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作為一種帶有神力的動物,自原始社會時起,就以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被運用于玉器雕刻上。其后,龍紋又以身份地位和皇權的象征,在我們工藝美術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從甲骨文和金文中“龍”字的典型寫法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完整的龍紋,應該具備彎曲的身體、犄角、圓眼、張嘴等特征(圖1)。當然,龍的形象并非一開始就這般具象、生動。從早期的玉豬龍、“C”形龍,到今天我們常見的龍的樣式,經歷了數千年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僅從原始社會龍紋的出現,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龍紋在古玉器上的大量運用,其造型、紋飾都產生了很多變化?,F在,我們就一同翻開先秦古玉的篇章,來感受龍紋的演變過程。
原始社會質樸的龍紋
目前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玉器中龍的形象,主要見于紅山文化和凌家灘文化,以出土的龍形玉佩居多。這類佩飾多為龍的單獨造型,它不與其他佩飾穿綴組合,而是作為一種佩戴于胸部的飾物或放置于胸部的隨葬品來使用。部分龍形佩飾雖然具有玦的造型,但依據出土時器物所放置的位置,我們獲知當時這類器物并不作為古人的耳部裝飾品,因而也將其歸為佩飾之類。
紅山文化玉龍
紅山文化是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chuàng)造的農業(yè)文化,因最早發(fā)現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郊的紅山后遺址而得名。距今有6000年左右的時間。其具有代表性特征的龍紋有二。
其一,龍的造型多為頭尾相顧,向內卷曲的“C”型。龍的外形輪廓雕刻清晰,吻部前伸上揚,梭形細目,長鬃飄舉,細體內彎,卷尾有力,雖無角、無肢、無爪,卻極富動感。背部有一對穿孔,可供穿掛用。另外,“C”形龍的尾部呈尖狀向內彎曲,帶有抽象后的鳳鳥造型特征,部分學者認為這件玉佩飾為最早的龍鳳合體造型(圖2)。
其二,龍的造型為頭尾相連或近似相連狀,有的造型如同玉玦,通常頭部甚大,短肥耳,圓眼,口部有獠牙的表現,頭尾之間缺口未完全斷開。通體渾厚圓滑,刻畫線條極為勻稱流暢。面部磨出有平凹變化的瓦溝紋,與刻畫紋相互配合,起到突出耳、目、吻、鼻孔等各部位的效果。這類造型在紅山文化的地域內出
土數量較多,有一些首尾之間的缺口增大,呈完全斷開狀。對于龍首的刻畫,沒有過多的線條,僅用浮雕技法,突出耳、眼、鼻和嘴。玉獸形玦的面部形象,以前被定為豬首,故又被稱作為“玉豬龍”(現在亦有學者認為是熊首)。可以看出,紅山文化時期大多數龍的形象,其現實來源應該是豬(圖3)。
凌家灘文化玉龍
凌家灘遺址位于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村,距今約5000年左右。該遺址內出土的玉龍,整體為片雕形制,其身體部位寬火,具有力量和動勢,尾部自然變窄。雖首尾相連,但具有C型龍的一定特征。龍的頭部琢有一對犄角,或視為鬃毛,身體上帶有線裝刻畫紋,與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線性刻畫紋有異曲同工之妙。龍尾上端帶有一孔,為佩戴穿掛之用(圖4)。
這種造型的玉龍在江淮地區(qū)首次發(fā)現,其形象與紅山文化玉龍的造型、良渚文化的紋飾刻畫方式較為相似??梢娂t山文化、良渚玉器文化均與江淮地區(qū)的原始文化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商周時期神秘獰厲的龍紋
商代青銅工具的運用,大大推進了琢玉工藝的發(fā)展。加之原始氏族制度的解體和奴隸制國家的建立,使得商代的禮儀制度進一步深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商代的龍紋上,則是由早期帶有原始巫術性質的龍,向一種符合奴隸社會禮制的龍的過渡。
商代龍的造型由早期的“C”形發(fā)生轉變,龍身的動勢感增強。在演變的過程中,龍尾略向外卷曲,形成一個小“S”的造型。同時,這一時期飾物上的龍造型,多帶有一個類似“且”字形的角,與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龍”字的寫法極為接近。
在紋飾方面,商代的龍具有特征性的“臣”字眼,而且身體上帶有大量的重環(huán)紋、方格紋、云雷紋等表現動物兇狠的紋飾。龍的背脊上,開始出現扉棱。這一時期,典型的紋飾刻畫工藝為“雙陰擠陽”:即龍身體上的大量裝飾紋樣,都是運用兩條平行的細陰線刻畫而形成的。由于這兩條陰線之間距離較近,因此給人一種陰線之間的區(qū)域略高于地子的淺浮雕的感覺(圖5)。
西周時期,龍基本沿襲了商代的造型,只是在構圖和線條的處理上顯得更加舒展。具體來說,這一時期具有商代“臣”字眼、“且”形角等特征的龍紋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流暢自由的紋飾。通常龍的頭部突出,鼻上卷,眼呈橢圓形,額頭上有一個中間略微凸起的“山”字形結構,吻部有卷曲的長舌。龍身采用陰線與陽線相互配合使用的藝術表現方式,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圖6)。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充滿生機的龍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舊禮制的逐步瓦解,新的思潮為文化和藝術領域帶來了繁榮與創(chuàng)新。表現在這一時期的龍紋上,我們可以看到,龍的祭祀作用已被淡化,人們通常將龍的形象雕琢于玉璜、玉璧等佩飾之上。
這一時期的龍紋,構思奇巧大膽而又富于變化。龍的造型向曲態(tài)的動感方面發(fā)展,頭部變小,身軀被拉長,呈雙“S”的造型,并出現四肢。龍的身體上滿飾幾何紋飾,一般多見谷紋、云紋,部分飾有蟠螭紋。龍角演變?yōu)榻贫涞哪?,眼睛多呈圓形或橢圓形,不見“臣”字眼(圖7)。
到了戰(zhàn)國后期,龍的形象與獸類相結合,其特征更為明顯:龍頭上開始出現角,吻部長而上卷,下唇呈“鉞”形,口微張成半圓狀,也有的龍嘴大張,并露有鋒利的牙齒。龍身表現為一種扭動的曲線,上面琢有精致細膩的紋飾,顯得繁縟華麗,高貴而神奇(圖8)。
縱觀先秦時期古代玉器中龍紋的演變,我們發(fā)現龍的造型,經歷了一個從抽象到具象,從樸拙到生動的演變過程。他的身軀由最初的盤旋卷曲的“C”形,發(fā)展到充滿力量的“S”形曲線,其紋飾也隨著當時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而日益變化,豐富和精致。可以說,探尋古代玉器中龍紋的演變?yōu)槲覀兇蜷_了一扇窗,順著這個規(guī)律去觀察和研究,我們將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紋飾的發(fā)展變化,更是隱藏于紋飾背后的政治文化變遷和由此產生的藝術風格轉變。
(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