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的人類解放理論,是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統(tǒng)一。在一定意義上,“中國模式”是現實性的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運用,證實了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科學性和真理性。馬克思在其一生的探索歷程中,已經從理論上界分了人類解放的理想性與現實性。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在實踐探索中進一步推進了現實性的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歷史進程,創(chuàng)造了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切合中國具體國情的“中國模式”?!爸袊J健笔莿討B(tài)發(fā)展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具體歷史環(huán)境下社會發(fā)展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和諧社會理論是“中國模式”的最深刻體現。
[關鍵詞]馬克思;中國模式;現實性;人類解放理論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6470(2009)05—0021—05
任何理論都是理想性與現實性雙重向度的統(tǒng)一。理論具有理想性,故能夠引導現實;具有現實性,故能夠付諸實踐。無論是引導現實還是付諸實踐,都是一個理論之理想性現實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多維的,并不存在一種非如此不可的模式。
如何在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理想性“觀照”下建構現實性的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重大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對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闡釋、實踐與創(chuàng)新,最受矚目、影響深遠者莫過于前蘇聯和中國。前蘇聯的解體既讓某些幸災樂禍的西方理論家高呼“歷史的終結”,也證明了現實性的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蘇聯模式”之失敗。然而,“蘇聯模式”的失敗未必是“歷史的終結”,亦未必證明得了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理論的失效。在如何將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現實化、實踐化的問題上,“蘇聯模式”僅僅是多條道路中的一個選擇而已。現實化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中國模式”的逐漸凸顯及其所獲得偉大成就,充分證實了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科學性與真理性。
一、理論界分:人類解放理論的理想性與現實性向度
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是理想性與現實性雙重向度的科學統(tǒng)一。因此,對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辯證地理解,才能使人類解放問題得到完整、正確的說明。準確理解人類解放理論。首要的是從理論上界分人類解放理論的理想性與現實性向度。實踐已證明,混同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理想性與現實性是錯誤的、具有危害性的。忽視人類解放理論的理想性,往往造成將其庸俗化為對具體政策的事后論證,抑或將其在現實性研究中束之高閣:忽略人類解放理論的現實性,常常難免把人類解放理論僅僅當作一種終極性追求甚至是一種烏托邦,抑或將其理想性人為的“拉近”甚至于等同現實性。這兩種做法都會導致既損害理想的崇高性又損害現實的可操作性。為此我們必須確立一種長遠的理論眼光和一種富有張力的實踐觀念,來看待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理想性與現實性向度之關系。
其實,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人類解放理論之理想性與現實性向度從理論上是得到了界分的。一直以來。有些學者沒有看到馬克思思想發(fā)展的內在邏輯以及人類解放的演進邏輯,總是把主胚的轉移看作是思想的斷裂,認為馬克思的人類解放理論經歷了早期的不成熟到晚期的成熟之轉變,有些學者則認為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義思想才是正確的,晚期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是步入歧途,前者是以晚期否定早期,后者則反之。然而,筆者認為,馬克思的人類解放理論雖然確實存在一個轉變的過程,但卻不存在互相否定的兩種理論。毋寧說,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之轉變是一個界分理想性與現實性雙重向度,思考如何將人類解放理論之理想性現實化的理論探索過程。簡言之,這個轉變過程就是經歷了一個從哲學的、思辨式的抽象論述到經濟的、政治的具體論述的過程。前者因其抽象的思辨色彩,帶有理想性的特質,以《論猶太人問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早期著作為代表,后者則因其深入地考量社會現實,呈現出更多的現實性特質,以《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哥達綱領批判》等后期著作為代表。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寫作在時間上正介于其間,既承襲了早期的思辨色彩,亦秉有后期考量社會現實的性質。
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認為,“只有當人認識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會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起來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離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也認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這里,我們見到的只是對未來理想社會抽象的、思辨式的論述;此時之馬克思雖已認識到必須超越政治解放,追求人類解放,然而對于如何在現實社會中操作化地將人類解放理論付諸實踐,卻沒有闡述,故此時期之人類解放理論被稱之為“哲學共產主義”。及至《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雖花費極大的精力與筆墨從經濟、政治的角度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論證了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必然性,卻依然聲稱“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可見,馬克思已逐步對人類解放理論作出了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理論界分,開始注意其理論之理想性的現實化過程。這一認識最終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得到最切實的闡述。在此著作中,馬克思區(qū)分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指出第一階段“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fā)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并進一步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yōu)楹笳叩母锩D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這就非常鮮明地闡述了人類解放理論之理想性現實化的概略過程。因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時代并未經歷現實的人類解放運動。故他們并無精細描述現實的人類解放運動的全部過程和細節(jié),而只能根據其理論探索的真誠性,向后人粗略描繪人類解放運動發(fā)展的大致線條。
馬克思對人類解放理論的闡釋,經歷了從理想性到現實性的轉變,體現了馬克思為全人類的解放尋求“現實道路”的偉大精神。馬克思晚期不再糾纏于抽象的、思辨式的“哲學共產主義”爭論,而是在現實社會生活面前徑直運用經濟、政治的眼光,以歷史的辯證法來實證與分析現實問題。由此可見,那種把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僅僅當成是一種終極性的信仰、甚或是一種烏托邦的看法是錯誤,馬克思在其對自身理論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已經從理論上界分了人類解放理論的理想性與現實性兩個向度。然而,理論的界分是遠遠不夠的。當前的具體現實始終制約著終極價值目標的實現,人類的解放是一種歷史進程中的具體性的解放,是在一定的歷史語境與具體的社會實踐中的解放,這一歷史的具體現實規(guī)約著人類對終極性目標的追求。因此,要徹底實現人類的解放。需要從當前的歷史具體現實出發(fā),從歷史中的現實的人出發(fā),用科學的終極價值引導歷史的進程,在歷史進程的具體現實的規(guī)約下逐步實現人類的解放,這就得要求依據具體的社會現實建構現實性的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以此指導不同歷史情境下的人類解放運動。
二、實踐探索:從社會主義改造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有學者指出,“從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雖然所面臨的問題有所不同,但在將理想現實化的理論方式上,卻具有非常明顯的相同性。那就是在堅持理想社會之原則的基礎上,將理想的實現劃分為不同的階段,使理想得到更為現實的中介”。這一認識在中國坎坷而堅定的社會主義道路上體現得尤為深刻與寶貴。由于未能充分洞察到理想之實現需要得到持續(xù)的現實中介,不切實際地人為“拉近”理想性與現實性之間的客觀距離,造成了社會主義實踐的慘痛悲劇,也由于逐步認清了人類解放理論的理想性與現實性的關系,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而獲得了改革開放以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社會主義社會沒有像馬克思所預想的那樣在西方發(fā)達國家首先取得勝利,而是在東方落后國家率先獲得成功。使得現實的社會主義實踐與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經典社會主義理論存在著重大差異:一方面,現實的社會主義實踐皆是脫胎自生產力相對落后的東方國家,不存在資本主義私有制與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之間相矛盾的問題:另一方面,生產力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還不得不面對與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共生與競爭的歷史處境。因此,在新的歷史環(huán)境下,如何認識與實踐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就成為東方社會主義國家最大的困難問題與理論創(chuàng)新機遇。這一點體現在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上,則是客觀地、迫切地要求創(chuàng)造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現實性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以指導現實的社會主義實踐。相對于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所創(chuàng)建的實踐發(fā)展模式,這就是“中國模式”。對這一模式的實踐探索歷程與時間起源,學者們觀點各異。有些學者認為,“中國模式”指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發(fā)展道路和經驗,改革開發(fā)之前的探索僅僅只是其歷史準備;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模式”不限于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而應涵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然而,在筆者看來,“中國模式”的起始時間既不是新中國成立之后,亦不是改革開放以后。前者延長了“中國模式”,忽視了其社會主義性質,后者則縮短了“中國模式”,忽略了改革開放前中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獨創(chuàng)性。筆者認為,“中國模式”作為現實化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實踐探索歷程,應起自社會主義改造成功之后,但真正的規(guī)模是改革開放以后才呈現的,且動態(tài)發(fā)展到當前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將繼續(xù)發(fā)展下去。
雖然“中國模式”起始于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改造,然而,其胚胎卻孕育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結合當時中國的具體國情,精辟地闡述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各項措施,此即是“中國模式”的萌芽。社會主義改造才是“中國模式”實踐探索的真正開始,自此之后,中國踏上了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現實化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壯闊而艱難的歷程。
盡管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在許多方面都受著“蘇聯模式”的影響,但是自“一五”計劃之后,毛澤東鑒于“蘇聯模式”的弊病,提出“以蘇為戒”的口號,開始在現實化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問題上“走自己的路”的實踐探索。此后,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文章中總結了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模式”。而黨的八大則首次提出了國內的主要矛盾,正確對待了如何在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現實化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問題,這一實踐發(fā)展模式對改革開放以后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具有深遠的影響。可惜的是,不久之后,這一科學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受到了質疑、批判與放棄。“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及“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人類解放理論的現實化被一步步摒棄。這是徹底無視中國的具體國情,無視在生產力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境況完全不同于馬克思以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為標準所論述的現實化人類解放理論的過程。此后“左”傾的社會主義建設愈演愈烈,并爆發(fā)了慘烈的“文化大革命”,使國家一度到了崩潰的邊緣。
直至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的正常秩序才得以逐漸恢復。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十三大深刻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正如鄧小平所指出,“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fā)達階段”。之后的十四大概括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內容,提出了市場經濟理論。十五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這使得現實化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之“中國模式”不斷凸顯與完善。尤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更是打破了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相容的理論禁區(qū),深刻切中并解決了全球化時代在生產力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逐漸創(chuàng)造出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現實性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
進入新世紀,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十七大報告則進一步指出,“科學發(fā)展觀,第一要義是發(fā)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根本方法是統(tǒng)籌兼顧”。從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遠大視野來看,科學發(fā)展觀是手段與目的、方法論與本體論的統(tǒng)一。對于當前的社會發(fā)展現狀,科學發(fā)展是目的,是本體論的:對于人類解放的理想來說,科學發(fā)展則是手段、是方法論的。堅持科學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堅持以人為本,采取統(tǒng)籌兼顧的方法,正是在當前現實化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可操作性要求。
繼科學發(fā)展觀提出之后,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是進一步現實化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重要理論成果,是現階段之社會主義社會最可望且可行的目標,是自覺地將在現實社會主義中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最終目的的理論建構?!昂椭C社會理論作為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內容,在實踐的意義上體現了社會和諧與人類解放的一體性。一方面,和諧社會內涵了人類解放的理想,而另一方面,和諧社會也正是人類解放實現的現實途徑?!碑斎唬詷嫿ê椭C社會為理論目標所欲達成的追求歷史的終極性目標和當前歷史具體現實的協調統(tǒng)一,只能是理想的現實化中介,是現實性的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深入建構,是“中國模式”的內涵的豐富與深化。
三、“中國模式”之實質: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現實性運用
“中國模式”之實質,在一定意義上,是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現實性運用,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社會主義道路。它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在將人類解放理論之理想性現實化時,在實踐中探究解決各種具體的歷史境況下之問題時,逐步創(chuàng)立起來的。雖然其實踐的步驟、階段與經典馬克思主義者的論述稍有不同,但是。貫穿其間的卻是一種共同的立場與方法,那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通過理論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來制定階段性目標,漸進實現共同理想,即把馬克思人類解放理想的實現看做一個過程,并分為若干階段,每一個階段有自身的層次、程度,過程中的各個階段既有理想的始終指引,也有依據于現實情況的具體實現。這一點,首先充分體現在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辯證關系中。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這一終極性目標的實現需要不斷制定階段性目標,即需要制定黨的最低綱領。其次還全面體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黨的偉大理論創(chuàng)新中。通過明確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社會主義的不發(fā)達階段,我們擺脫了盲目地人為地“拉近”人類解放理論之理想性與現實性兩向度間的距離,采取了更加符合國情、符合民心的發(fā)展理念與措施,尤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的提出,體現了黨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認識之深化;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且將和諧社會理論貫穿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過程,提升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建設目標和結果,認識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fā)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我們在立足于“以人為本”和“科學發(fā)展”的基礎上,從更高的歷史發(fā)展程度進一步現實化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因此可以說,和諧社會理論是當代現實化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發(fā)展高峰,是“中國模式”的最突出體現。
“中國模式”是一種動態(tài)的、逐步發(fā)展中的現實性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運用,其性質無疑是社會主義的,而其內涵自然應當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在實踐中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現實措施,既包括黨在各個時期的先進發(fā)展理念,也包括自社會主義改造以來我們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
具體而言,現實性的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之“中國模式”是在中國當前的歷史境況下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模式,包括以下內容:經濟建設上強調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實行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公有制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堅持結合市場和政府兩個向度調節(jié)資源配置,堅持對外開放;政治建設上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人民民主,拒絕多黨輪流執(zhí)政和議會政治,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文化建設上強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允許不同社會思潮的存在,堅持文化的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社會建設上著重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發(fā)展社會事業(y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chuàng)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fā)展。“四個建設”的提出既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現實化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實踐經驗的總結與升華,也是對“中國模式”的最全面概括,是“人民主權”傳統(tǒng)與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想的統(tǒng)一。是在堅持人類解放理論理想性的條件下,根據具體的歷史境況分階段現實化理想的偉大創(chuàng)造。
“中國模式”就是中國“走自己的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追求在更高的層次上現實化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這與“蘇聯模式”存在以下幾點區(qū)別:從理論上深入界分社會主義的不同發(fā)展階段,重視不斷建構新的社會目標;強調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相容性,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突破盲目拔高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唯意志論”發(fā)展觀。
總之,現實性的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之“中國模式”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在實踐探索中的偉大理論創(chuàng)新,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雖旨在追求人類解放理論的純粹性與理想性,但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有著清醒的認識,拒絕盲目拉近理想與現實以至于將現實等同于理想。在堅持將人類解放這一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作為基本尺度和依據的基礎上,深刻把握到一定的現實階段是實現人類解放理論之理想性不可逾越的中介,只有辯證地看待理想性與現實性這兩個向度問的關系,才能穩(wěn)健實現人類解放的目標。因此,“中國模式”是具體歷史環(huán)境下社會發(fā)展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89.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3]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1.
[4][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04,314.
[6]王南湜.社會主義:從理想性到現實性[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3).
[7]參見蔡拓.探索中的“中國模式”[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5(5);尹倩.“中國模式”的概念解讀[J].唯實,2008(10);吳艷東.“中國模式”:探索歷程、特點及意義[J].理論探索,2009(2).
[8]參見郝立新、盧衍昌.“中國模式”的哲學意蘊[J].教學與研究,2006(1).
[9]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52.
[10]劉同舫.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理想性與現實性[J].學術研究,2009(3).
責任編輯:陸 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