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VIP譯為“貴賓”是很得當?shù)?。因為VIP(veryimportant person)如果被直譯為“非常重要的人”,在商業(yè)交往中,人們不得不拗口地說這六個漢字,那多別扭。
把taxi譯為“的士”固然不錯,譯為“出租車”,是強調(diào)它不是私家車;譯為“出租車”,則突出了它的收費方式。把space shuttle譯為“宇宙飛船”具有科學性;若譯為“航天飛機”則保留了它的浪漫色彩。
要將中文譯為英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見過“餃子”和“豆腐”的多種譯法,大抵是用某種西方食品來附會一下,隔靴搔癢,不得要領(lǐng)?,F(xiàn)在西方人吃過餃子和豆腐的越來越多。
北京奧運會接待外國運動員的奧運村里,最受歡迎的十種中國食品,就包括麻婆豆腐和餃子,jiaozi和tofu不算是生僻詞了吧?想起那位把“四喜丸子”翻譯成“四個快樂的肉球”的人,怕是快樂過了頭,如此翻譯,真會鬧得人家糊里糊涂。
當下中國人生活里特有的東西,如“戶口”(不但和你的吃住有關(guān),還和你的孩子上學有關(guān))、“單位”(不但和你的職業(yè)有關(guān),還和你的生老病死有關(guān))是難得翻譯的,不得已,恐怕只好借助音譯。
涉及到文化,問題就更多了。譬如“京劇”被翻譯成Beijing opera。京劇里可有唱、念、做、打,Opera里可沒有這么多名堂。所以,此opera非彼opera,Beijing opera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opera,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opera。啰里啰嗦,還是講不清,感興趣的外國朋友如果看一段《貴妃醉酒》,看一段《三岔口》就會明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