卻是資產階級的根性所不能容的;所以非由無產階級獨裁,決不能實現(xiàn)社會主義?!?“資產公有的必要條件,首先便是使暫存的資產階級俯首聽命,服從社會(勞動)的規(guī)劃,那就是先剝奪他們的政權。其次,資產公有還不僅是管理集中于國家而已;必須機器技術的組織,能使人沒有獨自享用生產工具的必要時,方有完全共產的可能;那無產階級的國家之集中管理資產,不過是行向共產主義的第一步?!?/p>
瞿秋白早期的這種經濟思想是一種“一大二公的社會主義觀”,還完全被束縛在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框架之中。
3后期經濟思想
3.1對早期思想的發(fā)展
這里不能不提到是,對蘇俄新經濟的親歷,促使瞿秋白在如何解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方面進行了新的開拓性探索,他的很多重要的新的經濟觀點都形成于這一時期,這是他的經濟觀點的一次飛躍。其中很多觀點,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仍然有重要意義,它們的生命力不可小覷。在這里不能不提出和總結。
他的這些觀點是在研究蘇俄建國初期在經濟政策上戰(zhàn)略性轉變得到的,是實踐對于那個時代的人做出的要求:
(1)對于社會主義來說,雖然它的社會形態(tài)有別于以往的任何社會形態(tài),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經濟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對于這樣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tài)失去了意義。發(fā)展生產力對于社會主義來說仍然是一大要務,要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那么經濟領域中貨幣、金融、市場競爭和商品經濟的存在都是不可避免,是正常現(xiàn)象。通過對“新經濟政策”的研究與分析,瞿秋白得出這樣的結論:“新經濟政策的中最大的原則,就是概括的提高“生產力”、“市場貿易中自然的‘競爭,資本的‘積累,一天一天的發(fā)展”、“貨幣的流通遂在為不可免的社會需要。銀行的功能已不能否認。于是財政人民委員會建議設立國家銀行。因為非此,國家不能實際上統(tǒng)括金融,監(jiān)督全國的經濟生活,而整頓國有企業(yè)的資本。”瞿秋白認為,商品經濟并非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社會主義制度下也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商品經濟,要改變經濟落后的狀況,就需要大力發(fā)展商品經濟。在《戰(zhàn)壕斷語》一文中,他引用《資本論》中的有關論述,得出結論:“可見決不能說:商業(yè)便等于資本主義?!?/p>
(2)雖然瞿秋白曾經認為社會主義經濟組織的主要手段是計劃,但是經過對蘇維埃社會主義經濟的研究,他形成了一種新的認識,即社會主義制度下,有計劃,也要有市場。計劃作為發(fā)揮總體指導和綜合協(xié)調作用的宏觀調節(jié)手段,其正確運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生產無政府狀態(tài)或無秩序狀態(tài),促進經濟均衡發(fā)展,并能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重點建設。“增加國家管理經濟的力量”,是瞿秋白在許多文章中強調的觀點。他指出:“無產階級國家中之商業(yè)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有一定的限度”,而同時瞿秋白又告誡,要防止過分集中產生的官僚主義弊病,“故政策中注意于改革全國集中的計劃為地方的計劃——即以按各地方的經濟狀況立適當于地方的全體計劃為標準”。
(3)對社會主義社會經濟高度的公有制是瞿秋白前期關于經濟的一個重要觀點,但是在蘇維埃俄國的經濟建設中,他逐漸認識到多種所有制并存與競爭是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和必然選擇。針對蘇俄推行新經濟政策后出現(xiàn)國有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私人資本主義、小商品經濟和宗法式農民經濟并存與競爭的局面,瞿秋白既充分肯定了國有經濟的基礎性地位,國有工業(yè)仍為國民經濟之基礎”,同時對其他經濟成分的作用也給予了肯定。他認識到多種所有制并存與競爭不僅符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原理,而且也是經濟水平落后的社會主義所必需的。
(4)社會主義經濟在立足國內市場的同時,也應積極進行對外貿易,爭取外來資本主義、技術、設備等,以加快國內市場的發(fā)展。瞿秋白在認真分析了蘇俄經濟狀況的基礎上,論述了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利用外資的必要性。他說:“現(xiàn)在要實行共產主義,必須發(fā)展大企業(yè)的工農業(yè),此非利用外資不可。”“要振興工業(yè)……不借外資來發(fā)展,始終太慢……何況新發(fā)明,新技術,械器,材料都要希望外國供給?!彼€駁斥了社會革命黨關于利用外資是“向資本家妥協(xié)”、“救濟資本家”的錯誤言論,并對蘇俄社會主義利用外資發(fā)展經濟大加贊賞,“一方面和資本主義國家訂通商契約利用外資為以發(fā)展工業(yè),增加生產力,一方面可以得到外國的工業(yè)品,拿來和農民交換農產品,就是維持無產階級的政權,這是一種新式的奮斗?!薄氨H约旱莫毩⑿?雖實行利用外資,而不至于作人家的殖民地,這是蘇維埃政府的功績”。
瞿秋白第一次旅居蘇聯(lián)的時間——1921年初-1922年底,正好是俄國新經濟政策(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著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開始實行的時間。在蘇俄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列寧經過艱難曲折的探索,找到了新經濟政策,發(fā)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新經濟政策實施一年后,列寧宣布說:“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這些看法的要點是:①在一個經濟落后,小生產者占優(yōu)勢的國家里,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直接按共產主義原則調整生產和分配產品是錯誤的。②容許多種經濟成份同時存在,競爭發(fā)展。③實行租借制和租讓制。國家可將礦區(qū)、森林、土地等租給國內外資本家。④發(fā)展合作社。列寧這里說的合作社和后來實行的集體化不同,它是在資本主義存在條件下產生的消費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生產合作社等形式。⑤國營企業(yè)必須實行經濟核算,即實行商業(yè)原則。列寧認為,私營經濟、合作社、租讓制、租借制,都是“受無產階級國家監(jiān)督與調節(jié)的資本主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即是國家資本主義。列寧強調:國家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不僅有益,而且必要”,因為它“是社會主義的最完備的物質準備,是社會主義的入口”。
瞿秋白對于列寧的這種論斷是完全同意的,他認為,列寧對社會主義的這種新看法,發(fā)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對此,他予以了充分地肯定和高度地評價:“共產方法另有途徑”,新經濟政策是“社會主義之第二篇”。
針對一些評論家對新經濟政策的笑罵,瞿秋白駁斥道:“布爾什維克有自己的唯實的、歷史的唯物論的宇宙觀,他們不拘守‘主義的‘抽象詞”,“而在于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解決?!边@和鄧小平同志后來提出的“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著名論斷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同時,這也說明了瞿秋白的社會主義觀,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3.2后期經濟思想的局限性
瞿秋白雖然從一定程度上了解經濟建設的重要性,但是他并沒有徹底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社會主義,他雖然重視經濟的發(fā)展,但是仍然沒有弄清經濟與政治誰更根本。在他看來,經濟的發(fā)展是為政治服務的。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所以沒有經濟基礎的政治只能是空中樓閣。瞿秋白顯然是顛倒了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從根本上來說,生產力的發(fā)展才是本質和目的,政治從本質上來說是為生產力的發(fā)展服務的手段或方式。
“經濟的流變能生長社會制度、風俗、藝術、科學,更能變更社會制度、風俗、藝術、科學?!币簿褪钦f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因此,在人類社會歷史中,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由一種較低級的社會經濟結構陸續(xù)發(fā)展出另一種更高級的社會經濟結構,從而形成了原始共產制、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制和共產主義制等基本社會形態(tài)不斷更替、不斷向前發(fā)展壯大的過程。共產主義也是如此,它是在一定的生產力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不是無本之木,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生產力基礎作保障的,如果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共產主義是不會成功的。因此,要想建設好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重中之重就是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經濟事業(yè),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也是社會主義不斷發(fā)展、得以存續(xù)的關鍵。
建國后,我們長期地處在一種階級斗爭決定論中,以階級斗爭為綱,而忽視了最為重要的經濟發(fā)展。只是到了鄧小平時代,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決定論的思想才得以在中國獲得較為普遍的理解性傳播,并付諸改革開放事業(yè)。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結果。鄧小平理論是這種發(fā)展的優(yōu)秀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集體智慧的結晶?;隈R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論和生產力決定論,基于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相互關系的基本原理,鄧小平理論真正從理論和實踐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歷史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