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已丑年是牛年,牛不僅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而且還與名人結(jié)下不解之緣,現(xiàn)將筆者收集到的名人與牛的軼聞趣事敘述如下,以饗讀者。
秦始皇出巡饑腸轆轆 店主人進獻紅燒牛尾
菜形完整,色澤油潤,肉爛汁濃,鮮香醇厚的“紅燒牛尾”是陜西傳統(tǒng)名菜,早在周朝就是關(guān)中人的主要肉食。說起“紅燒牛尾”,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呢!相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巡視全國,一次出巡在陜西的路上,因路途遙遠,不知不覺已近黃昏,此時的他已感到腹中空空,便走進一家餐館。說來也湊巧,因當日生意好,牛肉已賣完,只有一條牛尾,店主人紅燒后還燉在鍋里,準備自己食用,無奈的店主人只得膽戰(zhàn)心驚地將紅燒牛尾端出來獻給秦始皇。誰知,歪打正著,秦始皇從來未吃過這樣味美的牛尾,不但不怪罪店主,反而給予重賞。自秦始皇品嘗過紅燒牛尾后,該店生意越來越紅火。此菜后又經(jīng)歷代廚師不斷改進,更趨完美而流傳至今。
周文王遭禁仍不忘國事 姜子牙戲言鞭打成大業(yè)
鞭打黃牛系由熟牛肋條肉、水發(fā)海參為原料,經(jīng)蒸、氽、煨烹制而成,此菜牛肉酥香,海參軟爛,汁鮮味透,營養(yǎng)豐富。說起此菜來歷,民間傳說還與周文王有關(guān)呢!傳說周文王因遭讒言而被軟禁里(今河南湯陰北)。忠于職守的周文王軟禁期間仍不忘國事,四出訪賢。有一天,訪賢到渭河之濱的咸陽池畔正巧遇上姜子牙。周文王久聞姜子牙有治國之才便向姜求教治國之道,希望能得到姜子牙的扶助,共同為國盡力。姜子牙聽后戲言道:“如欲予出山匡扶大業(yè),你可伏地充牛,讓我鞭打,打一鞭我協(xié)助治理國事一年”周文王聽后毫不猶豫,當真伏地,任其橫一鞭豎一鞭地抽打。爾后,周文王在姜子牙的輔佐下終成大業(yè),姜子牙也被稱為“尚父”。后人依此傳說制作鞭打黃牛的菜肴也世代相傳。
戰(zhàn)國莊子隱居不仕 庖丁解牛寓言為喻
莊子是戰(zhàn)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曾為(氵泰)園吏,后隱居不仕。他主張清靜無為,獨尊老子。在《莊子#8226;養(yǎng)生主》中,他以“庖丁解?!痹⒀詾橛?,說明世上事物雖錯綜復雜,但只要善于適應自然之理,就不會受到損傷。莊子說:庖丁在解牛時,手、肩、腳、膝密切配合,用刀順著牛體的機理分檔取料,刀割之聲與牛肉斷裂之聲合于音律,似乎構(gòu)成了一首美妙的樂曲。他的刀技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又說:解牛不僅要懂技術(shù),更要懂得其中的道理與規(guī)律。在技術(shù)熟練后還要弄清牛體中骨節(jié)經(jīng)絡(luò),腠理等結(jié)構(gòu),然后依循牛體結(jié)構(gòu)的自然腠理去解割,才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他強調(diào)說:只要依照規(guī)律而行,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后來,“庖丁”就成了事廚中刀技超凡者的代稱。
東晉王羲之品嘗牛心灸 古代習俗使他成名士
王羲之是東晉書法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一生的功名成就也與吃有很大關(guān)系。劉義慶《世說新語》、《晉書#8226;王羲之傳》中有記載。有一次,王羲之因應了“吃啥補啥”的俗語,吃了牛心炙可以補心而使他成為知名人士。王羲之是瑯玡臨沂(今屬山東)人。父親王曠當過淮南太守,他的伯父王導是宰相,乃歷事元帝、明帝、成帝的三朝元老。王羲之13歲時,王導帶他去謁見當時任尚書左仆射的周顗。周顗知道王羲之很有才學,年紀雖小,卻刮目相看。古代時人們很重視“吃啥補啥”,故有名士說吃了牛心炙可以補心。在座的人還未動箸,周顗便親自挾牛心炙給王羲之吃。此時同席的客人一見此情景,也就都十分看重他,知道他很有才學,從此王羲之便成為當?shù)氐闹耸苛恕#ㄎ赐甏m(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