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斯灣的阿拉伯國家,無論工地、飯館、旅店還是商鋪,甚至家庭,干活的人大多來自南亞和東南亞。應邀到當?shù)匾晃慌笥鸭易隹?,我發(fā)現(xiàn)他雇用的廚師、保姆共3人,均來自菲律賓;雇用的司機、清潔工共兩人,則來自孟加拉國。參觀一家通訊社,感覺好像來到南亞次大陸,除社長和總編輯之外,60多個員工,不是印度人就是巴基斯坦人。
外籍勞工占海灣六國人口總數(shù)近一半
波斯灣阿拉伯國家是指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卡塔爾、巴林和阿曼,統(tǒng)稱海灣六國。在這六國打工的,除來自埃及、蘇丹、巴勒斯坦等國的阿拉伯人之外,大多來自南亞和東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斯里蘭卡、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目前,海灣地區(qū)人口3500萬,其中外籍人至少有1300萬,占人口總數(shù)的37%以上。六國中,沙特阿拉伯的外籍勞工數(shù)量最多,約有560萬;阿聯(lián)酋、卡塔爾和科威特的外籍勞工在全國人口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別為89%、72%和59%。六國均由土生土長的阿拉伯人主宰,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則依靠外籍人來支撐。
海灣六國位于波斯灣西側的阿拉伯半島上。半島廣闊的地域多為沙漠,人口稀少,長期以農(nóng)牧業(yè)為主,社會經(jīng)濟相當落后。20世紀30年代,這里發(fā)現(xiàn)儲藏量極為豐富的石油,勘探、開采、煉制、出口均需大量勞動力??墒?,本地人不但太少,而且大多習慣懶散的游牧生活,文化素質也不高。于是,從事石油開發(fā)的西方大公司就從埃及、也門等周邊阿拉伯國家和鄰近的南亞次大陸引進勞工。到70年代,國際油價持續(xù)飆升,獨立不久的海灣國家“一夜暴富”。這時,從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政府部門管理、文教衛(wèi)生機構經(jīng)營,到成為富人后的家政服務,都需要引進人力,海灣地區(qū)成為世界上最活躍的勞務市場。這給南亞、甚至東南亞人口密集、英語通用的國家創(chuàng)造大量新的就業(yè)機會。六國的外籍勞工,1965年只不過十幾萬人,此后連年大幅增加,1975年111.6萬人,1985年788.2 萬人,1996年1000萬人,2006年則超過1300萬人。
大量外籍勞工涌入改變了海灣六國的人口結構。在70年代中期以前,六國的本國居民在人口總數(shù)中還占多數(shù),達68.7%;80年代中期,這一比例急劇下降為51.8%,到90年代進一步下降到43.6%。六國社會經(jīng)濟條件差異很大,外籍人的數(shù)量當然也就因國而異。其中,阿曼和沙特阿拉伯的本國居民在人口結構中始終保持了較大比例,現(xiàn)在分別為73%和71%。阿聯(lián)酋、卡塔爾和科威特三國則相反,外籍人在全國總人口中占多數(shù),2004年分別為81%、70%和64.4%。三國當局均驚嘆,本國居民在全國總人口中已成為“少數(shù)族群”。特別是每到炎夏季節(jié),本地許多人都去國外避暑,滿街巷走動的盡是南亞人,整個社會儼然成為印巴人的一統(tǒng)天下。
中東一家刊物曾經(jīng)這樣說:如果說是真主賜予海灣國家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那么,將這種資源轉化為財富則在很大程度上靠外籍勞工。外籍勞工是造福海灣國家的“另一個真主”,即“人間真主”。
伊斯蘭文化在本土遭到蠶食
大量外籍勞工的引進也給海灣國家?guī)硪幌盗猩鐣?jīng)濟問題。首先,海灣各國近年來人口普遍增長較快,年增長率一般在3%以上??墒?,勞務市場大多為外籍勞工擠占,當?shù)厝司蜆I(yè)困難,失業(yè)率不斷上升。其中,沙特本國人的失業(yè)率目前已達12%。其次,外籍勞工將收入的大部分匯回他們的國家,2006年至少有257億美元,約占海灣六國國內生產(chǎn)總值的8%。海灣國家稱此為經(jīng)濟“大放血”,心中感到不是滋味。再次,大量外籍人的存在,特別是一些非正常移民勞工的存在,給本來生活平靜的海灣國家?guī)聿簧偕鐣伟埠头N族沖突問題。
最令海灣國家感到憂慮的是,大量外籍人的存在對其民族的主體性構成巨大威脅。這些外籍勞工來自不同社會、文化、宗教背景的國家,帶來的是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截然不同的價值判斷和生活趣味,對海灣的本土文化傳統(tǒng)造成一定的沖擊。巴林勞工大臣馬吉德·阿拉維認為,外籍勞工大量涌入,使英語和印地語的使用大有壓倒阿拉伯語之勢,無形中在“扼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這種在自己的土地上使自己的文化被蠶食的現(xiàn)象,是對海灣國家的國民性的極大侵蝕。沙特勞工大臣加齊·格賽比2008年2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xiàn)在國際上有人向海灣國家施壓,要求給外籍勞工公民權。如果上千萬外籍人獲得公民身份,就意味著他們在海灣國家也獲得政治發(fā)言權。那時,“我們將被迫讓這些外籍勞工進入我們的議會或協(xié)商會議,甚至內閣”。這是“比一顆原子彈爆炸和一次以色列入侵都要嚴重的危險”。
鑒于這種情況,海灣國家開始考慮改變比較自由的移民政策,對外籍人入境加強限制。20世紀90年代初,作為替代外籍勞工的一項措施,有的海灣國家提出“勞動就業(yè)本地化”的口號。2007年,巴林和沙特建議,把外籍勞工的居住期限制在6年之內,同時將一直對外籍勞工實行的入境簽證、就業(yè)許可證的雇主擔保制改為政府管理制,嚴防外籍人擠占當?shù)厝藨加械墓ぷ鲘徫?。這樣,由政府統(tǒng)一掌握外籍勞務人員的輸入數(shù)量和留居時間,而達到60歲退休年齡后則必須離境。對這一建議,六國迄今尚未達成一致意見。這主要是因為,六國對外籍勞工的依賴程度太高,尤其是私營企業(yè)和家政服務,很難擺脫職業(yè)水準較高、工薪又較低的外籍勞工。外籍勞工從事的大多是當?shù)厝瞬恍家活櫟淖罾邸⒆钆K、最危險的“三最活計”。外籍勞工的銳減,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經(jīng)濟癱瘓。在阿聯(lián)酋、卡塔爾等國,許多印巴人在政府機構以及銀行、保險、郵電等有關國計民生的部門工作,已經(jīng)躋身上層社會,對國家的管理與發(fā)展舉足輕重。有人戲言,如果要趕走他們,有關國家“幾分鐘之內就可能倒退到石器時代”。
外籍勞工大多生活悲慘
海灣六國外籍勞工的生活與工作條件以及各種權益一直受到外界的關注。六國對外籍勞工均實行雇主擔保制度,留居年限及行動自由均受到嚴格限制,不準離開作擔保的雇主另找工作,人權組織稱此為“酷似賣身的奴隸制”。外籍勞工每周工作6天,每天8小時,有的祈禱和上廁所還要扣工資。工資最低的每月只有120美元,有時還遭拖欠不發(fā)。外籍勞工大多居住在工棚里,水電無保障,蚊蠅橫生,子女教育問題難以妥善解決,女性還會遭遇性侵擾。最近,因為美元貶值和物價飛漲,一些外籍勞工——特別是來自經(jīng)濟增長較快的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勞工,開始撤離海灣。留下來的,有的把家屬送回國內,有的不得不在業(yè)余時間再找一份活干。
(作者:國際問題專家,原新華通訊社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