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星夜起航到如約而歸,神舟七號的問天之路,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共同擁有的永恒記憶。
然而,3天的太空飛行,46次日出日落,留給3名航天員又是什么樣的記憶?
神舟七號先進事跡報告團巡回報告期間,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等3位航天員講述了那段不平凡的歷程。
組裝航天服
組裝航天服原計劃用16個小時,由于太空和地球的差別,翟志剛和劉伯明卻整整花了20個小時。
劉伯明說:“飛船在飛行中會遇到很多震動,為了防止螺絲松動,航天服上所有的螺絲都擰得非常緊。我們在太空組裝時把螺絲擰開要費很大力氣。有時,著力點沒控制好,螺絲釘沒有轉動,人卻旋轉起來。”
為了趕進度,翟志剛和劉伯明犧牲休息時間,晝夜工作。
太空環(huán)境下,人體處于失重狀態(tài)。由于血液涌向頭部,“感覺就像在地球上倒立一樣”。20個小時的“倒立”,加上艱難的空間操作,兩位航天員“頭腫眼脹”,根本無暇顧及吃飯。
唯一一次吃熱食,是因為劉伯明“路過食品區(qū)時,順手拿出一包食品,加熱了一下”。
飯熱好了以后,饑腸轆轆的他們卻誰也不肯先吃。于是,大家商定一起享用這頓僅供一人食用的熱餐。
出艙的意外
出艙的最關鍵時刻,出現(xiàn)了意外。
“氣閘艙泄壓到1000帕,我用力拉了3下,可是艙門絲毫沒有反應?!钡灾緞傉f。
這是天與地的差別。地面訓練時,只要將氣閘艙泄壓到2000帕以下,打開艙門沒有任何問題。
在劉伯明的協(xié)助下,翟志剛用輔助工具將艙門撬開一條縫,然后用力一拽,將艙門拉開。
可是,殘留的氣體馬上又把艙門緊緊壓上。
艙門依舊關閉,對太空環(huán)境的適應仍在繼續(xù)……
按照國際慣例,太空飛行的前3天,是人體生理的適應期。此時,航天員最容易發(fā)生空間運動病和減壓病。這次神七任務中,航天員卻必須在第2天完成出艙活動,任務的艱辛可想而知。
這時,翟志剛操作十分吃力,劉伯明壓住翟志剛的手,大聲說:“穩(wěn)住,深吸一口氣,拉下來,頂住!”
翟志剛拼盡全身力氣,用力一拉,終于,通往浩瀚太空的艙門打開了。
翟志剛開始出艙作業(yè),在軌道艙內(nèi)協(xié)助翟志剛出艙作業(yè)的劉伯明露出身來,遞給翟志剛一面五星紅旗。
“即使回不去,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留下永遠的瞬間!”劉伯明事后對戰(zhàn)友說。
翟志剛接過旗子,在太空中揮舞一此刻,飛船正處于祖國上空。
兩天后,翟志剛回到北京,看到自己在浩瀚太空舉起五星紅旗的畫面,他說:“那一刻,被自己感動了?!?/p>
“奢侈”的景色
從太空看地球無疑是一種震撼人心的體驗,3天里,航天員們飽覽的美景近乎“奢侈”——這,是否也是對英雄的另一種獎勵?
“地球是亮的,軌道艙是亮的,還有我的手套、我的腳尖,都是亮的?!眻蟾鏁r,翟志剛一邊感慨,一邊描述出艙時的感受。那時的太空一片漆黑,深邃無邊,靜謐無邊。
不過,大多數(shù)時間里,坐在3人中間的翟志剛無法欣賞太空美景。即便在出艙的時候,他也不敢心有旁騖,滿腦子都是任務,總在想著“這一步完成了沒有,下一步要做什么?!?/p>
報告中,航天員們這樣形容他們看到的景色:“茫茫無際的太空,地球呈現(xiàn)出它的亮麗奪目,云海一色,陸地的棕黃,高山的奇峻,潤澤似緞帶的江河。這一切,都在我們腳下。”
私下里,劉伯明告訴我們:“地球是五彩繽紛的,空中的云彩像凍結的冰一樣?!?/p>
景海鵬則說:“那種感覺很奇妙,是直入人心,難以形容的?!?/p>
對于太空中的種種記憶,語言,有時確實顯得蒼白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