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介紹了柑桔蝸牛的生物學特性、為害特性、發(fā)生規(guī)律,提出了雞鴨啄食、人工防治、化學防治。對柑桔蝸牛防治具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柑桔 蝸牛 防治
柑桔蝸牛(Bradybaena similaris(Ferussac))屬腹足綱,柄眼目,巴蝸??啤S置羊穆?,觸角螺、旱螺、小螺螄,山螺螄等。在我國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各省(市)及山東、河北,內蒙古、臺灣等省地均有分布,為害柑桔果實、新梢和新葉。近年來,在各地柑桔產區(qū)悄然發(fā)生,危害逐年加重,又難于防治,嚴重影響柑枯的產量、品質和商品價值。
一、為害狀
柑桔蝸牛用齒舌舔食嫩葉、新梢和果實。新梢被害后呈網狀孔洞,邊緣組織呈壞死狀。幼果被害處組織壞死,呈凹陷狀,成熟后變成畸形果,果實表面留有傷痕。
二、形態(tài)特征
雌雄同體,成螺螺殼呈扁球形,黃褐色至紅層,底部螺層較寬大,螺層周緣及縫合線上常有一條褐色帶。殼口馬蹄形,臍孔圓形。頭上具有3對觸角,上方一對長,眼著生其頂端,下方一對短小。頭部下方著生口器。體色灰白,長約35mm,腹部腹面有扁平的足。卵球形,直徑0.8~1.4mm,初產時乳白色,逐漸變?yōu)榈S色,接近孵化時為土黃色,卵殼石灰質。幼螺形態(tài)與成螺相似,但個體較小。外殼較薄,淡灰色,半透明,內部的螺體乳白色,人匕殼外隱約可見。
三、發(fā)生規(guī)律及習性
柑桔蝸牛一年發(fā)生一代,以成螺在草叢,落葉,樹皮下和土石塊下越冬。越冬成螺于翌年3月上中旬開始話動,開始取食為害,4月初開始交配產卵??勺泽w受精,也可異體受精,每個個體均可產卵。一生可多次產卵,每次產卵30~60粒,成堆狀,每一只成螺一生可產卵30~200粒,卵多產于疏松而又潮濕的土壤里或枯枝落下。桔園4~10月下均可見到卵塊。卵期14~31天,若土壤干燥,卵就不孵化。如果將卵翻至地面接觸空氣,則易爆裂。柑桔蝸牛喜歡潮濕陰涼的環(huán)境,晴天大多數在早晨8點以前,下午6點以后活動。陰雨天晝夜均可活動為害。在盛夏干旱季節(jié)或遇到嚴重不適應的氣侯條件,便隱蔽起來,通常分泌黏液形成蠟狀膜將口封住,暫時不吃不動,等到氣適宜再恢復活動。主要為害期為5~7月和9~12月。柑桔蝸牛行動遲緩,凡爬行過的地方,短時間內均可見到分泌黏液的痕跡。其天敵有雞、鴨、蟾蜍、青蛙、蟹類、龜類、螞蟻、步行蟲、鳥類等。
四、防治辦法
根據柑桔蝸牛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生活習性,采用化學防治和人工治相結合,輔助其它其防治措施,盡量將其控制在上樹為害之前。
1、雞鴨啄食。有條件的柑桔園可以放養(yǎng)雞鴨,每只雞鴨每天可捕食蝸牛200只以上。
2、人工防治:一是在樹的主干上捆扎草把,晚上9時左右將草把上的蝸牛和草把一起燒毀;二是4月上中旬翻耕土壤,使卵暴露死亡。
3、化學防治:一是4月上中旬,用6%密達顆粒劑誘殺,蝸牛接觸或進食后中毒吐沫而死,每畝撤施670g,防治效果好;二是在蝸牛產卵盛期翻耕土壤后,用70%殺螺胺兌水1000倍噴霧于暴露地表的卵塊,滅卵效果95%以上,能有效控制蝸牛的發(fā)生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