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錫銓
1923年8月,在江南的暑熱余威尚未消之際,兩位雖正值青春年少,但已在新文壇上小有名氣的青年作家朱自清和俞平伯,結(jié)伴來到古城南京夜泛秦淮,之后留下了兩篇同題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之后的大半個世紀中,可能是由于朱文的確“比較的精細切實”,也由于種種復雜的非文學因素的影響,朱文似乎更引人注目;然而,無論在當時還是后世,俞文也一直未為讀者和學者遺忘,說明這篇同題散文又自有其獨特之處。
十里秦淮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標志性風光帶,又是江南旅游文化、消費文化的一道風景線。而槳聲燈影,則是作者選取的夜游秦淮、“品味”秦淮的獨特角度。槳聲燈影之中,“船兒悄悄地穿出連環(huán)著的三個壯闊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華已如巨幅的畫豁然而抖落。哦!凄厲而繁的弦索,顫岔而澀的歌喉,雜著嚇哈的笑語聲,劈啪的竹牌響,更能把諸樓船上的華燈彩繪,顯出火樣的鮮明,火樣的溫煦了”。這就是秦淮,就是作者此前只從《板橋雜記》《桃花扇》等前人的書本上、戲文中斷斷續(xù)續(xù)地間接領(lǐng)略過,而今天卻是完整、具體地直接面對的秦淮風光。
然而,作為江南旅游文化、消費文化的風景線,十里秦淮的繁華美艷,卻是離不開深蘊其中的情色文化的——盡管經(jīng)過歷史的淘洗,剔除了其中的屈辱、酸辛、粗俗,留下了諸如“秦淮八艷”那樣色藝俱佳、才情蓋世、身世坎坷的女子作為其“形象代言”,而且有“金粉”“歌笑”“詩酒風流”種種文飾的說法,但仍無法掩蓋歷史上曾經(jīng)熾盛,在當時也還未消失的情色文化現(xiàn)象。而如果沒有對與秦淮風光相依存的這種文化的況味與解析,恐怕是難以對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做出深度品鑒的。
對于上述懸測,作者似乎是認同的。他想入鄉(xiāng)隨俗地體味一番?!凹忍みM所謂‘六朝金粉氣的銷金窩,誰不笑笑呢”,他希望自己“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說,且舒了惻惻的情懷,暫且學著,姑且學著我們平時認為在醉里夢里的他們的憨癡笑語”。因而,秦淮夜景也就難免要被他戴著有“色”眼鏡來攝取——
“又是夕陽西下,河上妝成一抹胭脂的薄媚。是被青溪的姊妹們所熏染的嗎?還是勻得她們臉上的殘脂呢?寂寂的河水,隨雙槳打它.終是沒言語。密匝匝的綺恨逐老去的年華。已都如蜜餳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窩里,連嗚咽也將嫌它多事,更哪里論到哀嘶。心頭,宛轉(zhuǎn)的凄懷;口內(nèi),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p>
“冷靜孤獨的油燈映見暗淡久的畫船(?)頭上。秦淮河姑娘們的靚妝。茉莉的香,白蘭花的香,脂粉的香,紗衣裳的香……微波泛濫出甜的暗香,隨著她們那些船兒蕩,隨著我們這些船兒蕩,隨著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兒蕩。有的互相笑語,有的默默不響,有的襯著胡琴亮著嗓子唱?!?/p>
“楊枝綠影下有條華燈璀璨的彩舫在那邊停泊。我們那船不禁也依傍短柳的腰枝,欹側(cè)地歇了。游客們的大船,歌女們的艇子,靠著。唱的拉著嗓子;聽的歪著頭,斜著眼,有的甚至于跳過她們的船頭?!?/p>
“從楊柳枝的亂鬢里所得的境界,照規(guī)矩,外帶三分風華的。況且今宵此地,動蕩著有燈火的明姿,況且今宵此地,又是圓月欲缺未缺,欲上未上的黃昏時候。叮當?shù)男¤?,伊軋的胡琴,沉填的大鼓……弦吹聲騰沸遍了三里的秦淮河。喳喳嚷嚷的一片,分不出誰是誰,分不清那兒是那兒,只有整個的繁喧把我們包填?!?/p>
“燈影里的昏黃,和月下燈影里的昏黃原是不相似的,又何況入倦的眼中所見的昏黃呢。燈光所以映她的棖姿,月華所以洗她的秀骨,以蓬騰的心焰跳舞她的盛年,以餳澀的眼波供養(yǎng)她的遲暮。必如此,才會有圓足的醉,圓足的戀,圓足的頹弛,成熟了我們的心田?!?/p>
這里無論是寫實的描摹,還是傳神的比附,都隱約透露著秦淮河特有的那種華美、嬌媚、慵懶的神情。不過,作者的文筆是嚴肅的,決無偎紅依翠的猥言,卻不乏憐香惜玉的情懷。槳聲燈影之中,有淺斟低唱的流連,有歌舞升平的喧囂,也有美人遲暮的吟哦……千百年的時空瞬間消失了,六朝金粉、明清笙歌、民初燈影縱橫交織,自然秦淮與人文秦淮在這些段落里融為一體。這一條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似乎不是從作者的筆下,而是從歷史深處汩汩流出的。
歷史總是啟人深思的。如果做一個相對的區(qū)分,那么作品前半的秦淮主要是“槳聲”中的,喧鬧的,歌聲笑語中的秦淮河,而在作品的后半,夜泊待月的秦淮,則更多的是“燈影”中的,優(yōu)雅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秦淮河。此時此地,弦歌遠去,“暗碧的樹梢上面微耀著一桁的清光。我們的船就縛在枯柳樁邊待月。其時河心里晃蕩著的,河岸頭歇泊著的各式燈船,望去,少說點也有十廿來只。惟不覺繁喧,只添我們以幽甜。雖同是燈船,雖同是秦淮,雖同是我們;卻是燈影淡了,河水靜了,我們倦了”。不久,“猶未下弦,一丸鵝蛋似的月,被纖柔的云絲們簇擁上了一碧的遙天。冉冉地行來,冷冷地照著秦淮”。這“前后”秦淮構(gòu)成了一個“立體”的秦淮世界——歷史的、詩意的,又是現(xiàn)實的、塵俗的秦淮世界。作者的情緒、感受和哲思也正在這“前后”秦淮河間對流。他的斷斷續(xù)續(xù)的思緒,隨著小舟在波濤中起伏。作者與同行友人(另一篇同題散文的作者朱自清)“只模糊地覺著在秦淮河船上板起方正的臉是怪不好意思的”,試圖“暫且學著,姑且學著我們平時認為在醉里夢里的他們的憨癡笑語”,去探詢一番秦淮情色文化的意味——但又只是形而上的,與秦淮一體的情色文化,是一種情緒的甚至是學理的品鑒。作為在以“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為旗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成長起來的知識青年,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與“醉里夢里的他們”趣味相投的。尤其是面對著絡繹而來的“賣歌笑”的誘惑——確切地說是糾纏的時候,他們都只能以羞澀、驚惶、窘迫而又決絕的態(tài)度拒絕,讓船家把船搖開,“槳聲復響,還我以平靜了?!比欢届o的大約只是周邊的環(huán)境,心緒恐怕是難以平靜的。作者所面對的,畢竟是個敏感而復雜的話題。于是他的同樣敏感而復雜的思緒,也像夜色中的河水一樣自由卷動,像河面一樣開闊——
“初上的燈兒們的一點點掠剪柔膩的波心,梭織地往來,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紙薄的心旌,我的,盡無休息地跟著它們飄蕩,以至于怦怦而內(nèi)熱。這還好說什么的!如此說,誘惑是誠然有的,且于我已留下不易磨滅的印記。”
“我們,醉不以澀味的酒,以微漾著,輕暈著的夜的風華。不是什么欣悅,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種怪陌生,怪異樣的朦朧。朦朧之中似乎胎孕著一個如花的笑——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淡到已不可說,已不可擬,且已不可想;但我們終久是眩暈在它離合的神光之下的。我們沒法使人信它是有,我們不信它是沒有。勉強哲學地說,這或近于佛家的所謂‘空,既不當魯莽說它是‘無,也不能徑直說它是‘有?!?/p>
似有若無,似無若有,作者充滿禪機的思緒,將那由“誘惑”引發(fā)的“怦怦而內(nèi)熱”的,
對于包含了情色文化的秦淮文化的遠之不舍,近之又有所顧忌的好奇和向往,巧妙地幻化成為“似乎胎孕著一個如花的笑”的“朦朧”,這“朦朧”“不是什么欣悅,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種怪陌生,怪異樣的朦朧”,是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詩意表述——禪機本身也是富于詩意的。有時我們并不一定非要參透那深奧的禪機不可,那些偈語,那些禪意的描寫本身可能已足以令我們目迷五色,流連忘返了。筆者想起了魯迅對于五四時期的女作家馮沅君的短篇小說《旅行》中一段描寫的精湛評價:“實在是五四運動直后,將毅然和傳統(tǒng)戰(zhàn)斗,而又怕敢毅然和傳統(tǒng)戰(zhàn)斗,遂不得不復活其‘纏綿悱惻之情的青年們的真實的寫照?!?《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如果不考慮具體的作家作品的針對性,那么這一評價的普遍精神,對于這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關(guān)于“誘惑”,關(guān)于“朦朧”的詩意的、禪意的解說,筆者以為也是適用的。
作者的思考是深入而開闊的。從歌妓的小艇、貨郎擔小船的穿梭往來,他悟出了大家都為生計奔忙,人生如戲的道理:“誰都是這樣急忙忙的打著槳,誰都是這樣向燈影的密流里沖著撞”,然而,“扮戲的咱們,散了場一個樣,然而,上場鑼,下場鑼,天天忙,人人忙”;從理智的拒絕歌妓與潛隱的聽歌欲念——所謂“如水見波痕輕婉已極”的“欲的胎動”——的矛盾,他肯定了向往美的欲念,所謂“微醉”的正當,但又強調(diào)自持、自重,“微醉”尚可,“洪醉”則當防。且既然“同為一醉”,那么,升華、遏制欲念的“道德意味”和“深沉的眷愛”就是必不可少的。就這樣,作者在為我們展示了十里秦淮的槳聲燈影,旖旎風光,綺靡聲色的同時,又以他的莽莽思緒昭示我們:秦淮還是一條啟人深思的河流。
五四時期的俞平伯詩名大于文名。他的第一部新詩結(jié)集《冬夜》,是新詩史上出現(xiàn)的第四部個人詩集,曾引來了胡適、聞一多、朱自清等多位詩壇名家的長篇批評——聞一多的《(冬夜)評論》甚至長達近三萬字,字數(shù)超過了詩集《冬夜》本身。諸名家見仁見智,褒貶相雜,輿論并不一律,但卻無不洋洋灑灑,言猶未盡。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考察,至少說明這部詩集的美學效果不是很單純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或者可以說,其美學效果是復雜的,也是豐富的。文如其詩,這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如前所論,其美學內(nèi)涵同樣也是豐富復雜的。前輩學者關(guān)于《冬夜》的一些評論,其實也可以移用于這篇散文。比如,胡適在《俞平伯的(冬夜)》一文中說,“有許多人嫌平伯的詩太晦澀了”,“平伯的毛病在于深入而深出,所以有時變成煩冗,有時變成艱深了”;好友朱自清也說,“平伯底詩,有些人以為艱深難解”,但朱自清并不以為然,“或者因他的詩藝術(shù)精煉些,表現(xiàn)得經(jīng)濟些,有彈性些,匆匆看去,不容易領(lǐng)解”,但“據(jù)我的經(jīng)驗,只要沉心研索,似也容易了然;作者底‘艱深,或競由于讀者底疏忽哩?!?《(冬夜)序》)應當說,胡適和朱自清從不同視角的考察和評價,都有一定的道理。不“沉心研索”便“不容易領(lǐng)解”,說其相對晦澀艱深似也并不為過;但可能也因此帶來了詩歌藝術(shù)的“精煉”“經(jīng)濟”和“彈性”。胡適和朱自清對《冬夜》的考察評價,對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似乎也有適用之處:這篇散文的命意和行文,大約也像秦淮河水一樣,并不清澈見底,或者可以說是有些晦澀的;但這晦澀之“澀”并非干澀、枯澀,而恰恰是命意的豐富微妙——作者在文中多次用到“微”字:“微漾”“微炎”“微醉”“微耀”“微薄”等等——而形成的那種難以言說,欲說還休,欲休還說的表述的遲滯,也因此帶來了更柔韌的審美的彈性:其實即便是“艱深”,只要有豐富的內(nèi)涵而不是故作艱深,也未始不可以成為一種美。
胡適在《俞平伯的(冬夜)》一文中,還多次說到俞平伯“最長于描寫,但他偏喜歡說理:他本可以做詩,但他偏要想兼作哲學家;本是極平常的道理,他偏要進一層去說”。這里胡適似乎是在指責俞平伯的詩中有太多的議論,太多的哲理思辨,從而弱化了自己的詩人氣質(zhì)和“長于描寫”的藝術(shù)特質(zhì)。但是如果我們不把胡適的批評簡單地理解為一種詬病,那么,同樣文如其詩,《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似也具有這樣的特點。除了前述那些充滿禪機和詩意的議論外,文章結(jié)尾處的思索也同樣值得玩味:
歸途的感念,這一個黃昏里,心和境的交縈互染,其繁密殊超我們的言說。主心主物的哲思,依我外行人看,實在把事情說得太嫌簡單,太嫌容易,太嫌分明了。實有的只是渾然之感。就論這一次秦淮夜泛吧,從來處來,從去處去,分析其間的成因自然亦是可能;不過求得圓滿足盡的解析,使片段的因子們合攏來代替剎那間所體驗的實有,這個我覺得有點不可能,至少于現(xiàn)在的我們是如此的。凡上所敘,請讀者們只看作我歸來后,回憶中所偶然留下的千百分之一二,微薄的殘影。
如果說作者真的“要想兼作哲學家”,那么他的“哲學”,也是建立在對現(xiàn)有理論哲學——即“主心主物的哲思”——的批判之上的,因為在作者看來,那些“哲思”“實在把事情說得太嫌簡單,太嫌容易,太嫌分明了”。他所追求的,是“妙處難于君說”的“渾然之感”,不求“圓滿足盡的解析”。但即便如此,也還是難以達到的,因為所能夠形諸筆端的,不過“回憶中所偶然留下的千百分之一二,微薄的殘影”,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文學的局限,但也是文學的長處和魅力之所在。我們?nèi)裟軌颉俺列难兴鳌边@“千百分之一二”,便有可能對作者的命意,對作者難以直言的心曲若有所悟;即便不能“領(lǐng)解”甚至不知所云,或許也可以領(lǐng)略其中的思辨之美。
如果說,朱自清筆下的秦淮河主要是一條抒情的河流,那么,俞平伯在槳聲燈影中所展示的,則是一條啟人沉思的秦淮河。這兩條秦淮河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原野上是相映成趣的。
作者系江蘇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