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考古人員循著歷史的腳步,來到中國東北三江平原的七星河畔,發(fā)掘確認了一處1700年前的遺址群——風林古城和炮臺山七星祭壇。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改寫了北大荒的文明史,也給人留下了一個個謎團。
據(jù)考證,古城壇為漢魏時期挹婁人(后稱為勿吉人)所建。城在河的北岸,壇在河的南岸,城壇結合,格局獨特。雖彼此兩岸相望卻渾然一體,規(guī)模宏大,氣勢壯觀,可謂東北亞極邊地區(qū)的“王城”。
生活在這里的居民是能耕種、善漁獵、會騎射的挹婁人。他們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作,安居樂業(yè),創(chuàng)造文明,發(fā)展壯大,逐步走向國家建制。然而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先民們只在此居住了短短的200余年,便突然離開家園,不知去向,約10萬人口連同古城一起神秘消失。這就是考古學家給人們提出的一大懸念。
七星河的名稱出自北斗七星,發(fā)源于完達山西北邊緣的七星砬子,全長225千米,流域面積3816平方千米,所及之處正是被人們稱為千古荒原的北大荒。近年,考古工作者在三江平原發(fā)現(xiàn)了600余處古遺址,七星河流域就占340余處,其中最有價值、最讓人感到迷惑的就是鳳林古城和炮臺山七星祭壇。
鳳林古城位于七星河北岸150米的地方,距黑龍江省友誼縣成富鄉(xiāng)鳳林村約30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31。50′45″,北緯46°36′130″,海拔83.9米,總面積約為1136250平方米,形似“九曲連環(huán)城”。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玉器、鐵器、銅器等生產(chǎn)、生活、軍事、藝術用品,如石鑿、石磨、骨錐、骨鏃、骨匕、骨箭頭、陶碗、陶豆、陶馬、陶豬、玉蟬、瑪瑙、鐵刀、鐵鉤、鐵鎧甲、鐵箭頭、銅鈴、雙耳銅釜等器物1600余件。遺址共發(fā)掘出半坡式房址40余間,灰坑40余個。2000年又發(fā)現(xiàn)了一座近700平方米的半地穴大房址,被認為是王者的宮殿。古城中心區(qū)面積約28000平方米,四周為護城壕和角樓。從出土的文物和規(guī)??矗敃r古城人口約10萬,為挹婁文化的發(fā)源地。
與鳳林古城隔河相望的炮臺山七星祭壇,史稱“巴如古蘇霍通”,即“對面城”之意。鳳林古城與炮臺山七星祭壇為同一城堡的兩個組成部分,七星河流淌在中間,將其一分為二。城南壇北,城方壇圓,正合“王宮居北,祀天位南”和“天南地北,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理念。炮臺山古城位于七星河南岸200米處,海拔高度為119.6米,總面積約479600平方米。城垣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最具特色的是上層,內(nèi)有8個直徑6米一8米、深0.5米的天坑。經(jīng)天文考古學家斷定,這是用來祭拜北斗七星的祭壇。其中的7個天坑組合為北斗七星狀,但卻是距今4500年前的星象。另1個天坑表示北極星,但并不是今天北極星的位置。七星祭壇依山傍水,側對鳳林古城,頂朝北天穹,是祭祀北斗七星的理想場所。七星祭壇的規(guī)模氣勢在中國乃至世界同類祭壇中,都是屈指可數(shù)的。古人因崇拜北斗七星,從而修筑了七星祭壇,后人又將其延伸發(fā)揮,衍生出七星河、七星泡、七星鎮(zhèn)、七星礦、七星砬子等地名。
古城的居民為何要離家出走?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是主動撤離還是被迫離去?走出后為什么不再回歸,使這里變成了千古荒原?雖然有關專家學者對此提出各種見解,但都未能最終給出確切的答案。
七星河是一條深邃而亮麗的河流,恰似天上的銀河微縮到地面。七星河又是三江平原的一條母親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著兩岸人民。得天獨厚的七星河畔,集古、老、新、奇、幽、靜、綠、野、富、美為一體,給人博大、遼遠、開闊、神秘、如人人間仙境的感覺。
七星河有著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在遙遠的年代,七仙女下凡,看到這里有片鮮花綠地,唯獨缺少一條河流,就把玉帶拋落其間,化作美麗的七星河。七仙女頃刻被這花草叢中的七星河美景所吸引,不愿返回天庭,想留在人間。王母娘娘盛怒之下,把七仙女點化成七塊巨石——七星砬子?!捌呦膳卑V情不移,從古到今一直眺望守護著七星河畔,造福于這里的人民。據(jù)本地的村民講,在鳳林古城附近的七星河岸邊,就有一塊神奇的土地,歷來都不用施肥,莊稼年年豐產(chǎn),真是上天賜給的寶地?;蛟S當初先民們正是看中了這片土地,才在此修建城池,安居樂業(yè)。挹婁人來到這片世外桃源,然而只在此地駐足了近200年的時間,便又步履匆匆地離開,讓后人不得其解。
無論神話還是傳說,都證明七星河畔是片豐饒的土地,很適合人類繁衍生息。大約在2000年前,挹婁人移居到這塊寶地,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可好景不長,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驟然發(fā)生了變化,或天寒地凍,或澤水泛濫,人們迫不得已背井離鄉(xiāng),另覓家園。這是有關專家所持的一種觀點。與環(huán)境因素有關的另一種說法是:這里蚊蟲老鼠成災,流行某種瘟疫,最后人們不堪忍受,只好選擇逃避。
在自然方面,也有一種“天文事件”說:一是星象變化,二是隕石撞擊,三是天外來客。七星祭壇建于距今2000年左右,而祭壇的“北斗七星”卻為4500年前的星象。讓人困惑的是,當時的人們?yōu)槭裁匆獋鞒袔浊昵暗男窍?也許后人對這種星象產(chǎn)生了懷疑,與某種信仰發(fā)生了沖突;又或許在北天出現(xiàn)了某類特殊天體,如耀星、彗星等,人們產(chǎn)生了恐懼的心理,便棄城而去;也可能是有顆較大的隕石墜落到七星河畔,造成環(huán)境破壞和人心恐慌,居民不想再居住下去。但是,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有相應規(guī)模的隕石坑。也許這是一顆類似“通古斯爆炸”的天體,在近低空爆炸解體,而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還有一種假說就是外星人說。假說認為約1700年前的某一天,外星人駕駛著飛碟光臨七星河畔,摧毀了王城,掠走了臣民。其依據(jù)是城中的居民走得過于突然,而且沒有留下多少遺物。特別是在偌大的宮殿里,只留有上百個柱洞,人和物一同神秘消失。
當然,考量最多的還是人為因素。一是主動離開,二是被迫出走。有文獻說,挹婁人原“臣屬扶余”,后又“黃初中叛”。說的是魏文帝時期,挹婁人有了強大實力,不再俯首稱臣,于是舉兵反叛。挹婁的后裔勿吉人表白道“其國先破高句驪十落”,“扶余為勿吉所逐”。由此來說,七星河古城的人們是為滅扶余國而外遷的。從考古挖掘的資料看,鳳林古城所采集到的珍貴文物很少,說明當時人們把貴重的東西都已帶走,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撤離。也許在臨走時又放了一把火,將宮城燒毀。但是也有人提出質疑,認為挹婁人既然是外出征討,就應當留下一部分人守護鄉(xiāng)土。雖然是為了擴大疆域,但故土難離,不能“得彼而失此”。退一步講,即便“將士一去兮不復還”,也應有外族人前來填補空白,怎能讓這里變成千古荒原?未免有悖于常理。
再就是古城遭受到外族人的入侵,挹婁人被迫離別家園。根據(jù)史料記載,公元前200年,正是扶余強盛時期,他們“北辱挹婁”,使其“臣服于扶余”。但是從發(fā)掘的文物看,挹婁人走出鳳林古城是在公元250年以后,兩者在時間上不吻合。同樣面臨的問題是,即便挹婁或勿吉人被逐,也應有其他的族群代替,然而目前并未有這方面的佐證。
如今,古城附近的七星河畔已被開墾為農(nóng)田,相距幾千米處就是中國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的窗口——友誼農(nóng)場五分場二隊。在河的另一邊,有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七星河濕地。鳳林古城及炮臺山七星祭壇,也已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體現(xiàn)出其應有的價值。
七星河因流經(jīng)地域平緩,沒有大江大河那種洶涌的氣勢,卻有著神奇的魅力,讓人產(chǎn)生無盡的遐思。夜晚,當人們站在七星祭壇上,舉目天穹會看到北斗七星格外明亮,古人選擇這里祭祀北斗七星,確實明智。白天,站在古城垣上,放眼隨風舞動的蘆葦叢和片片農(nóng)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不禁會發(fā)出思古之幽情,并頓生出許多感悟:曾經(jīng)輝煌宏大的王者之城,為什么變成了荒涼之地?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又去往何方?這塵封千年的古城足跡,仍需考古人員跟蹤破譯。
(杜少君 插畫)