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力
1990
策劃/張大江 視覺/黃靜
執(zhí)行/陳志音 張歡 張蕾
孫靜
2008年末在京舉辦的“2008中國歌劇論壇”上,湖南作曲家劉振球、劇作家舒柯都提到湖南曾被譽為“歌劇綠洲”。這在今天已無法想像,當年卻是令人艷羨的事實。
1990年,我還是一個記者,自動請纓到株洲采訪全國歌劇觀摩演出。歌劇在文化媒體的決策人眼中從未成為重點(至今亦如是),在我看來,1990年11月能有株洲的全國歌劇匯演,一是顯出株洲文化人的氣魄,二是與當時的文化部當政者、歌劇《白毛女》的作者之一賀敬之有很大關系。賀部長邀集了所有文化部門和重要媒體的負責人,盡數匯集株洲,大力倡導主旋律歌劇,但也提出了主旋律與多樣化應當并存的導向性主張。這在當時的大環(huán)境下,已屬相當得體的文化政策了。
吸引我去株洲的原因,主要是之前若干年里湖南不斷涌現的歌劇新作,如《中原烈女》《公寓十三》《深宮欲?!贰厄唑选返?,相繼進京演出,形成歌劇的湖南熱。更重要的原因是那次匯演的劇目竟達到14臺之多,作為一個歌劇節(jié)都綽綽有余了。不去株洲,怎知芳林如許?先說陣容的浩大吧:除中央歌劇院、總政歌劇團缺席之外,多個藝術團體的到場,足以確立那次匯演的權威性,中國歌劇舞劇院,上海歌劇院、遼寧歌劇院、哈爾濱歌劇院、泉州歌劇團,陜西、四川、江蘇、江西的省歌舞劇院,長沙、株洲的市級歌舞團,吉林延邊和貴州安順地區(qū)的少數民族歌舞團,南京前線話劇團,還有最基層的大連長??h文工團,真是蔚然大觀。
再說劇目。新創(chuàng)劇目構成了匯演的主體,新到音樂劇(上海的《請與我同行》,編劇就是前面提到的湖南作家舒柯),新到話劇團演音樂?。暇┑摹墩骰閱⑹隆罚碌娇h級文工團登上全國匯演的舞臺(大連長海的《海篷花》)。不新者有哈爾濱的《山野里的游戲》,已有百場商演記錄,且是從哈爾濱一路演到了株洲。14臺之外的最“老”者是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民族歌劇精品薈萃,老固老矣,卻是中國歌劇的傳統、精髓、歷史的寫照。
有一批歌劇“死黨”聚此,聚會是免不了的,我是第一個聚會的發(fā)起者,那是因為看株洲的《從前有座山》,劉振球作曲兼指揮??赐陸蛭乙种撇蛔〖?,奔到樂池邊與振球兄緊緊地握手,當即告訴他:明天上午咱們開個座談會!次日,從北京來的十余位記者悉數到場,北京的居其宏、上海的戴鵬海、遼寧的寒溪等評論家也應邀到場,那是多么盡興、愜意的暢談歌劇的座談會??!我們在“多樣化”的歌劇中找到了一種藝術享受的樂趣。
我回京后,寫了長篇述評《歌劇1990》。文自株洲寫起,但不止于株洲,最后一段特別提到那年超常發(fā)揮的中央歌劇院。我與歌劇的情結是在株洲系得更緊的:1996年,我調入中央歌劇院,擔任演出處處長;2003年擔任創(chuàng)作中心主任;2008年擔任中國歌劇研究會副秘書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