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經(jīng)常說:“深入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精神交流,可有多種方式,而我最擅長的,就是動筆寫作,用筆作為交流的最佳工具?!?/p>
20余年前,北京城內(nèi)的景山公園。
一位日本年輕學子,健步登上了公園中央的小山,站在山頂上的亭前俯望:微風吹拂下,紫禁城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頂在陽光下熠熠閃亮,恢宏壯麗。
他久久凝望著故宮,腦海里浮想聯(lián)翩:他深為故宮建筑的悠久輝煌,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折服,同時也不禁感嘆:人生在浩瀚的歷史面前顯得如此渺小、短暫。
決定走一條自己的路
這位日本學子就是加藤隆則,此時正在北京大學留學。他慶幸自己抓住了一個機遇,有了這次深入了解中國的留學經(jīng)歷。
“那個年代,來中國的日本人還不多,有些日本人是退休之后,帶著尋源中國文化的興趣來的,更多的日本人是來中國旅游觀光,他們在跑馬看花,舉杯碰盞中了解中國,這種交流和了解是比較粗淺的?!?/p>
的確,那時能像加藤一樣來中國留學的日本青年鳳毛麟角,更多日本年輕人向往的是去西方。
而加藤不愿做隨波逐流的人。他有自己的想法。就在經(jīng)常登臨景山,俯望故宮那金碧輝煌的建筑群之中,加藤思考著自己的前途和未來,也決定了走一條自己的路。
——不斷地觀察中國,也觀察日本,更好地認清彼此兩個國家。為這兩個有著悠久交流歷史的鄰邦,為日中兩國人民的深入交流貢獻一己之力。
時光荏苒,歲月如流。留學回國后,20年飛逝般過去了。加藤已成為日本最大的傳媒機構(gòu)《讀賣新聞》的資深媒體人。而此時,歷史再次給予了他一個機遇,讓他重返當年的留學之地——中國。
2005年,加藤受《讀賣新聞》社派遣,來到中國上海擔任《讀賣新聞》駐上海支局長,由此也開始了他繼續(xù)深入觀察中國,觀察日本,繼續(xù)為兩國人民精神層面的深入交流而努力的旅程。
坐在筆者面前侃侃而談的加藤隆則,并不像一般想象中日本人拘謹形象,而是個隨時隨地思考著,行動著的充滿個性的日本媒體人。
加藤說:“我的工作方式也與別人不同,許多記者只是寫明天的報道,寫專門領域的報道,如政治口,經(jīng)濟口等等,而我,喜歡寫寬泛的,未來的報道,很多時候看來是做無用功,但其實是在練內(nèi)功?!?/p>
“說白了,我是想做一個對中國社會盡可能全面了解的外國記者。深入地了解中國和中國人,這是我工作的重心。”
比如在中國采訪一個司法案件時,一些記者是通過有關新聞發(fā)布機構(gòu)了解案件的進程和當事人情況,而加藤則獨辟渠道,親自去核實各方面情況和幕后的背景,這樣雖很費時間,而且常常徒勞無功,沒有結(jié)果,但加藤認為,深入了解寫出的報道肯定有價值,也會為讀者所認可。
又一次,剛來中國上海工作不久的加藤,從網(wǎng)絡新聞中獲知,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坐落于南京中山東路307號的鐘山賓館黃埔廳的審判侵華日軍戰(zhàn)犯軍事法庭原址即將對外開放。
黃埔廳原是國民黨勵志社總部所在地。它曾作為軍事法庭,審判過制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要犯谷壽夫、進行殺人比賽的惡魔向井敏明和野田巖等多名侵華日軍戰(zhàn)犯。它見證了中國近代抗擊外國侵略奪得的第一次偉大勝利。
為了捕捉新聞,加藤當日清早5點乘火車趕到南京。在那一幅幅記錄血腥歷史的照片面前,加藤以沉重的聲音訴說著感受:“以前從日本教科書上看到過日軍侵略中國的史實,但遠不如這些圖片更為真實??吹綀D片上南京市民遭屠戮的慘狀,幾乎讓我透不過氣來?!?/p>
20年前加藤在北京留學時,就利用暑假來過南京,親眼見到教科書上曾經(jīng)描述過的歷史現(xiàn)場,當他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那累累的白骨曾讓他觸目驚心!接著他又去了中國東北三省,尋訪那片“幾乎每一座建筑都記錄著血腥的土地”。
正因為有了多年前在中國的積累和認識,加之這次在南京的實地探訪,大量搜集歷史資料,加藤返回上海后,很快在《讀賣新聞》上發(fā)表了一篇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的專題報道,披露了南京黃埔廳內(nèi)外的一些新鮮史實,他的報道在日本民眾中引起了反響,也讓他們更真實地了解了過去那段歷史。
深入了解中國和中國人
“了解中國,要盡可能深入,而不應只是了解它的皮毛?!奔犹俳?jīng)常這樣說,也腳踏實地地這樣去做。
2008年5月12日,中國汶川大地震發(fā)生之后,加藤幾乎是最早到達災區(qū)現(xiàn)場采訪報道的外國媒體記者之一。
而在去災區(qū)的路線上,加藤沒有選擇直接去汶川,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跑了一條“冷線”。他說:“我不想跟別人一樣,愿意獨辟蹊徑。人家都走的我就不去湊熱鬧了,人家走不到的,我就去走,這樣才更有意義,更有價值?!?/p>
加藤和他的助手一道,從上海出發(fā),直奔甘肅地震災區(qū)文縣。一路相當艱難,公路毀了,橋梁斷了,他們只得臨時租車,帶上全部行李,繞道而行。實在繞不過去的河流,就請當?shù)馗刹繋椭掖蛇^去。
一路上,加藤接觸了許許多多災難中的中國人,有遭遇強震后的農(nóng)民,有當?shù)刂笓]抗震救災的干部,有趕赴災區(qū)的消防和解放軍官兵,也有搭載他們汽車、摩托車,急切趕回家鄉(xiāng)看望受災親人的打工仔。
給加藤留下至深印象的是,甘肅一個災情嚴重的村莊,房屋幾乎全部倒塌了,路也斷了,村民們無家可歸,救災部隊趕到后,為他們搭建了臨時帳篷,搶修了道路,給受災群眾們送去了方便面、大米等救災食物,老鄉(xiāng)們面對強震后的慘狀,流露出的不是過度的悲痛和無望,而是對政府和部隊救助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激和知足!
這讓加藤感觸很深:他看到了中國農(nóng)民身上那種頑強的生命力和承受力,他們的意志如鋼鐵般堅強,他們的精神不可摧毀!“我第一次真正覺得,中國的農(nóng)民很偉大!”
2007年,加藤和他的助手還采訪了江蘇泰興溪橋鎮(zhèn)的小提琴之鄉(xiāng)。溪橋鎮(zhèn)是個僅有3萬余人的江南小鎮(zhèn),但這里卻聚集著50余家小提琴制作企業(yè),其中還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制作工廠。這里年產(chǎn)小提琴50萬把,世界上每3把用于教學和練習的小提琴中,就有一把產(chǎn)自這里,一位外國友人形象地把溪橋鎮(zhèn)稱作“中國提琴之鄉(xiāng)”。
為讓溪橋的小提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溪橋提琴制造家們還辦起了“中國提琴藝術博覽會”、建起了“提琴文化博物館”。2006年,在博鰲亞洲論壇和國際醫(yī)藥產(chǎn)業(yè)大會上,溪橋小提琴被選定為贈送給各國嘉賓的珍貴禮品。從溪橋鎮(zhèn)人身上,加藤真切地認識了中國農(nóng)民非凡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看到了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中國新農(nóng)村帶來的光明前景。
加藤說,就像中國人在不斷變化一樣,我對中國人的了解也在不斷變化。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加藤到中國留學時,他所接觸的中國人幾乎相差無幾,人們幾乎都穿相同顏色的服裝,工資也相差無幾,相互見面,寒暄的多是“吃了嗎?”不少中國人見了加藤,所問的問題也如出一轍:“日本的電視機,哪個牌子的好?”他回答都是一樣的,人們很難滿意。
“現(xiàn)在可不一樣了,年輕人,老年人,中年人,各個地方的人,問我的問題都不一樣,上海人會問我,哪個日本料理店好,年輕人會問我,日本的動漫怎么樣,日本的歌星如何?許多年輕人的問題讓我這個日本中年人都難以答復了。”
成功運作跨國傳媒合作的
民意調(diào)查
2007年,正逢中日兩國實現(xiàn)邦交正常化35周年紀念,溫家寶總理正式訪問日本。年初的一個夜晚,加藤來到北京,與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的幾位朋友聚餐聊天。大家不約而同議論一個話題:在這有紀念意義之年,我們中日媒體能做什么?一位年輕的中國記者提議,能不能與《讀賣新聞》合作,在兩國大學生中搞一次民意調(diào)查?這個創(chuàng)意立即得到了加藤和幾位同行的贊同。
聚餐會后,大家分頭行動,向各自媒體領導提交報批聯(lián)合調(diào)查項目的創(chuàng)意書,設置調(diào)查問卷等。由于在跨國媒體間聯(lián)合搞民意調(diào)查還是第一次,加藤和《瞭望東方》的同行們心中都沒有底。而當加藤把“項目書”匯報給報社東京總部后,總部幾位比較熟悉中國情況的人也都預測,這個跨國聯(lián)合調(diào)查在中國難以得到批準。而《瞭望東方》也一直在等待新華社領導的批復,但始終沒有消息。時間過去了一個多月,眼看就要錯過開展聯(lián)合調(diào)查的最佳時機,大家也做好了項目不幸“流產(chǎn)”的精神準備。
就在這時,《瞭望東方周刊》的副總編輯給加藤帶來了好消息。他在電話中激動地說:“批了!批了!新華社領導要我們好好做?!?/p>
接下來,由中國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與日本發(fā)行量最大的《讀賣新聞》攜手組織的一項千名中日大學生同題調(diào)查活動在兩國間順利實施。
因這次調(diào)查活動正趕在溫總理訪日前夕,更引起了兩國媒體的高度關注,數(shù)十家報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對此給予了多方面報道和贊揚,使這次民意調(diào)查收到了空前的反響,也達到了探索中日兩國大學生對雙方國家的了解程度、對社會和世界的了解程度、雙方關系的好感程度等調(diào)查預期。
“通過這次調(diào)查,讓人更真切感觸到,中日雙方彼此了解的深度和廣度還遠遠不夠,這也正是舉行這次中日大學生民意調(diào)查的意義所在?!?/p>
“通過這次跨國民意調(diào)查的策劃和操作,也讓人看到,中國的媒體現(xiàn)在很開放,沒有這一點,就難以保證這次跨國傳媒首次聯(lián)合調(diào)查活動的成功!這是個非常了不起的進步?!奔犹倩仡櫟?。
首次合作的成功,為這個項目的繼續(xù)運作鋪平了道路。2007年9月,加藤和《瞭望東方周刊》再度攜手,聯(lián)合推出了中日韓三國大學生的民意調(diào)查,依然反響熱烈;2008年8月北京舉辦奧運會前夕,他們又聯(lián)合舉辦了新一輪中日民意調(diào)查,范圍從大學生擴大到了中國成年公民。
現(xiàn)在,加藤和朋友們操作的這個調(diào)查活動已成為一個成熟保留項目,每年根據(jù)國內(nèi)國際政經(jīng)局勢的變化適時推出不同調(diào)查問卷。
“本來純粹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建議,由于運作成功和廣泛的影響力,現(xiàn)已上升為官方認可和高度重視的指令合作項目了?!?/p>
“所以,要深入中日之間精神層面的交流,不能只等只看,而要大膽去想,去做,去嘗試,去創(chuàng)新,一切都是可能的。只要努力了,一定會有成效?!奔犹贊M懷信心地說。
思考“潛規(guī)則”,
以“筆”架起交流橋
加藤經(jīng)常說:“深入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精神交流,可有多種方式,而我最擅長的,就是動筆寫作,用筆作為交流的最佳工具?!?/p>
他不僅這樣說,也如實地這樣做。
加藤認為,自己的特長是在日本國內(nèi)做了20多年記者,對日本的國情及社會發(fā)展變化十分熟悉,這有利于把日中兩個國家的情況加以比較,幫助中國人更深入細致地了解和認識日本。為此,他在網(wǎng)上開辟了中文“博客”,他的博文不是浮光掠影式的,而是細膩、深刻,糅進了自己對日本的感悟、體味和思考,也糅進了對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比較。他的精彩博文滿足了許多中國讀者渴望深入了解日本的意愿,也解惑了他們對于日本的不少疑問。
自2008年底起,加藤又開始動筆寫作他的新著《中國的潛規(guī)則》。
“因為我看到許多來中國投資、做生意的老外,往往緊盯著中國已經(jīng)出臺的法律、法規(guī),認為這是在中國立足和成事必須遵循的法則和根本,而以我對中國多年的觀察和深入的了解思考,我覺得,其實在許多公開的法規(guī)條文背后,是許多潛規(guī)則在運行,在起作用。”
加藤說:“我并非從理論到理論地去探討潛規(guī)則,而是通過中國的一些實際案例去解釋這些潛規(guī)則?!?/p>
總之,加藤覺得,不了解中國的潛規(guī)則,就不是真正了解了中國?!皾撘?guī)則在日本也有,了解了中國的潛規(guī)則,反過來還能更深入地觀察和了解日本?!?/p>
加藤的一番解說,讓我感到他對中國的研究的確下了一番工夫?!斑B一般中國人也很少這樣思考,更何況一個外國人?!边@不能不讓我對加藤了解中國的深入程度刮目相看。
“我并不急于出版,要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認真探討比較,我不想追求什么轟動效應,要做,就去做一件有長遠價值的事情?!?/p>
筆者真誠期待著:加藤對中國潛規(guī)則的深入思考,結(jié)出累累果實。筆者也有理由相信,加藤的新著,一定會為中日精神層面的深入交流架起一座新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