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
神秘的動物王國是一個美妙動人的音樂世界,那么,動物“音樂家”是怎樣發(fā)出種種動聽多變的聲音呢?
鳥兒的發(fā)聲器叫“鳴管”,也是長在喉嚨里頭。鳴管里有象薄膜一樣的韌帶,當它們啼叫的時候,氣流通過鳴管振動韌帶,歌兒就唱出來了。
青蛙的發(fā)聲器則是長在嗓門里的一對粘膜褶襞,也叫聲帶。它那圓鼓鼓的大肚子里頭還有一個氣囊能起共鳴作用。當它瞪著眼睛,鼓著腮邦子唱起來時,歌聲通過氣囊的共鳴變得格外洪亮,幾百米外都能聽到“聒聒聒……”的和聲。
蟬、蟋蟀、螽斯這些昆蟲和人類的發(fā)聲就完全不一樣了。它們的喉嚨里根本沒有聲帶這類的發(fā)聲器官,也不是用嘴巴來唱歌的。它們靠身體上特殊的“樂器”奏樂,而且,只有雄的昆蟲才獨具這個本領。
蟬的“樂器”長在肚子上,結構非常精細,兩邊各有一個白色的、圓而大的薄膜,叫音蓋,很有彈性。音蓋下面長著象鼓皮似的聽囊和發(fā)音膜,和身體里十分發(fā)達的聲肌緊緊相連。當發(fā)音膛內壁肌肉收縮振動時,蟬就可以發(fā)出“喳喳喳”的聲音。這單調細小的聲音通過氣囊的共鳴作用,再加上折膜和鏡膜也跟著一起振動,就變成了嘹亮、高吭的“知了、知了”的歌聲了。
蟋蟀、螽斯的“樂器”與蟬又有些不同,它們的“樂器”不是長在肚子上,而是靠著雙翅相互摩擦來“奏樂”的。如蟋蟀,右邊翅膀基部下表面有一條橫脈,上面長著許多小齒,叫音銼,在左翅膀上表面則形成尖尖的摩擦緣,叫刮器。當它“奏樂”的時候,右翅急劇地疊在左翅上面又馬上分開,通過音銼和刮器的相互摩擦,發(fā)出聲音。螽斯恰恰相反,是左翅疊在右翅上發(fā)出聲的。
浩瀚的大海,看似安靜的世界,其實并不平靜,有許多“歌手”和“樂師”時時刻刻在演奏著。
魚類學家的研究證明,幾乎每一種魚都有其獨特的語言,發(fā)聲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有的魚在吞水時從喉嚨里發(fā)出聲音;有的魚在呼吸時發(fā)出輕輕的咻咻聲;有的魚則由于游動時胸鰭的骨刺急劇震動胸鰭下面的皮而發(fā)聲。大多數(shù)魚的發(fā)音器官是由鰾、肌肉和脊椎骨組成的。
當魚類發(fā)出音,或風吹水面,石塊落水以及其它生物游近魚體,在海洋里都會產生微弱的聲波。這聲波擴散出去,都能被魚的聽覺器官或感覺器官聽到、感覺到,魚類就依靠對聲波的反映來辨別周圍的障礙和敵人。我們還不能確定是不是所有魚類發(fā)出的聲音都有一定的作用,但至少有些魚的聲音是有特殊作用的。如在水面可聽到20多米深處黃魚發(fā)出咕咕的叫聲,可能是利用這種聲音來召喚同伴,形成魚群的。
近代科學的發(fā)展,音響作用被廣泛利用到漁業(yè)上來。如在船上裝置一種特殊的儀器——水底錄音機,在航行時就可以聽到各種魚類的聲音。把這些聲音記錄下來,加以研究,便可以判斷船的附近有什么樣的魚類,以及魚群的大小,從而迅速找到漁場,進行捕撈。
這些鳥兒、蟲兒、蛙兒、魚兒的歌聲是為了生理上和生活上的某種需要。穿云的山雀、繞梁的燕子,它們的清脆多變的鳴叫,主要是為了招呼掉隊的伙伴和報告突然發(fā)出的敵情。昆蟲的發(fā)聲,主要是為了尋求配偶。比如蟬,當雄蟬振動翅翼“奏樂”時,聽覺器官非常靈敏的雌蟬往往就能從很遠的地方順著音響飛去找它。
(責編張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