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虎三
扎壩的封閉鍛煉出了扎壩人較強的自給自足能力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藝。
清晨,35歲的讓雄(扎壩音譯名)帶著他不滿三歲的女兒,來到了自己制作黑陶的手工作坊。大山一片靜寂,清晨濃厚的白霧更像是一場淅淅瀝瀝的小雨打在他們父女的身上。作為扎壩——這個神秘族群最后的一位黑陶手工藝人,從縣政府在當(dāng)?shù)亻_展的一系列扶貧項目中,讓雄因為有獨門手藝,得到了數(shù)百元的資金資助,辦起了這個簡陋的黑陶手工作坊。
“扎”在藏語中有“制陶人”之意。在二樓最盡頭的一間小屋內(nèi),讓雄雙手用勁揉和著今天勞作將使用的惟一原料——粘土,土是從幾公里外的大山深處挖掘背運而來,那是當(dāng)?shù)靥禺a(chǎn)的一種粘土,呈紅褐色,土中大多雜夾著一些大大小小的類似片石的石頭,“它們像片石,但比片石更為柔軟,易于臼碎?!?/p>
八點剛過,上午的陽光便從房間窄小的窗戶照了進來。小女孩席地而坐,緊靠著父親堅實而寬大的后背,父女倆整天守著一大團灰黑色的粘土,守著墻角那些早已做成形正在陰干的奶黃色陶器。父女倆可以大半天一言不發(fā),父親忙著和土與手工,女兒靜靜看著父親沾滿泥土的雙手;看著形態(tài)各異的陶器如何從那雙手中猶如田地中的谷穗,一點點向上長高,一點點綻放成形。偶爾,女兒也抬頭向門外呆望一陣。父女倆耳邊除了手捏粘土的絲絲聲響外,再也沒有了其他的喧嚷。
讓雄制作陶器,完全依照祖?zhèn)鞯某绦蚺c流程:先下后上。陶土在他靈巧的手上,轉(zhuǎn)動中慢慢向上生長著,如此工序反反復(fù)復(fù)。這其中每一件陶器形型差異與變化的掌控,全憑他雙手的質(zhì)感與日久天長煉就的經(jīng)驗。
如果“扎壩”這種族群稱謂,歷史的本來面目確是“制陶人”,那么,作為黑陶部落最后的手工制陶人,讓雄,就是這個族群與自己遠古形象最為接近的一尊塑像;他手中生產(chǎn)出的那些粗大而簡樸的土陶,就是這個族群與自己遠古歷史最為接近的一組文明符號。
我隨意拿起一個完工的土陶,但見其內(nèi)壁凹凸不平的紋理遍布周身,古樸滄桑,猶如讓雄所代表的這個神秘族群,古老而厚重。在讓雄的黑陶成品倉庫:當(dāng)?shù)厝诉^冬取暖使用的火盆;用于宗教儀軌的密拉瑪;宗教祭祀時進行煨桑的半人多高的火罐;陶制火鍋,諸如此類,蔚為大觀。這些黑陶器,品種繁多,造型準確,壁薄質(zhì)高,精制異常。
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shù),力與美的結(jié)晶”的黑陶文化,出現(xiàn)在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它標志著中國制陶工藝走向了其歷史的巔峰,也向后人展示了制陶由實用性轉(zhuǎn)向?qū)徝酪蟮淖冞w過程,正因如此,黑陶的“熏煙滲碳法”,被濃墨重彩地載入了世界工藝美術(shù)史。而黑陶這種“變色大法”,曾讓幾代學(xué)者百思不得其解。幾代學(xué)者經(jīng)過61年不懈地研究和發(fā)掘,黑陶的制作工藝在1989年才被世人詮釋破譯。在外界這云山霧罩的60多年中,深山之中的扎壩,當(dāng)?shù)厝艘恢痹谘赜弥煌饨缯`認為失傳的“中華獨門工藝”,默默無聞地生產(chǎn)著中華手工藝之瑰寶——黑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