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人
大商賈出身的呂不韋,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投資專家,他把當“人質(zhì)”的子楚當作“奇貨”,不惜重金加以投資,并且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巧妙推銷和經(jīng)營,終于貴為相國,并當上秦王贏政的“仲父”。這堪稱為有史以來最成功也最經(jīng)典的政治投資。呂不韋不是那種易于滿足的人,即使“位極人臣”也還不甘寂寞?!爱斒菚r,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疆(強)羞不如?!眳蔚摹靶卟蝗纭笨峙逻€有深層的心理原因,那四“君”本來就是王室貴胄,而他呂不韋是商賈出身,即使富得流油,也畢竟地位不高。如今雖成了政治暴發(fā)戶,但他內(nèi)心深處仍不免有自卑感。因此他有了與四“君”比拼一番的強烈欲望,于是“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場面有了,人氣旺了,接下來就要考慮社會效應了。當時像荀子那樣有才智的辯士,紛紛著書立說,聲名隨之遠播。機敏的呂不韋由此想到,創(chuàng)造社會效應莫過于著書了。當然這并不需要他老人家絞盡腦汁、親操刻刀,三千食客就是他現(xiàn)成的寫作班子。而對食客們來說,參與著書既是對主子的一種報償,又是施展自身才智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就這樣,憑借群體的智慧,著成了《呂氏春秋》。
呂不韋想要讓《呂氏春秋》迅速擴大社會影響,于是便設計了一個高招:“布《呂氏春秋》于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0余萬字如今印成一本書,大概只需十個印張的紙,并不算厚。但在那時將一部《呂氏春秋》刻在竹簡上,而且要掛在城墻上讓人觀看,字體又不能小,所以不難想象,咸陽城門遍掛《呂氏春秋》一定是很壯觀的。而只需對這部書“增損一字”就可以立馬獲致千金,這無疑更造成了極大的誘惑。不過,最終也沒有人能拿走那千金。《呂氏春秋》果真完美得不能“增損一字”?當然不是。東漢的高誘說得對:“時人非不能也,蓋憚相國畏其勢耳?!睉{借其權勢,還有商賈的巧智,呂不韋沒有破費一個子兒,就使《呂氏春秋》迅即名聲大噪。而為書延譽,說到底也是為他自己造勢。當時的四“君”雖然都是食客盈門,似乎沒有誰能搗騰出一部廣為人知的書來,相比善于利用資源從而使自己“風雅”起來的呂不韋,他們就頓顯黯然失色。
呂不韋畢竟是商賈出身,頗善于商家的推銷術。倘若他當時采用另一種方法,比如請來一些有名望有學問的才士,盛宴款待,再塞上紅包,請他們或?qū)懶?或作書評,或?qū)n}研討……這當然也會有點用,但比起千金一字造成“轟動效應”的妙招來,效果就差得遠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