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鐵
博古,原名秦邦憲,留學蘇聯(lián),回國后任中共中央領導人,曾同周恩來、葉劍英參與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1946年4月8日由重慶飛延安時,因飛機失事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
年輕的總書記
我父親博古,原名秦邦憲,乳名長林,字則民。1907年6月24日(農(nóng)歷5月14日)出生。父親祖籍江蘇無錫,卻出生于浙江杭州。因為我爺爺秦肇煌一直在浙江做官,曾做過幾個縣的統(tǒng)捐局局長,相當于現(xiàn)在的稅務局局長。辛亥革命以后,爺爺擔任過一段時間的律師,后因患肺結(jié)核回到無錫老家。父親9歲時,爺爺去世。父親是長子,有一個弟弟秦邦禮(后改名楊琳),曾擔任對外經(jīng)貿(mào)部黨組書記、副部長,是香港華潤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但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
父親是北宋著名詞宗秦觀的第32代孫。秦觀本是高郵人,但南宋時,其后人遷居無錫,包括“河上秦”和“西關秦”。秦家歷代科舉聯(lián)翩,簪纓不絕,僅明清兩代,就出了進士32人。父親屬于“西關秦”,而“西關秦”的始祖是秦金,也就是父親的十五世祖,號稱“九轉(zhuǎn)三朝太保,兩京五部尚書”,可算“位極人臣”,大名鼎鼎的無錫“寄暢園”就是他開創(chuàng)的。
雖然祖上很風光,但到祖父一輩已經(jīng)衰落。加之父親是革命者,很年輕就出了遠門,戎馬倥傯一生,39歲就遇難,沒有時間去考證祖先的歷史。再加上父親一直被批判犯了“左傾”錯誤,我們“夾著尾巴做人”,更不敢去考證祖上這些“封資修”的東西,所以祖上的事跡,直到最近才開始披露。
父親五、六歲時,進私塾秦氏公學受啟蒙教育。14歲考入蘇州江蘇省立第二工業(yè)??茖W校。孫中山去世時,父親是學校的學生會主席。當時惲代英到蘇州宣傳三民主義,父親與他一起在蘇州組織了一次追悼會。在此之后,父親加入國民黨,參加國共合作。1925年,父親從蘇州工專畢業(yè),考入上海大學。上海大學不收學費,由國共合辦,很多共產(chǎn)黨員在那里工作或教書,包括惲代英、瞿秋白,瞿秋白還是社會系主任。一年后,父親經(jīng)顧谷宜介紹加入共產(chǎn)黨,被派到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宣傳處工作。1926年10月,由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推薦,經(jīng)過中國共產(chǎn)黨批準,父親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留學蘇聯(lián)時,父親取俄文名字БОГУНОВ,中文音譯“博古諾夫”。后來父親就用“博古”作為名字。父親在1930年5月回國,先后擔任中國共產(chǎn)黨的高級職務,直至遵義會議被免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
家事
父親去世時,我才六歲。他給我印象就是廢寢忘食,我睡覺的時候看不到他,醒來的時候也看不到他。父親休息時與我玩,由于他笑聲大,我就叫他“母鴨子”。后來有些叔叔阿姨給我講過,說在延安,燈滅的最晚只有兩戶,一個毛澤東,因為他是夜里工作,習慣了;另一個是我父親。作為單位來說,清涼山是滅燈最晚的,因為既有《解放日報》又有新華社的編輯,他們是倒班工作的。第二天早上單位搖鈴叫早班的起床,父親也跟著起來了。吃飯的時候,他吃小灶。報社人員吃飯都在山下,山上沒有食堂。小灶一般是炊事員送上來,但父親忙工作吃不了,有時炊事員要把飯拿到山下去熱了再拿上來才吃。
由于廢寢忘食,后來他的心臟有點變形。醫(yī)生給他說,你要注意休息,他還是沒有。后來我看到他的筆記后,我就理解了,一是因為他對黨的事業(yè)只爭朝夕;二是他覺得自己犯了錯誤,今后再努力工作也沒法贖回他的罪過。
父親從工作中擠出時間做翻譯工作。他翻譯了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特別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問題》一書,在中國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與父親長得很相像,我找到父親1912年的全家福,當時他5歲。在延安時,我們?nèi)齻€孩子與父母親也拍了全家福,這是唯一一張父親與孩子們在一起的照片,那時我也是五歲。這兩張照片一對比,發(fā)現(xiàn)我們之間非常像。姐姐都說,活脫脫的,你最像。甚至前幾年為父親塑像時,他們就以我做模特來塑。
由于父親整天忙于工作,對我們關注不多。我們家六個孩子,其中兩個不知道生日,兩個的名字都叫秦鋼(大哥、二哥),三個(大哥秦鋼、大姐摩亞、三姐吉瑪)沒見過父母。我和二哥秦鋼,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我的是自己瞎編的。二姐新華,是新華日報創(chuàng)刊那天生的,本來《新華日報》是1938年1月11日創(chuàng)刊的,但她自己弄成了11月1日,到現(xiàn)在,她生日還是沒改過來。三姐吉瑪生在蘇聯(lián),原來日期也不對,后來去蘇聯(lián)保育院找到她的出生證明,但她身份證上的生日還是沒更正過來。
我是張越霞親生的,其他五個哥哥姐姐都是前媽劉群先的孩子。解放前,我們兄弟姐妹6個中有3個都散落在各地,解放后才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北京。大哥秦鋼出生在上海,出生后就送回無錫奶奶家了,后來跟著叔叔楊林去香港、廣州。大姐摩亞也出生在上海,但未滿月就送到無錫她姨媽家,13歲時,一個商人騙說帶她去重慶找媽媽,她瞞著姨媽跑到重慶,卻成了商人家的小傭人,直到重慶解放后,她偷偷給無錫姨媽寫了一封信,才找到她。三姐吉瑪在蘇聯(lián)出生后,群先媽媽就去世了,三姐一直住在蘇聯(lián)國際孤兒院,直到1950年回國。見過父母親的就是二哥、二姐和我。兩個秦鋼,一個是大哥,一個是二哥。因為大哥生下來被送到無錫奶奶家,父親因為忙于革命工作,后來把他忘了,所以二哥出生還給他取名叫秦鋼。
父親很愛和孝順祖母,但他只在1932年臨去瑞金以前,回無錫去看過奶奶,跪在奶奶面前辭行,母子倆淚流滿面,這以后就沒有再去看過。甚至后來他在南京那么長時間,也沒有去看奶奶。到延安以后,父親準備在安定以后,接奶奶到延安,又怕老人家過不習慣,因為延安與江南氣候差異很大,一直沒有敢接。
父親遇難后,叔叔怕奶奶過于悲痛,一直未把父親犧牲的情況告訴奶奶,奶奶一直翹首盼望父親能去看望她,接她。后來在廣州,奶奶病重時,葉劍英去看望奶奶。奶奶就問,長林為什么不來看我?葉劍英就說,長林是領導人,工作忙。因此,直到1950年奶奶臨終前還在喊:“長林在哪里?為什么不來看我?”我感覺,父親一心一意為了他所說的“創(chuàng)造真善美的社會”而奔波,雖然經(jīng)歷坎坎坷坷,其理想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一直到死。
(摘自《國家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