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鎮(zhèn)上勝嚴格執(zhí)行垃圾分類制度,目標是在2020年前把垃圾變零,消滅焚化爐和填埋場。2003年《零廢物宣言》在町議會通過,目前已經培育出一支力量驚人的生態(tài)斗士隊伍。上勝的2000位居民一直進行著一項試驗,如果成功的話,有可能讓日本全國的垃圾處理從業(yè)者全都失業(yè)。在這里,每家在把垃圾送到回收站之前,必須將其分成至少34種。如果有誰忘了擰掉塑料瓶的瓶蓋,或者沖洗空啤酒罐,回收站的志愿者就會堅決而有禮貌地讓他按要求做好。玻璃瓶必須去掉瓶蓋,按顏色分開。裝醬油和食用油的塑料瓶必須和裝礦泉水或綠茶飲料的PET(聚酯)瓶分開。所有的瓶子、罐子甚至塑料的食品包裝都必須進行徹底的清洗,新聞和雜志必須整齊地堆在一起,捆報紙的繩子是用回收牛奶盒制成的。
只要是不能用于堆肥的垃圾,都被送到零廢物中心。出門工作的居民們都繞到中心來送垃圾,車流從涓涓細流逐漸匯成滔滔洪水。這個中心可以容納的物品種類簡直目不暇接,從瓶子、罐子、報紙到陶器、電池、尿布、打火機、圓珠筆和無數(shù)的碎鏡子。
任何完好的東西都可以在“轉圈圈”回收店里再次找到用武之地,居民們可以自由地從這里取放任何東西,完全免費。自從兩年前回收店建立以來,居民們已經把1.7噸不要的物品放在這里,主要是服裝和裝飾品,拿回家的則有1.2噸。除了少數(shù)幾種,幾乎所有垃圾都可以回收利用。木制筷子被打碎用來造紙,烹調油變成了肥料。但是也有例外,比如鞋子、被褥和毯子,唯一的辦法仍然是焚燒;玻璃、陶瓷和燈泡只能填埋;電池則不得不用船運到千里之外北海道的一家回收工廠。
不能回收的廢物處理成本在下降。2004年,上勝在廢物處理和回收上花了將近4000萬日元(37萬美元),兩年后這一費用就減少到不足1800萬日元(16.6萬美元)。上勝的廢物回收率從十年前的55%上升到如今的80%。在零廢物計劃實施五年之后,已經有98%的人口用上了家庭堆肥機,在政府的補貼下,每家每年的花費只有3000日元(28美元)。人們的覺悟正在提高,零廢物運動不僅是一件正確的事,而且是環(huán)境唯一不被破壞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