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山
近聞某地以三種不同顏色的卡片,來警誡有問題苗頭或者已經出現(xiàn)問題的干部。據了解,全國不少地方也使用了這種“顏色”來警示告誡一些帶有苗頭性的違規(guī)行為,以問題輕重不同,有的以白、藍、黃“三色卡”為標志,有的以藍、黃、紅“三色卡”為標志,某地正是以紅、橙、黃三色將違規(guī)行為分為A級風險、B級風險、C級風險,并樂觀地稱“三色警示”為每個崗位每個干部筑起了一道“防火墻”,裝上了一套“殺毒軟件”,似乎腐敗預警一夜之間悟出了真諦。
面對嚴峻的反腐敗形勢,不少地方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反腐敗的新方法,這是值得肯定的。誰也不能否定有關方面出臺這種反腐敗措施的良苦用心,可民眾卻對這些多在警示上做文章的反腐形式能否真正起到實質性的效果,心存疑問。
本來,各級干部都有嚴格的紀律法律約束,只要他們在這些規(guī)定之內活動,就不會出多大問題,相關部門按照這些規(guī)定來監(jiān)督干部本來就是份內之事,只要做到位了,該誡勉談話的談話,該查處拿下的就查處拿下,讓反腐敗的實際效果得以充分顯現(xiàn),至于發(fā)不發(fā)“三色卡”,是不會有什么影響的。況且制作“三色卡”還要花錢,是要增加反腐敗成本的。有個縣幾個月就發(fā)放“三色卡”近百張,而當地副科級以上干部不過300來人,“三色卡”遍地發(fā),起到的警誡作用到底有沒有、有多大,還真說不清楚。
在社會轉型期間,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容不得我們去搞花架子。有地方推出一個“小眼睛盯大眼睛”的活動,向小學生頒發(fā)聘書,讓他們對其親生父母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有地方則聘請黨政一把手的妻子擔任監(jiān)督信息員,監(jiān)督檢查丈夫的“8小時以外”。筆者以為,此類“改革創(chuàng)新”的反腐敗措施,和“三色卡”有相似之處,重形式而輕實質,有作秀之嫌疑。因為還沒有聽說有小學生揭露了自己父母腐敗的事情,而妻子揭露自己丈夫的,多是因為丈夫在外邊有了“紅顏”、“二奶”,威脅到了她的位置才會憤而報復,即便如此,這樣的例子也是少之甚少。
反腐敗的實質就是嚴格限制行使公共權力的官員,防止其公權私用,傷害公眾利益。如果說從根本機制上解決社會轉型期官員腐敗問題還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那么我們認真而嚴格執(zhí)行現(xiàn)有、幾乎無縫覆蓋的針對各級官員的法紀監(jiān)督,顯然是現(xiàn)實可行的,比如北京的奧運工程,這么大的工程,這么龐雜的系統(tǒng),牽涉到這么多的部門和人,監(jiān)管稍有差池,就容易滋生腐敗,但北京辦成了廉潔奧運,北京奧組委高級顧問魏紀中說:“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辦法,不過是嚴格執(zhí)行了規(guī)定而已。”
有廉政研究專家指出,要想反腐,首先是反腐敗制度建設;第二就是強化制度的剛性和處罰的力度。既然我們的反腐敗制度制定了不少,那么我們不妨在執(zhí)行的力度上狠下功夫,一味追求形式而忽視實質效果,把形式的作用夸大化,那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如果再盲目樂觀,認為掌握了反腐敗的金鑰匙,而忽視了剛性處罰,那將貽誤反腐敗戰(zhàn)機。更為可怕的是,如果把違法亂紀行為僅僅作為輕描淡寫的警示來處理,那就有放縱腐敗分子的嫌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