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葉問,詠春拳的創(chuàng)立者,李小龍的師父。對于粵人來說,葉問這個名字有著和黃飛鴻、李小龍一樣的意義。佛山有個黃飛鴻堂,也有一個葉問堂。佛山當?shù)孛總€人都能講一段葉問的故事。
出身佛山望族
葉氏家族是佛山望族之一,祖居于佛山福賢路,號稱“桑園”。“桑園葉姓”在佛山,可說是無人不知。
葉家有一位小少爺,排行第二,名“繼問”,雖自幼受嚴謹?shù)娜寮医逃瑓s偏好三件事——玩槍、玩雀、玩功夫。
葉問在7歲時,便拜師入陳華順門下。陳華順是當時極負盛名的“詠春拳王”梁贊的入室弟子,入門前以錢銀找換業(yè)為生,人稱之為“找錢華”。據(jù)說陳華順一生教了36年拳技,收了16名弟子。
陳華順對葉問這個年幼弟子極為疼愛,自收葉問后,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門學技。各年長師兄對這個年幼師弟,更是照顧有加。陳華順逝世后,葉問再隨師兄吳仲素專研拳技。
16歲時,葉問前往日本,但不久即轉(zhuǎn)往香港,就讀于圣士提反書院。
在當年,圣土提反書院是很貴族化的學校,除來自各富有家庭的華人子弟外,更有遠赴重洋的外籍商人子弟。在那種歧視華人的社會風氣中,一旦華洋混雜,歐美學生總不免多生事端。而身材矮小的葉問,自然就成了他們欺負的對象。
哪知這位年少氣盛的小伙子卻是個“棘手人物”,很多吃過他苦頭的外籍小子,不久便懂得老遠就乖乖避開他,因為這個中國小子的“Chinese Kungfu”實在厲害。
年紀輕輕的葉問,在同學之中,似乎從未有過敗績,詠春拳使他信心十足,他甚至相信大概也沒有什么人可以打敗他。
初嘗敗績
一天,有一位姓黎的同學問他:“在我爹的綢緞莊中,有位武功很了不起的老伯,你敢去找他較量嗎?”
于是,葉問就去了。
這位年約50歲的中年人,精光內(nèi)蘊,雖舉止不類武人,但絕不減矍矍神采,一眼看去,便知其武功底子不弱。
雖然葉問盡了他最大的努力,處處施展“絕招”,但只要一經(jīng)接觸,便給人家輕輕地帶過。最不服氣的,便是連人家手腳怎樣動作也看不清楚,便莫名其妙地給人家拋得老遠,甚至跌在地上。
這個臉可丟得大了,負氣的葉問恨不得立即躲到房中不見人。他哪里知道,這位輕易地挫敗他的中年人,不是別人,正是他師公梁贊的兒子——梁璧,論起輩分便是他的“師叔”了。葉問當然不會錯過機會,遂拜其為師,此后努力地跟隨這位師叔學功夫。
葉問24歲時重回佛山。那時,他的武技已經(jīng)突飛猛進,很多師兄亦非其敵。除了吳仲素因與他形同師徒,明白他這個秘密外,有些人誤以為他曾學過別派武技,將他當作“叛徒”看待。
殊不知,他們的師父陳華順武功雖然超卓,但終究礙于學識問題,難以將自己所知的精妙之處盡授給下一代,因為詠春拳是一門看似極精簡,而實則包含了極復雜精奧哲理的武學,也正因為如此,梁璧的武功雖然未必敵得過師兄陳華順,卻偏能調(diào)教出一位武技卓越、很有悟性的葉問來。
與日本高手過招
一次,葉問與其表妹出游。一個軍閥排長對其表妹做出不禮貌行為,當時葉問身穿長衫,薄底禮絨鞋,一副公子打扮,斯文一表,望似可欺負。軍閥排長旁若無人般上前欲對其表妹動手動腳,氣憤之下,葉問突然標身進步,使出詠春拳手法,對方當場應(yīng)身倒地。排長哪肯咽下這口氣,起身拔槍。就在這時,葉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握住對方手槍,并以大拇指直壓左輪手槍的轉(zhuǎn)輪,指力頂斷鋼軸,整個轉(zhuǎn)輪飛將出去。這手絕技一露,登時將對方嚇呆。
日軍攻占佛山后,葉問的過人功夫,被日本憲兵隊聞悉,欲邀請其擔任憲兵隊的武術(shù)教練。一向抱守民族正義的葉問,斷然拒絕。日本憲兵隊在盛怒之下,指派武術(shù)高手與葉問比武,言明如葉問被打敗,則聽命差使。在無法拒絕的情況下,葉問接受比武。來者是位身材高壯的高手,葉問擺出詠春樁手,目視對方,卻一言不發(fā),待兵來將擋。對方搶先出手,僅僅數(shù)招,對方敗相畢露,葉問及時收馬,一聲承讓,跳出比武畫地。真是高手過招,點到為止。比武后的葉問,擔心激怒日本人,暫離佛山,同時暗助我敵后工作??谷諔?zhàn)爭勝利后,葉問雖有一身武功,卻放棄設(shè)館授徒,在縣府刑事單位任職,擔負除暴安良工作。
性格獨特的“老頑童”
葉問性格頗為獨特,他若幽默起來,就像老頑童一般;要是他一言不發(fā),簡直就是一張“撲克臉”,教人摸不清他會說些什么。葉問不大喜歡發(fā)言,但一開口便可能有驚人之語。不過,連他自己也承認,他的口才不大好。所以,請他大聲演說比請他打一套拳還難。
葉問似乎不大喜歡別人向他發(fā)問,除非是你有辦法誘導他“自動”教你,否則,想要他開金口,可比看太陽從西邊升起還要難。很多人說他“四不教”——無錢的不教,因為學不起;有錢的不教,因為有錢之人只希望多斂一點錢財;聰明的不教,因為怕他學得太快了;愚笨的也不教,因為反正教也好不到哪里去。
由于葉問極少在人前直斥其非,故他的弟子們稱為“西南二伯父”(指一貫態(tài)度極端含蓄,對后輩不加管教反而故意放縱,致使對方到后來自食其果的老人),他很少正面拒絕別人的答復,每逢人家向他詢問任何事情,答案多數(shù)是“得、得”連聲,致使人家摸不著他的真正意思。他那種屬于老一輩典型的“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儒者作風,亦是致使大多不明究竟的弟子們對他略有不滿的原因之一。
與李小龍的趣事
1950年,葉問來到香港,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內(nèi)傳授詠春拳術(shù),從而一舉成名。有人說,如果不是當年葉問來香港教拳,詠春拳這三個字就不會在香港如此流行,李小龍也不會有今天的聲望。
葉問一生性情耿直,絕不把功夫當成商品出售,更不厚此薄彼。李小龍早期由熟人介紹到葉問門下學武,后來武功出眾,到海外自己發(fā)展。李小龍成名之后,曾提出以一層樓的代價換葉問全套木人樁譜,遭到葉問婉拒。
李小龍回香港拍電影之前,已在美國創(chuàng)立截拳道。自他創(chuàng)截拳道后,很多人都視他為“詠春叛徒”,認為葉問再也不會認他做弟子了,有人便跟李小龍打賭:由李小龍約葉問師父出來吃一頓晚餐,如果葉師能來,便是他們輸,否則,便是李小龍輸。
于是,李小龍打電話給葉問,開門見山地問:“師父,我是小龍呀!我想問您一句,您到底認不認我李小龍是您的徒弟呀?”李小龍的話聽起來簡單,但很難回答。
葉問如果回答“不認”,未免顯得小家子氣,若是回答“當然認啦”,又擔心其他徒弟知道后,會很不滿,會說“難道是因為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名了,您就連一點骨氣都沒有嗎”,更擔心一些外人知道后會說三道四。最后,葉問的答話言簡意賅:“認不認隨你呀!”只此一句,已將李小龍?zhí)邅淼摹扒颉庇痔呋厝チ恕?/p>
葉問后來說,他還是認李小龍這個徒弟的。李小龍跟他通完電話后,即“誠心邀請師父吃飯”,前來接他去酒樓。他到達后,才知道李小龍借此與人打賭。這也算是葉問與李小龍之間的一場趣事。
摘自《人物匯報》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