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商場出現(xiàn)了一種怪現(xiàn)象—給產(chǎn)品取怪名。而且這種現(xiàn)象越來越流行,有的人甚至把它當(dāng)作一種時尚,電視上、廣告中、小攤前到處夸張地宣傳,沒完沒了。弄得人說不清是什么感覺,道不明是什么滋味。這些取怪名的手法,五花八門,歸納一下可分四種類型。
一、諧音取名法。就是借用明星名人名字的諧音,給產(chǎn)品取名。其目的,傍著大款好沾光,打開銷路。如止瀉藥“瀉停封”,諧謝霆鋒的名字。涂改液“流得滑”,諧劉德華的名字。羽絨服“王小鴨”,諧王小丫的名字。還有治療女性更年期綜合癥的藥名“依能靜”,喂豬的飼料“豬食茂”等等。為了促銷,那些廣告詞也寫得朗朗上口:“止瀉?用瀉停封,快!”真是煞費苦心。
二、歧義取名法。就是給產(chǎn)品取的名,讓人讀起來發(fā)生多種意思的理解,并不是產(chǎn)品單一用途意思的理解。一看廣告詞,留有話外音。例如“想知道‘親嘴’的味道嗎?”原來這是“清嘴含片”藥名的廣告。鄭州有一家“無道理公司”。表面上指沒道理,無道理可講。而實際上是指不管做什么事,都應(yīng)該從道義上考慮,以理為先,每個字都含著一種解釋,還有“老干媽麻辣醬”、“李老太大腸湯……”這些名字,咋一聽來,都有幾種意思在里面,正反幾方面都能解釋得通。如“三精葡萄糖酸鈣,笨熊,喝!”是只有“笨熊”才能喝呢?還是誰不喝誰是“笨熊”呢?不管怎么樣,沾上“笨熊”兩字,喝與不喝都會讓人為難,沒什么光彩可言。
三、貶損取名法。這是用故意貶低或者有損形象的方法給產(chǎn)品取名。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笨疵志椭拦范疾焕淼陌訁s成了名牌。而河南固始的雞蛋——笨蛋,則指的是本地的又大又蠢的雞蛋。固始的蘿卜——楞頭青。指的是本地蘿卜,青頭大,青頭多。這種蘿卜,又大又甜,又脆,好吃。說來說去,還是個白蘿卜。前年,固始縣長還領(lǐng)著農(nóng)民們到北京去,叫賣這“特產(chǎn)”呢。
四、恐怖取名法。這種方法就是把商品的名字叫得令人心驚膽戰(zhàn),可怕無比。例如:“酒鬼酒”,誰敢喝?喝成了酒鬼怎么辦?像“虎豹皮裝”,“七匹狼西服”,“九頭狼西褲”,“美國大腳板”雪糕,“手榴彈”梅子,“黑客帝國”飲料等等,真是千奇百怪。還有一種肉塊小食品的名字叫“唐僧肉”,在《西游記》里,想吃唐僧肉的都是妖怪。你吃“唐僧肉”,是不是妖怪呢?還有一種餅干豆的小食品,名字叫“老鼠屎”。一聽這名字,還真叫人惡心。偏偏有人愛吃“老鼠屎”。甚至還有的人取藝名也叫“老狼”,他唱起歌來,不就成了鬼哭狼嚎了嗎?真叫人心生恐懼。
我想,中華民族的文化燦爛輝煌,商家為什么不向好的方面把產(chǎn)品名字取得響亮點,好聽點,而偏偏向怪的方面動腦子呢?硬是取一些令人費解的怪名呢?
[簡評]給商品取怪名,這種文化中的怪現(xiàn)象,讓小作者感到不解。她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觀察、收集、鉆研、歸納,這種研究精神是非??少F的。她提出的質(zhì)疑,也是發(fā)人深思的。的確,像作者所說,“中華民族的文化燦爛輝煌”,保護(hù)弘揚(yáng)民族文化,人人都應(yīng)該盡力。尤其是商家,更應(yīng)該盡力。多給民族文化增添瑰寶,少給民族文化制造垃圾,是我們每個中華子孫義不容辭的責(zé)任。這就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方思安點評)
(人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