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攝影,為攝影人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這里,你可以記錄生活,可以風花雪月,可以創(chuàng)意無限??但題材的扎堆、手法的老化、審美的單一,讓鐘愛沙龍攝影的人們陷入困頓。
這里展示的作品分為國內、國外兩部分,國外部分選自歷年奧地利超級巡回展(“奧賽”)中的獲獎作品,不難看出,數(shù)碼技術的發(fā)展,對于國外作者而言,無疑是錦上添花,但豐富的想象、與眾不同的看世界的方法,才是他們作品打動人的根本。
當然,僅以一個“奧賽”中的獲獎照片來說明問題,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查閱過往資料,不難看出,即便是在傳統(tǒng)膠片時代,技術的局限也絲毫不能阻礙人們創(chuàng)新的欲望,多底合成、中途曝光……有限的技術加上無限的想象,幻化出一幅幅奇妙的圖景。利用想象的力量在黑白攝影領域練就出無數(shù)“金子”的世界級攝影大師杰利·尤斯曼,就是明證。
我們有著豐富的題材,有著對攝影足夠認真的態(tài)度和火樣的熱情,然而在數(shù)碼盛行的年代,思考顯得更為重要,攝影不應總是停留在對周圍事物的簡單復制上。
沙龍攝影是自由的,是豐富的,是開放的,需要我們坦然地面對,認真地面對,并用開闊的眼界、創(chuàng)新的想法去觸摸、去探索它的極致。
國內外的沙龍 文/楊恩璞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在我走訪過的眾多國家中,沙龍攝影組織不在少數(shù),其中包括國際攝影藝術聯(lián)合會、無疆界攝影家協(xié)會這些國際知名的組織。去年,在和無疆界攝影家協(xié)會負責人接觸時,我問起瑪麗女士:你們攝影沙龍組織有什么宗旨和綱領?她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
國外 無綱領,就是綱領
無疆界攝影家協(xié)會負責人瑪麗說:無綱領,就是沙龍的綱領。它有三大特點:
一、沙龍是無統(tǒng)一綱領的松散團體,各種風格流派都可以;
二、不為媒體或機構服務,只為追求自己在攝影中的最佳表現(xiàn);
三、參加者和負責者不拿報酬,就是為組織奉獻服務。
在國外,沙龍完全是自愿的、無統(tǒng)一綱領的松散團體,標榜擺脫官方媒體控制。攝影的體裁、題材、形式都不限,完全是攝影人自發(fā)的表達自我風格和個性,探索攝影最新、最極致發(fā)展的途徑。沙龍的創(chuàng)作范圍很廣泛,在國外并不是以“唯美”或者“紀實”來判斷是否為沙龍。沙龍攝影展中常有“紀實”作品和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作品。從某種意義看沙龍攝影是前衛(wèi)、試驗作品的同義語,并不是僅僅局限在畫意攝影一個范圍內。
國外的攝影常以職業(yè)與否來進行劃分。職業(yè)攝影師以攝影為生,根據(jù)訂貨單位要求去拍,雖然有攝影師的自我表達,但有很強的功利性。另一部分是新聞攝影記者,關注社會熱點話題,有很高的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精神,比如尤金·史密斯拍《水俁》,完全是自覺的行動,為社會運動服務,其中很多人常會受雇于媒體。而沙龍攝影人和前者的區(qū)別,就是不以攝影為謀生手段,客觀上承認,但主觀上不強調通過攝影來實現(xiàn)社會使命,他們熱衷于定期組織活動、在世界各地打“龍”,享受過程、表現(xiàn)自我藝術風格和藝術才華而已。
面對沙龍,在國外也有爭論,但彼此兼容并存。人們對各種藝術形式都持有寬容的態(tài)度,很少出現(xiàn)不同攝影領域的人跳出來指責、否定沙龍或其他流派。舉個例子,巴黎有三大博物館——盧浮宮、奧賽博物館、蓬皮杜藝術中心,盧浮宮是古典經院的代表,奧賽博物館則以印象派作品為主,而20世紀,觀念藝術和多媒體表現(xiàn)手法的盛行,又形成了蓬皮杜藝術中心。但法國人認為它們都是人類的藝術寶庫,每個流派都應該有生存空間和各自鮮明的定位、特點,欣賞古典藝術,同樣也可以接受千奇百怪的現(xiàn)代藝術,要允許別人做探索實驗。
城市騎手 Gianni Schianchi 攝
騎車者的視角,現(xiàn)場感強烈,適當?shù)穆T表現(xiàn)了動感。
焦點 Roccardo Zarate 攝
閃光燈點亮的時間只有數(shù)百分之一秒或更短,所有的閃光燈不可能同時亮,因此,作品的構思和拍攝都需要事先縝密安排。
上樓 JoachimW.Dettmer 攝
構圖很有趣味性,移動的人物平添了動感,超廣角鏡頭極大強調了透視感。
國內 糾纏不清的沙龍
沙龍這個在國外很自然的話題,在國內卻變得糾纏不清。人們常把沙龍局限地理解為畫意攝影,而且會認為這是一個貶義詞。
20世紀50年代,有人曾認為沙龍是香港資本家的玩意兒,社會主義不搞沙龍,攝影要為政治宣傳服務;改革開放初期,沙龍興起了一陣,當初“四月影會”和其他的一些民間攝影組織大都屬沙龍組織。當時他們是非官方的面目出現(xiàn),挑戰(zhàn)“四人幫”文藝、創(chuàng)作了大批與極左宣傳不同的攝影作品。但風行了一個階段后,發(fā)現(xiàn)有些人只是在講究光影、構圖上打轉,缺乏前衛(wèi)探索精神。因此,又遭到質疑,把沙龍一股腦批判為形式主義、風花雪月、不關心社會。
此外,由于郎靜山、陳復禮等人在攝影界甚至世界范圍內的影響,人們又會以偏概全將他們的“畫意攝影”當作全部的沙龍攝影。這是我們思維的狹隘之處。其實,沙龍本身有多種題材和樣式,拿香港沙龍來說,攝影家簡慶福早期的(1960年以前)很多作品都是拍香港底層人民的生活,但他從沒有稱自己的作品是紀實攝影,因為他的拍攝目的并不是為了像尤金·史密斯那樣為社會民生大聲疾呼,雖然這些作品也表達了他對底層人民的同情,也在客觀上為香港留下很多資料,但他最大的興趣還是通過光影、構圖來表達自己的藝術風格,對他而言攝影只是生命需要。
沙龍就是攝影愛好者對攝影本體進行實踐研究的一種方式。現(xiàn)在,我們很多影友都在自由選題拍攝各種探索作品,實質上也都是屬于沙龍的范疇。如:有的人并不是受商業(yè)或媒體約定拍攝紀實攝影或觀念作品;也有的退休后,離開新聞崗位后醉心于拍攝藝術風光,但由于沙龍似乎是個貶義詞,所以大家都不肯承認自己的是沙龍攝影。
沙龍攝影在歷史長河里對攝影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一是探索、發(fā)展了各種風格流派;二是培養(yǎng)了幾代人高超的攝影造型語言。如攝影大師吳印咸、鄭景康等都是經歷沙龍活動奠定自己基本功,然后在創(chuàng)作上再上一層樓。
沙龍或許只是攝影運作的某種方式,絕非阻礙攝影發(fā)展的絆腳石。我們應用百花齊放的精神對待沙龍。同時,有志于參與攝影沙龍活動的攝影人,更不要人云亦云把沙龍僅僅局限于畫意攝影,那樣就會扼殺自己的創(chuàng)新銳氣,把沙龍推向僵化單一的模式。
雨后 龔建輝 攝
2008年10月攝于內蒙。哈蘇501CM機身250mm鏡頭加偏振鏡、F8光圈 1/250秒、柯達100VS反轉片。
荷 姚武 攝
在拍攝冬季的荷時,使用了多重曝光或色彩的冷暖對比,嚴冬里的荷正像一個禪者,給人鏡面人生的思考,實與虛的聯(lián)想,表達出生命陽剛的氣韻。
尼康D3相機1/1000秒曝光補償-1.3EV后期電腦處理
牧歸 龔建輝 攝
2008年10月攝于壩上。從構思到完成共用了三個晚上。在摸清了羊群晚歸的確切時間和地點后,我們安排司機提前將車開到了離我們40米的地方守候,當羊即將進入村口時便開啟大燈尾隨其后,此刻,強烈的汽車燈光與高色溫下的環(huán)境光交織在一起,使冷暖的畫面產生寧靜而美妙的感覺。
佳能 EOS-1Ds MarkⅢ機身70—200mm鏡頭F2.8光圈1/40秒ISO 40
沙龍攝影的相關鏈接
無疆界攝影組織(ISF)
1994年在法國成立,目前由歐洲國家知名攝影組織中的優(yōu)秀攝影師組成。該組織致力于保護和提高攝影原作作品的質量,不論作品是以什么技術手段拍攝,是歷史的還是現(xiàn)代的,黑白的還是彩色的,膠片的還是數(shù)碼的。實現(xiàn)這個目標不受地理國界的限制,也不受不同藝術風格的限制和意識形態(tài)以及技術工藝的限制。該組織根據(jù)會員在攝影方面取得的成績授予他們不同的榮譽稱號。
我國最早的沙龍攝影組織
據(jù)《中國攝影史》(中國攝影出版社)載,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國內就有了沙龍攝影組織。作為我國成立最早的業(yè)余攝影藝術團體,由北京大學黃振玉、陳萬里等人發(fā)起,并有劉半農等人加入的北京光社,經常組織會員外出拍攝,切磋技藝,觀看攝影書刊,舉辦攝影作品展覽,出版作品集。光社會員的作品包括風光、花卉、風土人情、景物等,構圖新穎,意境含蓄。
1924年6月,光社舉辦第一次會員作品展覽,成為我國攝影史上第一次由攝影團體舉辦的攝影藝術展覽,兩天內有五六千人參觀,受到好評,部分展覽作品被匯集為《大風集》出版。光社是我國率先倡導藝術攝影的團體,他們針對當時社會上一般人認為攝影只能機械復制生活,另一些人一味模仿外國作品的情況,提出攝影要個性化、民族化。
靜 劉半農 攝
極限 Jussi Laine 攝
沒有經過任何數(shù)碼處理的非常規(guī)畫面,令人無話可說,這樣的近距超廣角拍攝者只能是被攝者本人,讓人充滿敬意。
飛躍 Vladimir David 攝
遙控仰拍,陰郁的天空此時表現(xiàn)力遠勝于晴空,否則死白一片,運用單色調恰到好處。
冬 Julija Malanuk 攝
高調的人像作品,緊湊的構圖突出了眼神,仿佛呼之欲出。
數(shù)碼浪潮下的沙龍
文/許堅 “奧賽”中國聯(lián)絡人
挖掘題材,挖掘想法
沙龍攝影和攝影沙龍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所包含的領域要寬泛得多,是攝影的一類風格或流派,而攝影沙龍只是攝影展覽或競賽的一種形式。目前,我們約定俗成的狹義的攝影沙龍,專指經國際攝影藝術聯(lián)合會(FIAP)或美國攝影學會認可,定期舉行(一般為每年,少數(shù)為每兩年),由參賽者自由投稿的一種非盈利性比賽,通常參加的為非職業(yè)攝影師。
由于歷史的發(fā)展和評選的形式等原因,攝影沙龍中的獲獎作品大多為大眾化口味,畫面以完美傾向為主,以至于長而久之人們把唯美風格的照片稱之為沙龍攝影,我個人認為這完全是混淆了概念,相關的爭論也往往陷入誤區(qū)(比如風光攝影就只能一定是沙龍攝影了)。
目前各類攝影比賽中,中國參賽者參賽和獲獎的作品多數(shù)還是風光類或者少數(shù)民族人像等作品,創(chuàng)意類作品相對數(shù)量較少。中國攝影師擁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豐富的拍攝題材,廣闊的拍攝空間。但實際中,還是扎堆現(xiàn)象嚴重,攝影師缺乏自己的攝影語言。以“奧賽”(奧地利超級攝影巡回展)為例,該項賽事為中國攝影師專門設立了“中國專題組”,這個組的主題是十分開放的,但是在評選中發(fā)現(xiàn),風光類作品依舊是“扎堆”,而紀實類作品則缺乏有份量的單幅作品(本人一直反對組照和單幅作品在一個平臺上評選)。創(chuàng)意類參賽作品則很少,并且多是集中在環(huán)保題材上。其實花心思挖掘一下,運用中國元素來表現(xiàn)古今文明碰撞等題材,就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方向。
參加比賽,重在參與,不用過多去揣測比賽和評委的審美取向。實際上,很多比賽考慮到文化和觀念的差異,會有意邀請不同地域和領域的評委。堅持自己的個性,并將這種個性表現(xiàn)得更為成熟,創(chuàng)造出完成度更高的作品應是參賽者的努力方向。
數(shù)碼風潮襲來
我第一次參加“奧賽”是1996年,那時候“奧賽”中開始上演數(shù)碼化的風潮,當年的全場大獎得主為英國的著名數(shù)碼攝影大師Paul Biddle,接下來五六年里,一個個閃亮的世界級數(shù)碼攝影師接連登場,那一段時間是“奧賽”的高峰,牢固確立了在攝影界的地位。而在接下來幾年,沒有涌現(xiàn)更多的數(shù)碼攝影大師,大獎得主分別被人像和自然攝影師所獲得。但是數(shù)碼手段的應用比例還是在不斷提高。
近年來數(shù)碼化的風潮對沙龍攝影帶來巨大影響。先說比賽,投稿的形式發(fā)生了變化,以前最大的組別——幻燈組幾近滅亡,取而代之的是數(shù)碼照片,所以分組由以前幻燈組和照片組兩大類變成了投影組(兼有幻燈放映和數(shù)碼投影)和照片組(此時的照片原片也基本是數(shù)碼,只是以照片輸出而已)。投稿形式也由郵寄變?yōu)榻邮茈娮余]件投稿,甚至參賽費也可以通過網絡直接支付。這樣,組織攝影沙龍的門檻和費用也迅速降低,影賽目錄很多也取消而代之以光盤,甚至評委也可以在異地同時進行評選。今后,網絡投稿已成為影賽的必然趨勢,而群眾性的網絡評選,因為參與度廣,可以提高影響力,也經常會被用作評獎的依據(jù)之一,當然其公正性并不能得到保證,所以通常會被用在預賽等環(huán)節(jié)。而攝影人的創(chuàng)作手段,也由于Photoshop等數(shù)碼軟件,變得更加自由奔放、更加富有創(chuàng)意。
默契 Michael Weber 攝
投影和實體,大面積的黑色投影成了主體,十分巧妙。
沙龍攝影的相關鏈接
傳統(tǒng)時代玩沙龍
膠片時代,參賽者及作品的相關信息,常常集中照片的背面展示。右圖是20世紀80年代的投稿作品,背面貼滿了該作品的參賽經歷和獲獎信息,這是身份認證也是一種榮譽展示。
國際攝影藝術聯(lián)合會(FIAP)
1958年創(chuàng)建。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的國際民間攝影組織。每兩年舉辦一次黑白與彩色照片展和一次彩色正片展。FIAP主要起到了聯(lián)絡全球攝影人、溝通攝影信息的作用。中國曾舉辦過1997年、2006年兩屆大會。
相關鏈接
奧地利超級攝影巡回展(“奧賽”)
創(chuàng)建于1992年,是由奧地利超級攝影學會主辦,以主贊助商哈蘇冠名的國際攝影沙龍。每年吸引100多個國家的5萬余幅攝影作品參賽。近年開始主贊助商改為奧地利特倫伯紙業(yè)公司。評判風格繼承了沙龍攝影標準,但更多地強調作品獨創(chuàng)性,雖然主要是面向業(yè)余攝影師,但由于出色的推廣,吸引了大批職業(yè)攝影師參與。當然,高達30000美元的大獎獎金外加徠卡相機的獎品,也是吸引大家的原因。
古代仕女圖 翟必倫 攝
我拍煙姿的主要器材是尼康D70數(shù)碼相機,尼康AF24—85mm1∶2.8—4D鏡頭。兩米遠處放黑布做背景,用黑紙擋住蚊香。光圈根據(jù)閃光燈指數(shù)確定,一般小于F5.6為好,快門速度通常為1/30秒,閃光燈側面打光。四周不能通風,人不要走動。等煙直線上升時,用筷子從中間橫掃使之改變形態(tài),看到精彩瞬間時按下快門。
幻影 何俊杰 攝
慢速度拍舞臺,最可能收獲意外效果。這是一臺云南歌舞,“七彩云南”已成為攝影人的思維定式,而我想用簡潔的影調來表現(xiàn)。當全場驟暗,我屏住呼吸,以1秒的速度實現(xiàn)了想法。佳能EOS 10D相機ISO800曝光補償+1EV
跳入水中 Bob Elsdale 攝
攝影界有這樣一種說法:永遠不要給動物和孩子拍照。但Bob Elsdale卻在給動物拍攝中找到了無限的樂趣。而數(shù)碼的風行,也讓Bob的想象變得更容易實現(xiàn)。就這樣一只跳入水中、留給讀者一個背影的小青蛙的畫面,簡練中透著老道。
沙龍攝影常用技巧
文/文暄
人們欣賞“沙龍”作品時,常常會為美妙的視覺效果而感嘆不已,同時也會產生疑問“這樣的照片是怎樣拍攝的?”。這里,我們總結了幾項具有代表性的沙龍攝影技法,以供讀者了解。
曝光
多次曝光出新意
多次曝光是較為傳統(tǒng)的拍攝技法。即在同一膠片或CCD成像界面上對一個或多個拍攝對象實施兩次或兩次以上的曝光。一般在淺色背景條件下拍攝時,需要進行曝光負補償,幾次曝光量的總和大約等于一次拍攝的正確曝光值。對于深色及至黑色背景,拍同一對象在同一位置或不同對象在同一位置也需要進行曝光負補償,補償方式和淡色背景大體相同;拍同一對象或多個對象在不同位置,則無需進行補償。
多次曝光不僅可以使一個主體在畫面中進行相同或不同形態(tài)的復制,還可以通過焦點的虛實控制,營造出虛實相映的獨特效果。
用光
離機閃光出奇效
沙龍攝影非常講究用光,無論是自然光還是人造光,都需要攝影人來發(fā)現(xiàn)、挖掘與應用。這里所說的人為布光主要是指人造光源的應用。人造光的種類很多,應用最廣泛且最實用的即電子閃光燈。多數(shù)閃光攝影是將閃光燈插在照相機頂部的熱靴插座上實現(xiàn)閃光的,盡管閃光燈的燈頭可以仰起或左右旋轉,但是燈頭角度的變化只能用于反射閃光,所以布光的靈活程度會受到一定的束縛。比如我們要利用閃光燈作為主要光源來拍攝逆光效果照片時,插在相機頂部的閃光燈是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這時,我們需要取下閃光燈尋求合適的角度對主體進行閃光曝光。通常用于布光的閃光燈需要用連線或紅外線觸發(fā)裝置進行觸發(fā)閃光。
映襯李光成 攝
荷花是許多攝影人都喜歡拍攝的題材,因此也是一個很難拍出新意的題材。作者采用兩次曝光方式,使荷葉上清晰地映出花朵,花朵上又襯出荷葉的紋理。使荷花這種過于大眾化的題材產生了新穎別致的效果。
煙之舞翟必倫 攝
這幅作品將裊裊升起的煙拍攝得猶如舞臺上的芭蕾舞表演一般,產生這種獨特的效果不僅體現(xiàn)出作者獨特的創(chuàng)意,也體現(xiàn)出攝影師熟練的用光技巧。煙霧側面的閃光燈較好地凝固了煙的形態(tài)。
夢荷姚武 攝
同樣是荷花作品,同樣應用了多次曝光技術,不同的是折反射鏡頭的應用,使背景中水面的反光幻化成一圈圈美妙的光斑,使作品產生了如夢如幻的特殊效果。
平衡木上的女孩米切爾·當寧(英) 攝
這幅照片記錄了運動員在平衡木上翻跟頭的整個動作。低色溫的光源使畫面人物呈現(xiàn)暖色調,全黑的背景為拍攝人物動作的全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在慢速快門下,運動員緩慢的動作得到相對清晰的體現(xiàn),而快速翻騰的瞬間在畫面上形成虛影,產生了動中有靜,虛中有實的特殊效果。
鏡頭
如夢如幻在鏡頭
沙龍攝影中,有許多作品的高光點會出現(xiàn)圓形的光斑,給人一種如夢如幻的光影效果。這種特殊效果并非采用濾光鏡或后期電腦技術,而是依靠折反射鏡頭來完成的。
折反射鏡頭屬于長焦距鏡頭的一種,但折反射鏡頭的長度卻比同焦距的長焦鏡頭短很多。折反射鏡頭的光路中加用一片中心帶孔的凹面鏡和一片裝在透鏡中心的小凹面鏡,將通過鏡頭前端透鏡折射進去的光線經過兩次反射,使光路折成三段,從而使得鏡頭的長度比相同焦距的遠攝鏡頭縮短一半左右,所以具有重量輕、體積小和低色差的特點。由于折反射鏡頭體積小,光學結構相對簡單,所以制作成本較低,價格也大大低于同焦距的長焦鏡頭。折反射鏡頭通常只有一擋光圈,而且雖然很小,但焦距長景深短,使用時必須要固定在穩(wěn)定的三腳架上。
慢門
流動的慢速快門
慢速快門多用于弱光攝影,因為曝光時間長,運動的物體會形成虛化的影像,靜止的物體則會清晰再現(xiàn)。所以慢速快門常用于表現(xiàn)動感,襯托速度。慢速快門的應用技巧非常多,既可直接進行長時間曝光,如拍攝夜景,也可將快門速度設置在1/15秒以下來實施追隨拍攝法,以強調動感。此外,在1/15秒以下的快門中,還可以通過變焦的方式,拍攝出爆炸效果的影像。另外,慢速快門還可以配合閃光燈來實現(xiàn)后簾同步閃光技巧等等。除了弱光攝影外,在強光下同樣可以利用慢速快門來控制景物的動靜關系,但是鏡頭的最小光圈有限,所以強光下用慢速快門時,有時需要利用中灰密度鏡來降低光線的強度。
暗房
傳統(tǒng)暗房顯功力
傳統(tǒng)膠片的時代后期暗房同樣重要。所以沙龍攝影也有“三分拍攝七分做”的說法。傳統(tǒng)暗房的制作技巧非常豐富,如高調、低調、柔光、剪接、套放、拼放、多底合成、加顆粒、浮雕、仿版畫、色調分離等百余種技術。傳統(tǒng)暗房加工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勞動,而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通過各種技術技法,使一幅攝影作品不斷臻于完善,增強其藝術感染力。但是傳統(tǒng)暗房不僅需要擁有一系列專業(yè)的設備,更需要掌握復雜的暗房技術,而且工作效率相對較低。所以數(shù)字時代,傳統(tǒng)暗房技術也被多數(shù)人所忽略,真正還在依靠傳統(tǒng)暗房制作照片的人越來越少。不過,也正由于傳統(tǒng)暗房制作照片的可復制性不高,使得這類照片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仿版畫效果資料照片
版畫是美術作品的一個品種。是采用木刻技藝將景物的形態(tài)、輪廓以及光線效果再現(xiàn)出來。制作方法為:原底片——透明正片——黑白負片——黑白正片(以求加大反差)——黑白負片并實施較弱的中途曝光——中途曝光效果負片與第二張整片重疊——負片——常規(guī)放大后得到這種仿版畫效果。
電腦
時尚的數(shù)字合成
計算機與Photoshop軟件取代了傳統(tǒng)的暗房,彩色向黑白的轉換在1秒之內便可完成,過去暗房中難以控制的多底合成、色調分離、中途曝光等技術在計算機前變得越來越簡單。有攝影人對數(shù)字技術有些反感,認為在藝術攝影比賽中,后期處理的作品與自己直接拍攝的照片同場競技有失公允。其實,后期處理也好,直接拍攝也罷,在沙龍攝影中,各種技術一律平等。
入戲覃美華 攝
原片是用數(shù)碼相機拍攝的彩色作品。作者利用Photoshop放棄色彩,并對天空進行了壓暗處理,陽光穿過云層的光束效果,使照片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效果。
(責任編輯:李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