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亦有三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此話人人都講得出,盡管小孩子未必人人都生得出。但是,比生孩子幾率更低的應該是把“不孝有三”都說全乎了?!安恍⒂腥闭Z出《孟子·離婁上》,原作者未給出明示,但據(jù)漢儒趙岐《孟子章句》釋曰:“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币簿褪钦f,第一種不孝,是逼迫父母做違背其本人意愿的事;第二種不孝,乃當父母重病纏身或七老八十的時候,拒不履行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第三種不孝,才輪到所謂的“無后”。
“不孝有三”是孟子對孔子《孝經(jīng)》原理的發(fā)揚光大,但不論是孔是孟,都沒有把“無后”排在不孝之首。如果三種不孝確實排名有先后的話,足見“無后為大”一定是民間的曲解。
按照中式的思維邏輯,在提出“三不要”之類行為準則的同時,還應有“三要”相匹配,即“行孝有三”。雖然“二十四孝”已經(jīng)提供了數(shù)量上遠遠多于“三孝”的生動而完整的操作范例,舉例事跡過于陳舊。能基本符合孔孟原則及當代文明規(guī)范,又比較有可行性的現(xiàn)代行孝之法,不妨參考以下三種:
第一,要供養(yǎng)父母。所謂供養(yǎng)父母,說穿了就像供車供樓供保險一樣,第一要給錢,第二還要定期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不可出現(xiàn)間斷。至于給多少錢,則視個人經(jīng)濟能力而定,同時與父母經(jīng)濟能力無關。
第二,要盡量把自己的時間花在父母身上。與大部分已在掙錢的子女相比,我國大部分父母的掙錢能力普遍偏低。也就是說,雖然大部分父母需要子女的金錢,但幾乎所有的父母都需要子女的時間。我們的現(xiàn)狀大概是這樣的:有錢的沒時間,有時間的沒錢。因此,很多孝子賢孫們其實都是在用錢來贖買時間和自己的內疚。毫無疑問,既給錢又給時間者,雖不至孝感動天,卻足以“孝”傲江湖了。
第三,要多向父母討教。一方面,老年人都怕寂寞,比寂寞更可怕的其實是“無用感”與“無力感”。另一方面,在父母眼里,子女是永遠長不大的。難以理解的是,父母耗盡了他們一生中最黃金的時光來指導子女長大成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每一步,每一個細節(jié),這件事情早已內化為他們的習慣,可能終身都改變不了了。做人子女者,如果無力促使社會再度需要自己的父母,至少還可以繼續(xù)讓自己成為父母的指導對象。
我的一個朋友,樣樣都好,但每天都要睡到下午一兩點才起床。盡管這樣并不影響她的生意,但她的老爸卻反對這樣違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規(guī)律的習慣,因而兩人常常因此而起爭執(zhí)。后來,他們終于達成協(xié)議,每天上午10時整,老爸負責打電話叫醒女兒,做女兒的責任,就是鈴響即接,唯唯諾諾,然后放下電話繼續(xù)睡到下午一兩點。于是乎,父親每天定時打電話風雨無阻,女兒每天定時接一個電話后不改其樂。從此之后,父女之間平安無事,其樂融融。
相比之下,第三種孝做起來比前兩項要容易得多,成本也肯定是最低,可一旦執(zhí)行起來,其實難度最大,一次兩次或許可以,養(yǎng)成習慣就相當不易。唯一必須謹記的技術要領,是只能“無事討教”而絕不能“有事相求”。子女要以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不痛不癢之事向父母討教,能使對方專業(yè)對口更好,絕不能以類似這樣的問題征求父母的意見,如“我昨晚開車撞了人然后逃逸了現(xiàn)在我該怎么辦”或者“我想包某某做二奶您二老覺得是否合適”,等等。
事實上,即便“不娶無子”,與“絕先祖祀”也不一定就存在因果關系。我個人的解讀是,“無后”之所以“不孝”,不孝就不孝在若沒有養(yǎng)育過自己的子女,也就永遠無法去體會做父母的那一片苦心了。
問候別人的母親
據(jù)英國《觀察家》雜志指出,就“上癮”行為而言,抽煙、喝酒、吸毒、賭博、購物等等都已過時了,生活方式變化和壓力指數(shù)上升所催生的新潮品種,已擴展到上網(wǎng)、吃藥、整容甚至發(fā)短信上癮。《觀察家》以25歲的倫敦女招待塔員瑪拉·克瑞里為例,說她平均每天要發(fā)短信175條,否則無法安心。走著、坐著、躺著,路上、工作中、如廁時,她都在狂發(fā)不止。她唯一不發(fā)短信的那一刻是淋浴時。她寫短信也不用看屏幕,兩分鐘即刷滿三屏。只要離開手機片刻,塔瑪拉就覺得不舒服。她不僅把手機稱作“我的寶貝”,而且把手機插在乳罩里,緊貼著肌膚,隨時感應短信發(fā)來的聲音和振動。
事實上,近幾年來,不斷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醫(yī)學報告稱發(fā)現(xiàn)“短信上癮癥”。這是一種病,得治。不過,鑒于以下原因,我對此的看法相當悲觀:其一,出于天性。和抽煙、喝酒以及吃藥、整容一樣,傳播業(yè)是人類的天性。短信上癮,流氓成性,都不好辦。其二,專家對防治短信成癮提出的建議是:“控制短信聊天時間,正確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和手機;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性格,多參加集體活動。”這話,聽著特耳熟,跟“新婚必讀”里防治性亢奮的對策差不多。
我個人對戒除“發(fā)短信上癮”的前景之所以如此悲觀,其三,是出自于那年我在母親節(jié)經(jīng)歷的“短信生活”。我愛我媽,但她不在廣州,遂打了個電話致以親切問候——很顯然,元旦、春節(jié)、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的短信騷擾我盡管惹不起,但是母親節(jié)還是躲的起的,總不能愣充我的兒子或閨女,在短信里喊一聲“娘親”吧。我本以為可以清凈一天,不料中午睡醒后一開手機,向我祝賀母親節(jié)快樂的短信潮水般涌來,其中頻率最高的是以下兩條:
一、“今天是母親節(jié),我用心靈之紙折成最美麗的康乃馨,獻給你的媽媽,祝她幸福、平安!更感謝她養(yǎng)育你,使你成為我生命的朋友!”
二、“昨天遇到天使在淋雨,我便把雨傘借給了她,今天她問我是要榮華還是富貴,我會說什么都不要,只要現(xiàn)在看短信的人的媽媽今天節(jié)日快樂,永遠健康!”
說實話,閱讀上述短信的時候,我的拇指發(fā)抖,鼻子發(fā)酸,因為我深深地體會到發(fā)送人的一片苦心。首先,那天和一年中的其余每天一樣,他們實在是忍不住想用手機向另一些手機發(fā)出問候短信;其次,他們是那么真誠地想問候我一聲,然而在這個苦于找不到給我發(fā)短信的任何理由的日子里,仍然能挖空心思,拐彎抹角的發(fā)出了那么一條。所以,借此機會,我要由衷地感謝所有在那天給我發(fā)來短信的有心人(盡管他們中的絕大對數(shù)都未曾見過她老人家一面)。同時,更要特別感謝那些移動電話內容提供商(SP)們以及那些不知名的短信寫手。當然,在此也一并問候他們所有人的母親。
依依不舍地逐條刪除“母親節(jié)短信”時,我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絕對是像我這樣一天不發(fā)短信問候別人就渾身不自在卻因某些日子的不方便而苦于找不到恰當理由的人的福音。只要以母親節(jié)的問候短信為樣板,就可以進行無限的復制:“今天是端午節(jié),我用心靈之紙包成最美味的粽子,獻給你的屈原,祝他幸福、平安!更感謝他從來沒有養(yǎng)育你,從而使你成為我生命中的朋友!”“今天是教師節(jié),我用心靈之紙折成最美麗的康乃馨,獻給你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歷任老師,祝他們幸福、平安!更感謝他們教育你,使你成為我生命中的朋友!”
發(fā)短信上癮之所以難戒,難就難在其根源乃在于手機這種東西基本上是握在手里的。因此,既然一機在手,手癢的事是一定要發(fā)生的。
(選自《上流社會知識競賽》,出版:作家出版社,責任編輯:漢睿,定價:26.00元)
欄目管理、編輯/木非木
E-mail:nclxp11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