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給我講他的故事:每天他開車上班時,經常會遇到另外一輛車,時間久了,便記下了對方的車牌號。兩輛車一前一后,便有了摩擦與不快。要么后面那輛車強行超車;要么前面的車子故意將車速壓得很慢;要么你別我的車,我別你的車。甚至有一天,兩個人一邊開車,一邊打開車窗互相罵起來。
朋友說,那段時間他砸了對方車子的心思都有。一個偶然的機會,兩個人竟坐到同一張桌子上,是飯局,因為一單生意。吃飯,敬酒,談生意。兩個人很快成為朋友,各自為以前的錯誤道歉。朋友說那是真正的道歉,絕沒有一絲的客套或者不情愿。兩個人都認為,這以前,他們就像兩個無知的孩子。朋友說幸虧有了那位認識他們的朋友,幸虧有了那單生意,幸虧有了坐到同一張桌子上的機會。否則,時間久了,真說不準他們會做出什么事來。
的確,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里,很多事都是靠“坐下來”解決的。坐下來,敬一杯酒,說一句話,摩擦或者芥蒂可能就不存在了。所以說外國人的事情是在談判桌或者法庭上解決的,而中國人在酒桌上幾乎可以擺平一切。話說得有些夸張,但絕對道出了兩種文化的差異,道出了我們不同于西方的思維方式與處事習慣。
我覺得這沒什么不好,只要不是“暗箱操作”,酒桌上解決與談判桌上解決都是一回事。我們要的是事情的結果而不是解決事情的過程,并且“坐下來”解決,更多了一種中國人的人情味。畢竟笑吟吟的推杯換盞,遠比你死我活的刀光劍影要好得多——盡管有時這樣的飯局酒局也會令我們心煩。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是假如沒有“坐下來”的機會呢?像我的那位朋友,會不會因為摩擦和不快的日積月累,在某天一時沖動,果真做出了傻事,從而把兩個人推向不可挽回的地步呢?這種可能,肯定是存在的。當我們與陌生人發(fā)生摩擦時,只需提醒自己一下,你們可能終究是要“坐下來”的。既然終究要“坐下來”,那么現(xiàn)在的摩擦和升級,也就成了以后“坐下來”的負擔;或者,試想此時的你正與對方坐在同一張飯桌上,你正站起來為對方倒酒或者對方正在為他做過的傻事向你道歉,無疑,你會變得寬容很多——只要不是什么深仇大恨,都可以假設“坐下來”。
這樣一來,你們也許就沒有必要“坐下來”了。的確,既然能夠化干戈為玉帛,又何必,坐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