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中文詞句還是比較好翻譯的,但碰到一些專門術(shù)語或有特定意義的詞語、句子時,往往就不好翻譯,稍不小心還可能鬧出笑話。
最早的笑話是翻譯《水滸傳》,有翻成《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的故事》的,有翻成《水邊的故事》的,有翻成《水邊的土匪》的,有翻成《難兄難弟》的……還有翻譯《西游記》為《一只猴的故事》等等。
我國中醫(yī)里的一些術(shù)語也難翻譯,往往鬧笑話。如曾經(jīng)有外國人把中醫(yī)里分指身體三個不同部位的“三焦”,翻譯成了“三個加熱器”;把“五臟六腑”,翻譯成了“五個倉庫和六個宮殿”;把“白虎歷節(jié)”(關(guān)節(jié)腫痛,“歷節(jié)”就是“遍歷全身關(guān)節(jié)”的意思),譯成了“白色的老虎在奔跑”;把人體穴位的“公孫”,翻譯成了“爺爺和孫子”……真是非常搞笑!
中國是飲食大國,中國菜是很有特色的,菜名也非常專業(yè)。如北京有一道地道的菜叫“宮保雞”,有人卻將它翻譯成了“政府虐待雞”(Government abuse chicken);而把“東坡肉、太白鴨、麻婆豆腐”,分別翻譯成了“蘇東坡的肉、李白是只鴨、麻臉婆婆做的豆腐”。
外交上是少不了翻譯的,特別是一些同聲翻譯,笑話連連。如把“閹割”,翻譯成了“公變母”;把“未婚媽媽”翻譯成了“即將結(jié)婚的媽媽”;把“父權(quán)停止”翻譯成了“父親暫時不照顧孩子了”;把“砂眼(小細(xì)孔)”翻譯成了“沙眼”……
還記得最早來中國的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嗎,他可是個地道的中國通,但他也曾經(jīng)鬧過翻譯的笑話。如毛澤東說:“在中國,一些人對我有些恐懼心理??墒?,我卻是和尚打傘——無發(fā)(法)無天。”斯諾卻把話翻譯為“毛澤東說他是手執(zhí)雨傘,云游四方的孤僧”。斯諾還把“一諾千金”,直譯為“只要一答應(yīng),就要付美金一千元”;將“丈二和尚”,譯為“一個叫丈二的和尚”;還把“胡適先生,馳騁文壇”這句話,翻譯成了“有人能在寫字臺上跑馬嗎?有,那就是中國的胡適先生”!哈哈,真是個可愛的埃德加·斯諾朋友!
有位懂英文的朋友,去了趟貴陽,回來大談翻譯笑話。如她說有人把“貴陽”,竟然翻譯成了“昂貴的太陽”(the expensive sun);把“投訴”,翻譯成了“投擲了來告訴”(throwsto tell);把“警風(fēng)”,翻譯成了“警察的微風(fēng)”(Police breeze);把“拋扔”,翻譯成了“扔了又扔”(to throw to throw)……真讓我忍俊不禁。
由此可見,無論是中譯英,還是英譯中都要小心謹(jǐn)慎、認(rèn)真琢磨,切不可不加考慮,不加斟酌地亂譯,否則很有可能就鬧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