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泓
In Chinese folk culture, cattle is a symbol of diligence, luck, virtue, wealth and so on, they reflect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life. They are good friends and even a kind of totem of old. We can find their images from the murals and figure stones in Han Dynasty, and there were many traditional artists in ancient times took them as their painting subjects as well. Cattles seem realistic and vivid in these artworks, so that we can figure out the deep and sincere emotion of the artists from these images.
在中國民間文化中,牛是勤勞、吉祥、善良、財富之象征,蘊含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從古至今一直是人類的忠實伙伴和圖騰崇拜。
中國古代,以農(nóng)立國。耕牛,長久以來是中國農(nóng)民耕作時不可缺少的忠實伙伴,以至今日改用機械耕作時,人們還習慣稱拖拉機為“鐵?!?。中國最早何時懂得用牛耕田,有人認為是商代,但無確證,不過周代確已使用耕牛,故此至少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代,甚至人們起名字時也常與耕牛聯(lián)系在一起,在孔老夫子的學生中,名字與耕牛有關的就有司馬耕,字牛,還有一位冉耕,字伯牛。這些足以表示當時人們對牛耕的重視。
在漢代的壁畫和畫像石中,經(jīng)??梢钥吹矫枥L駕牛拉犁耕地的圖像,極寫實生動。同時,男耕女織,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辛勤勞動的象征,從而衍生出有關牽牛、織女之間忠貞愛情的美麗動人的神話。在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中,就可以看到天象圖中畫出的牽牛和織女星座,牽牛正是一位質樸的青年農(nóng)夫,手牽一頭勁健的耕牛。
中國古代開始馴養(yǎng)牛作為家畜,遠較利用牛耕田早得多。由田野考古發(fā)掘所獲資料,可知早在史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已開始養(yǎng)牛,大約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家黃牛的骸骨。在南方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則發(fā)現(xiàn)了家水牛的遺骨。
在利用牛耕以前,畜養(yǎng)牛主要是為了食肉,也是祭祀中最重要的祭品。至殷代,已經(jīng)有服牛駕車的記載。不過從殷周到秦漢,人們仍以馬車為貴,坐牛車在社會上被人看不起。西漢初因為戰(zhàn)亂經(jīng)濟凋敝,皇帝都找不到同樣毛色的馬駕車,有的將相只能乘牛車,被認為是很丟人的事。不過到東漢以后魏晉時期,世風為之一變,王公貴族改以乘牛為榮,因此這時期的壁畫和墓內放置的模型中,??梢姷窖b飾華美的牛車。
在邊陲地區(qū)的古代少數(shù)民族,也重視牛的飼養(yǎng),并創(chuàng)造了許多造型生動的以牛為題材的黃金或青銅工藝品。在內蒙古發(fā)現(xiàn)的古代匈奴文物中,有四虎噬臥牛金帶扣,造型極生動。在云南發(fā)現(xiàn)的古滇族文物中,更常見牛的造型藝術品,在貯貝器蓋上有立體的長角瘤牛雕像,在銅牌飾上更有表現(xiàn)當時剽牛祭祀的真實情景,特別是一件以牛背作俎面的青銅俎,造型更是別具匠心。還有的銅鑄屋宇模型的立柱上,懸掛著伸出長角的牛頭,大約是用以表現(xiàn)財富的手段。這種室內懸掛牛頭以示財富的古老習俗,后來在西南地區(qū)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一直流行著。
在有關牛的古代文物中,氣勢最為雄渾的巨制,應屬在山西永洛唐代蒲津渡遺址黃河灘涂中出土的4頭鐵牛。這些原用于固定黃河浮橋的鐵牛,鑄造于唐開元十二年(724年),4牛分前后兩排,面西朝河而立,牛旁各有一位牽牛的鐵力士像,還有鐵山兩座和星狀鐵柱等。鐵牛體態(tài)龐大沉重,身長約3米,寬約2米,高1.8米,各重55至75噸,鑄工精湛,造型渾厚雄健,顯示出人定戰(zhàn)勝自然的宏偉氣魄,是罕見的唐代大型金屬造型藝術珍品。
由唐代黃河鐵牛的渾厚身影,不由得令人聯(lián)想起現(xiàn)代城市雕塑中拓荒牛的造型,它們同樣象征著中華民族吃苦耐勞、不畏艱險、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牛在農(nóng)業(yè)社會不可替代的作用體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和五彩繽紛的民間藝術中,千百年來,它們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成為人類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編 雨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